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Ⅰ:单数还是复数?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9.46
4.5折
¥
88
全新
库存18件
作者 (英)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著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 9787505746732
出版时间 2019-08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定价 88元
货号 9792265
上书时间 2024-12-3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英国有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由于她对古典文明研究做出的长期贡献,2018年受封爵士。她长期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她的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广受欢迎,并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了多部与古罗马和古代文明相关的纪录片。主要著作:《罗马宗教》(Religions of Rome, 1998)、《罗旋式》(The Roman Triumph, 2007)、《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活》(Pompeii: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 2008)。其中《庞贝》一书荣获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目录 前言:文明与野蛮 / 1 1 我们如何观看? 序言:头像与身体 / 3 鸣唱的雕像 / 7 希腊的人体 / 17 失落的面容:从希腊到罗马 / 25 中国帝王,与形象的力量 / 37 超大型法老 / 45 希腊革新 / 53 大腿上的污点 / 69 革新的遗产 / 75 奥尔梅克摔跤手 / 87 2 信仰的目光 序言:吴哥窟的日出 / 95 是谁在看?阿旃陀的“石窟艺术” / 103 耶稣的身份 / 115 虚荣的问题 / 123 有生命的雕像? / 133 伊斯兰教的艺术性 / 141 《圣经》的故事 / 153 战争的伤疤 / 161 印度教之形,伊斯兰教之风 / 173 文明的信仰 / 177 后记:文明,单数还是复数? / 187 补充书目与参考书目 / 193 主要遗址地点 / 221 致 谢 / 224 出版后记 / 227 内容摘要 《文明I》一书脱胎于玛丽?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Civilisations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人体”和“神明”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美”,何为信仰中的“诚”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中才得以真正延续。 精彩内容 \\\\\\\\\\\\\\\\\\\\\\\\\\\\\\\\\\\\\\\\\\\\\\\\\\\\\\\\\\\\\\\\\\\\\\\\\\\\\\\\\\\\\\\\\\\\\\\\\\\\\\\\\\\\\\\\\\\\\\\\\\\\\\\\\\\\\\\\\\\\\\\\\\\\\\\\\\\\\\\\\\\\\\\\\\\\\\\\\\\\\\\\\\\\\\\\\\\\\\\\\\\\\\\\\\\\\\\\\\\\\\\\\\\\\\\\\\\\\\\\\\\\\\\\\\\\\\\"公元130年11月,哈德良(Hadrian)率随从们来到了距地中海海岸500英里的埃及城市底比斯,也就是今天的卢克索。在到达之前,这支皇家大部队——除了皇帝和他的妻子萨宾娜(Sabina),庞大的队伍里很可能还有仆人、奴隶、参谏、心腹、家佣和护卫,以及众多的门客——已经沿着陆路和水路前行了数月。作为罗马历任统治者中最热衷于旅行的一位,哈德良的足迹几乎遍及每个角落。他既是一个充满好奇的旅行者,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又是一位精明的君王,想要知察其庞大帝国中发生的种种。而此时,这位皇帝身边的氛围应当是相当紧张的,因为就在几周之前,哈德良刚刚失去了他的最爱:不是萨宾娜,而是一个叫作安提诺乌斯(Antinous)的青年。安提诺乌斯一开始也身在这支皇家队伍之中,后来却神秘地溺死在尼罗河里。是谋杀、自杀还是某种奇特的人祭仪式?众说纷纭。 但个人的悲情或负罪感并不会影响皇帝的征途,一行人还是按照原计划前往当时埃及最负盛名的古代遗迹,也是整个古代世界最佳的五星级旅游胜地之一。那就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III)的一对巨大雕塑,高65英尺,在公元前14世纪刚建成时,矗立在他的墓穴外起着保卫的作用,然而到了大约1500年后的哈德良时代,这两座雕像和法老的关联就被逐渐淡忘了,而且至少其中一尊还被追认了个新主人:神秘的埃及王门农(Memnon)——黎明女神之子,据说在希腊与特洛伊之战中,他作为特洛伊人一方的战士,最后死于阿喀琉斯(Achilles)之手。这座雕像吸引罗马观光者的原因,不在于它巨大的身形,而在于一个更令人惊奇的现象:它能歌唱。足够幸运的话,在清晨时分,你就能目睹这个奇迹——门农在破晓之时呼唤他的母亲。一个不那么有想象力的古代旅行者把这座雕像的啸叫声比作断了弦的里拉琴发出的声响。 这声响究竟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仍旧是个谜。有那么一两位特别有怀疑精神的罗马人认为,这就是几个小男孩藏在雕像后面,用走调的里拉琴耍的把戏。现在人们通常采用的更科学的解释是:雕像在一次地震中被损坏过,之后断裂处在清晨日照的升温和干燥效应之下发出了自然的啸鸣声。在罗马人对其进行过一次大修之后,它似乎就不再发声了。即使在它发声的黄金时期,它也不是每天都啸叫的,所以它的每次发声都会被认为是好兆头。罗马皇帝一行到达后的第一天,门农坚决地保持了沉默——这对于当地旅游业来说,完全可能酿成一场公关灾难——由此可见,这声响显然不是出自“背后的男孩”这种可操作的(或曰可收买的)原因。 我们得以知晓哈德良等人在第一天早上遭到了冷遇,是因为一位随行的成员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情形——一位名叫茱莉亚?巴比拉(JuliaBalbilla)的名媛、朝臣、近东王室的后人,也是费洛帕波斯(Philopappos)的姐妹,后者在“费洛帕波斯山”上的纪念墓碑至今仍是当代雅典的一个永久地标。巴比拉用希腊语写作的诗篇共有五十多行,分为四首单独的诗歌,被刻在了雕像的左腿和左脚上,至今人们仍能读到它们。和茱莉亚的诗歌一起刻在上面的,还有另外百余首古代游览者向门农和他的力量致敬的诗文。用不着去想象巴比拉,或者其他锦衣玉食的来访者们是怎样爬上雕像,并亲自徒手凿出这些诗文的。他们很可能只需将写在纸莎草纸上的文字交给当地的工匠或官员——当然这是收费的——那些人就会在雕塑的腿上找出一处空位,为诗兴大发的客户代劳。到了公元2世纪的时候,这条腿上已经被凿得密密麻麻了。 巴比拉的诗算不上有多高的文学价值(“有些句子差得惨不忍睹”——一位现代评论家毫不留情地说道),但它可以说是相当高端的涂鸦,几乎可以作为她门农之行的游记来读,这也让我们得以通过第一手记录窥见人们当年在此处的情形。她试图为门农第一天的沉默编造一个动听的理由。在题为《当我们没能在第一天听到门农》的诗篇里,她(以其典型的笨拙文风)写道:昨日门农迎接帝王的妻子时不发一言 有意让美丽的萨宾娜重游此地因为我们皇后的倩影让你如此欢喜……之后的某个早晨,当哈德良终于听到了门农发出的声响,巴比拉的语气就相当地得意起来。她把这声响比作“奏鸣的青铜”,而不是残破的里拉琴,还把那三声啸叫(通常情况下只有一声)视作神灵对她的帝王的格外青睐。在另外几行诗句里,她进一步表示门农将会不朽永存:“我想,您的雕像永远不会损坏。”要是知道自己的预言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正确的,我敢肯定她一定很高兴。 能够循着当年哈德良队伍的脚步,像两千年前的他们一样注视,尽管已经听不到当年的\\\\\\\\\\\\\\\\\\\\\\\\\\\\\\\\\\\\\\\\\\\\\\\\\\\\\\\\\\\\\\\\\\\\\\\\\\\\\\\\\\\\\\\\\\\\\\\\\\\\\\\\\\\\\\\\\\\\\\\\\\\\\\\\\\\\\\\\\\\\\\\\\\\\\\\\\\\\\\\\\\\\\\\\\\\\\\\\\\\\\\\\\\\\\\\\\\\\\\\\\\\\\\\\\\\\\\\\\\\\\\\\\\\\\\\\\\\\\\\\\\\\\\\\\\\\\\\"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