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86.62 6.3折 ¥ 13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张云飞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63755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11692201
上书时间2024-12-30
张云飞,内蒙古丰镇市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等问题,出版《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专著)等各类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等学术论文150余篇。
目录
序言
上篇生态文明的问题视阈
第一章生态文明的概念建构
一、全球问题的文明悖论
二、生态科学的理论提升
三、生态战略的实践整合
四、生态思潮的话语融合
五、特色理论的开拓创新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研究方法
一、文明研究的实践视野
二、文明研究的过程视野
三、文明研究的结构视野
四、文明研究的多样视野
五、文明研究的阶级视野
第三章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一、唯物史观的生态命运
二、生态议题的整体历程
三、生态理论的科学性质
四、生态理论的世界图景
五、生态理论的性别维度
第四章生态文明的文化之根
一、生态文化的历史流变
二、生态危机的文化反思
三、中华农业的生态之基
四、中华医学的生态之法
五、中华伦理的生态之则
中篇生态文明的理论规定
第五章生态文明的发生机制
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二、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
三、自然系统的社会进化
四、对象活动的双重效应
五、生态文明的建构原则
第六章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
一、社会形态与文明形态
二、渔猎社会与生态文明
三、农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五、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
第七章生态文明的结构定位
一、社会结构与文明形式
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
三、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
四、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
五、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
第八章生态文明的系统构成
一、生态文明的基础系统
二、生态文明的手段系统
三、生态文明的控制系统
四、生态文明的支柱系统
五、生态文明的目的系统
下篇生态文明的实践指向
第九章生态文明的小康目标
一、生态变革的中国之路
二、全面小康的生态构想
三、生态小康的社会根基
四、生态小康的现实选择
五、全面小康的永续愿景
第十章生态文明的发展支柱
一、科学发展的生态建构
二、发展主题的生态创新
三、生态建设的辩证要求
四、生态建设的战略思维
五、环发问题的科学解答
第十一章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
三、中心之争的科学超越
四、人的发展的生态选择
五、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
第十二章生态文明的制度依托
一、唯物史观的社会理想
二、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
三、和谐社会的生态选择
四、和谐社会的生态特征
五、社会进步的生态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全球化是金融资本主导下的世界一体化的现象。大工业之前的历史是地域的民族的历史,工业文明却凭借市场经济、殖民贸易和殖民战争等力量开辟了“世界历史”。这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在此基础上,各种力量促成了全球化。
(1)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出现的经济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出现,国际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其标志就是跨国公司的出现和不断壮大、大量的经济集团的涌现。
(2)方兴未艾的新科技革命是全球化出现的科技条件。
除了现代交通工具外,信息革命正在使地球成为一个网络,再加上其他高科技的发展,就使地球的空间距离被大大地缩小了。
(3)战争的国际化是全球化出现的军事条件。
由于核技术被大规模地、集成化地运用于军事上,使现代战争真正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平。现在地球上的地区和民族的冲突也具有了国际性的意义。
(4)国际政治组织的涌现是全球化出现的政治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性的政治组织迅猛增长。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推进世界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5)世界上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是全球化出现的文化条件。
随着民族交往的普遍化和扩大化,大家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只不过是地球村里的村民而已。现在的文化交往决不是西学东渐的单向过程,同时也存在着东学西渐的方向。其实,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平等化或均一化,而是加剧了不平等的发展(依附)。事实上,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世界性的经济组织,只是金融资本控制世界经济的一种工具,例如,美国在IMF中拥有66%的表决权,在WB中拥有20%左右的表决权。显然,全球化在实质上是资本扩张尤其是金融资本扩张的结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上人们的行为具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人们的不当行为使局部的、区域性的问题放大成为全球性问题。
……
本书立足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高点的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研究人类史和自然史辩证关系的“历史科学”的论域,按照唯物史观的实践视野、过程视野、结构视野、文明多样性视野和阶级分析视野等科学方法,提出作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贯穿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态始终的基本要求,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在****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最终使生态文明成为可能。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连接生态文明的现实和理想的桥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