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华学人丛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5.21
6.3折
¥
88
全新
库存55件
作者王先明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ISBN9787303272907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355361
上书时间2024-12-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先明,1957年生,山西省屯留县人,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主要从事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代表作有《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走近乡村——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权威历史学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150余篇。
目录
上篇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评述(1986-2017) 一、兴起与发展时期 二、拓展与深化时期 关于拓展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 一、社会转型的概念界定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三、聚焦社会建设 四、环境史的社会史取向 关于社会学化、范式说以及多元化趋势的检讨——社会史理论研究再反思 一、再谈“社会学化”问题 二、“范式”说:非学科化定位问题 三、理论“多元化”与史学的学科本位 “新史学”的开拓与建构——评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 一、开拓中的多向发展与问题聚焦 二、多元理论、方法的引入与历史学的学理诉求 三、超越与建构:新史学走出困境的历史转向 四、新世纪的新期待 关于近代中国“半封建”问题的辨析 一、半封建特性的学理诠释 二、文化传承与乡制结构中的封建要素 三、马克思关于“封建”的多重含义 四、半封建社会认知的时代意义 中篇 清代社会结构中绅士阶层的地位与角色 一、“四民之首” 二、社会角色 三、官民之间 四、乡土权威 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 一、保甲的功能 二、宗族与乡社 三、团练与绅士 四、控制的主体 近代“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错动 一、历史趋向 二、“末商”的上升 三、“士”的引领 四、等级结构的分解 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 一、传统的社会流动 二、近代的社会流动 三、绅士的多向流动 四、从身份化到职业化 近代中国绅士阶层的分化 一、分化的基本趋向 二、社会作用及其影响 三、社会原因与历史条件 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 一、以教化为本 二、二元同构 三、时代之变 四、教化失范下篇 清代的“禁教”与“防夷”——“闭关主义”政策再认识 一、“禁教”与闭关 二、“防夷”与“闭关” 三、历史影响 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瀛寰志略》与近代民族观念的孕育 一、从“华夷之辨”到“利权之争” 二、《瀛寰志略》时代的“华夷”话语 三、《瀛寰志略》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四、《瀛寰志略》与近代民族意识的孕育 从痴迷到迷惘——粱启超与近代新学的历史命运 一、弃旧从新的经历 二、新学非西学 三、新旧之争的焦点 四、新学乃时代之学 五、新学的历史命运 义和团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后义和团”的文本类型比较研究 一、各种记忆文本类型比较 二、文化认同的历史演变 三、时代需求与再记忆:历史与义和团 四、历史文化象征:义和团与历史 袁世凯与晚清地方司法体制的转型 一、汇通中西,变通施行 二、构建体制,推动转型 三、纳新于旧,渐进过渡 亡灵“公共空间”的制度建构——近代天津公墓的历史考察 一、公墓的筹划与初创(1929-1945年) 二、公墓制度的建构(1946-1949年) 三、公墓建构中的政府与善团 四、时空比较:天津公墓建构的特征 五、公墓与近代城市文明的建构 从理论阐释到政策实施——国民政府社会建设事业建构问题评述 一、社会诉求 二、学理诉求 三、行政实施 四、实效检视
内容摘要
新时期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不无值得反思的问题。作者注意到,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日渐聚焦于日常生活和个人体验,却刻意回避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的关注;日渐深入解析群体生活的样态风情,而无视精英或社会运动的行为与选择。那么,一旦失去对重大历史事变和社会运动发展的关注和解释能力,它还是社会的历史么?本书是作者近年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集结,聚焦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未来,政策得失与观念演进,阶层变迁与社会记忆,制度变革与空间改造,推陈出新,史料丰硕,说理透彻,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敏锐的视角。
精彩内容
新时期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不无值得反思的问题。作者注意到,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日渐聚焦于日常生活和个人体验,却刻意回避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的关注;日渐深入解析群体生活的样态风情,而无视精英或社会运动领袖的行为与选择。那么,一旦失去对重大历史事变和社会运动发展的关注和解释能力,它还是社会的历史么?本书是作者近年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集结,聚焦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未来,政策得失与观念演进,阶层变迁与社会记忆,制度变革与空间改造,推陈出新,史料丰硕,说理透彻,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敏锐的视角。
媒体评论
本书聚焦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历史变迁,在试图呈现中国百年历史景像的同时,力求通过社会文化史的脉络,揭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动因和时代特征,并从中寻求建构在历史事实基石上的理性认识,作者近四十年长期研究中国社会史,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不少论著在学术界影响深远,本书则致力于“整体史”意义上的融通,通过生动的个案研究与历史反思,解释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进而让读者 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对于学术界推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也有示范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