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史桂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北京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现代史分会会长、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2项、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合作出版学术著作9部、翻译学术专著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目录
导论
一、“亚洲”的由来与“兴亚”论
二、“兴亚”论的主要特征
三、“兴亚”论的演进
四、“兴亚”论与各种侵略理论之关系
第一章 “兴亚”思想之源起
第一节 古代日本与亚洲的交流
一、日本与中国交流的起始
二、隋唐时期日本的对外交流
三、元明时期中日往来与征战
第二节 古代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努力汲取中国物质文化,推进列岛经济进步
二、选择性吸收中国制度文化
三、努力争取与中国对等的政治地位
第三节 从“锁国”到“开国”日本人亚洲观的转变
一、日本“锁国”体制的建立
二、“黑船”叩开日本国门
三、学习“实用”的西方文明
第二章 亚洲主义——“兴亚”论的发展
第一节 亚洲主义的萌芽与“兴亚”团体的建立
一、“兴亚”团体的出现
二、《大东合邦论》
三、非主流的“兴亚”论
四、日本早期“兴亚”论的特点
第二节 甲午战争与亚洲主义的形成
一、效仿西方向亚洲邻国扩张
二、中日两国东亚地位的逆转
三、甲午战争期间的“兴亚”论
四、以“兴亚”为目标的东亚同文会
第三节 日俄战争时期的“兴亚”论
一、渲染东西方对立,制造对俄开战舆论
二、扩张军备挑起对俄战争
三、日俄战争时期的“兴亚”论
第四节 “兴亚”论的演进与20世纪初日本的对外扩张
一、“亚洲一体论”
二、《大亚细亚主义论》
三、一战期间的“兴亚”论
四、亚洲门罗主义之顿挫
五、“协调”名义下推进大陆政策
第三章 “兴亚”论和着侵略的节拍前行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兴亚”论
一、以“兴亚”之名转移社会矛盾
二、“满蒙生命线论”的提出与传播
三、“兴亚”论配合日本的舆论宣传
四、以“兴亚”构建殖民统治秩序
第二节 “兴亚”团体协和会的建立及活动
一、“协和”幌子下的侵略
二、助力文化侵略政策
三、配合日军向关内的扩张
第三节 “兴亚”论助力日本向关内扩张
一、日本向长城一线及华北扩张
二、卢沟桥事变日本扩大侵华战争
三、日本的战争动员与战争狂热
第四节 “兴亚”论与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
一、日本战争狂热再度兴起
二、日本建设“东亚新秩序”政策的提出
三、“兴亚”论为“大东亚共荣圈”造势
第四章 “东亚联盟”之“兴亚”主张与活动
第一节 “东亚联盟”之“兴亚”主张
一、东西方文明对立下的世界最终战争论
二、“东亚联盟”论之“指导理念”
三、“国防共同”之剖析
四、“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与实质
五、“政治独立”与“文化沟通”的欺骗性
第二节 日本的“东亚联盟”运动
一、“东亚联盟”运动的兴起
二、“东亚联盟”协会的主要活动
三、“东亚联盟”运动配合日本侵华政策
四、近卫新体制下的“东亚联盟”运动
五、“东亚联盟”与“大东亚共荣圈”
第三节 汪伪政权的“东亚联盟”运动
一、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汪精卫以“东亚联盟”作为投敌依据
三、汪伪统治区“东亚联盟”运动的兴起
四、“东亚联盟”中国总会的活动
五、日、伪“东亚联盟”运动之异同
第五章 “东亚协同体”之“兴亚”分析
第一节 “东亚协同体”论的产生与基本内容
一、昭和研究会的成立
二、“东亚协同体”论的提出
三、“东亚协同体”论之“兴亚”观
第二节 “东亚协同体”论的解决战争之道
一、以协同主义解决卢沟桥事变
二、用“东亚协同体”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在“东亚协同体”论下建设“共荣圈”
第六章 “大东亚共荣圈”的“兴亚”主张与实施
第一节 “大东亚共荣圈”论的提出
一、“大东亚共荣圈”论的提出与内容
二、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建设
三、“兴亚”旗号下的战争动员
第二节 “大东亚共荣圈”的覆灭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发展
二、日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三、“大东亚共荣圈”覆灭
终章 对“兴亚”论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节 战后处理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
一、清算日本发动战争的罪行
二、美国转换对日政策
第二节 战后“兴亚”论的存续与影响
一、为侵略战争助力的“兴亚”论未被批判
二、日本否定侵略战争的思潮及表现
三、日本为“兴亚”论“正名”的表现
四、对日本“兴亚”理论的几点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一、“亚洲”的由来与“兴亚”论
“亚洲”(Asia)也称“亚细亚洲”,在地球七个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中日两国是近邻,均位于亚洲的东部,是亚洲的重要国家。亚洲这一名称的起源悠久,最早是西方人对位于自己东部地区的称呼,是比较广阔而笼统的称呼。古代生活在这一地区以东的人们并没有把自己所在的区域称为“亚洲”,当然,也没有与之对应的欧洲、美洲、非洲等地理概念。相传,“亚洲”最早是腓尼基人使用的地理方位名词。腓尼基人生活在地中海东岸,他们善于航海和经商,其足迹很早就遍及地中海的各个角落。航海需要确定海上方位,于是,腓尼基人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泛称为“Asu”。
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的Asu演化来的,从比较模糊的泛指逐渐发展成较为明确的地理概念,成为世界各国称呼东方广大地域的地理概念。亚洲位于东半球,也被称为东方或者东洋,亚洲是与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相对应的概念。亚洲幅员辽阔,文化多样,按照地理位置,又可以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几个不同的地区。亚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起源于亚洲,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曾经引领了世界的发展。亚洲面积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语言、风俗等差异较大。
近代日本“兴亚”论所指的地理区域,主要是东亚地区,即中国、日本、朝鲜等,也是西方人常说的“远东”地区。根据长期从事东亚历史研究的学者王晓秋研究,地理上的东亚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意思。广义的东亚涵盖了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即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东南亚则指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狭义的东亚主要指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这一区域。本书研究的“兴亚”论的地理范围,是指狭义的东亚。东亚地区各国在历史、文化、经济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尤其是在文化上,都属于“汉字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近代日本的“兴亚”论,利用了东亚历史、文化的共性,以东西方文明对立为前提,排斥西方列强,以达到其主导东亚、称霸东亚之目的。
日本位于东亚的东部,也是亚洲的最东端,与中国隔海相望。中日两国地理接近,交流历史悠久。古代中国文明程度远高于日本,古代日本受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的制约,对外交流地区有限,日本人到达列岛以外最远的地方,主要是中国、朝鲜、琉球等地。古代中日交流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随着欧洲进入工业化时代,其开拓海外市场的需求强烈,位于世界东方的中日两国先后面临着西方的叩关。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向英国打开国门,欧洲各国纷纷效仿。19世纪中期日本被美国的“黑船”打破了持续200多年的“锁国”体制。“西力东渐”下,日本人开始接触并使用“亚洲”这一概念表述自身及周边的位置。面临西方入侵的威胁,日本产生了“脱亚”论与“兴亚”论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兴亚”论最初主张东……
精彩内容
明治维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在如何看待东西方文明,如何定位日本与亚洲邻国、与西方关系上,产生了“兴亚”与“脱亚”两种思潮。这两种思潮的内容不尽一致,但其根本目标是相同的。近代日本明确提出了“脱亚入欧”政策,要学习和追赶西方,成为与西方列强瓜分亚洲的“食者”;而当日本在对外侵略中接连获利、国力不断增强时,其“独霸”亚洲的野心膨胀,更强调“兴亚”。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兴亚”演变为“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大东亚共荣圈”等侵略理论,从思想上呼应日本政府的“建设东亚新秩序”政策。尽管披着“文明”的外衣,但仍然改变不了“兴亚”论为野蛮侵略战争张目的理论本质。本书以侵华战争文化侵略,来分析和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全局。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