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上海大轰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950年上海大轰炸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0.16 6.3折 4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犇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9704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8999828

上书时间2024-12-3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犇,男,甘肃泾川人,1985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平凉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城市史。

目录

目录
总 序
 
反轰炸: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代序)
导 论
 
章 中外历的轰炸 
 一、 轰炸内涵及简史 
 二、 中国早期轰炸事件述略
 三、 抗日战争中日军的轰炸罪行
 
第二章 1949年:军事袭扰
 一、 国民党空军袭扰上海总体情势 
 二、 空袭个阶段
 
第三章 1950年:轰炸危机 
 一、 反封锁斗争的胜利 
 二、 轰炸升级 
 三、 “二六”轰炸 
四、 继续轰炸
五、 “作为政治事件的大轰炸”
 
第四章 恢复和保障供电 
 一、 抢修与恢复发电
 二、 确保持续供电 
 三、 全市层面的统筹 
 
第五章 应急举措
 
第六章 救护救济与善后抚恤 
 一、 无条件收治 
 二、 互助式救济
 三、 导向性慰悼
 四、 差异化善后
 
第七章 严打特务与维护稳定 
 一、 特务破坏活动种种 
 二、 严防死打,安抚人心 
 
第八章 舆论宣传与主动出击 
 一、 全社会参与舆论宣传
 二、 反轰炸宣传的基本内容 
 三、 舆论导向的核心目标 
 
第九章 “解放领空” 
 一、 解放初上海的防空困境 
 二、 中苏合作为上海防空提供契机
 三、 中苏联合防空体系的构建
 四、 战场态势顷刻扭转 
 
结 语
附 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容摘要
张犇著的《1950年上海大轰炸(战乱中的上海)》系统梳理和全面叙述了1950年的上海大轰炸,还在于从危机处理视角观察和分析,揭示了新地方政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之际,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建设大上海之初,遭遇危机、应对危机、化解危机,化险为夷的历史经验,而且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毅力、勇气、智慧和力量。应对大轰炸的过程告诉读者,即使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一座工厂密集、房屋林立、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传统优势也能发挥有效作用,如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就为战胜困难、坚持生产、维护秩序奠定了基础,而这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国民党所做不到的。这在工会组织在党与工人群众之间发挥的桥梁作用上、各级政府与各界市民的水乳交融、同呼吸共命运上也得到了印证。作者的叙述还触及了政府有效地处理与外资企业的关系、城市运行和管理等重要问题,今天看来,当时的实践并不简单,而且可以说是相当深入细致的。此外,作者客观讲述和评价了苏联空军在那场防空斗争中的作用,以及苏联在防空方面为中国提供的有力帮助。

主编推荐

上海解放一年间,遭受到国民党方面的持续轰炸,屡屡将这座人口五百万、经济屈一指、承担新中国财政税收和工业品主要来源的特大城市推向绝境,造成了系统性危机。面对危机局面,中共新政权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气与魄力,凭借自己的传统优势和解放半年内的创建与积累,按照旧有套路见招拆招,积极主动地进行反轰炸斗争,*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精彩内容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集团在节节败退的同时,展开了对被解放区域,尤其是城市的猛烈轰炸。
1949

5
月底,上海解放,这座远东大都会便又开始了遭空袭的噩运。
1949

6
月至
1950

5
月,国民党派机轰炸上海市区
71
次,投弹
593
枚,全市
28
个区中有
17
个区遭受过轰炸,伤亡
4500
余人。
1951

3
月至
1957

4
月,国民党飞机闯入上海空域
15
次。其中,以
1950

2

6
日的轰炸所产生破坏*为严重,军民死伤近
1500
人,上海的电力设备损坏高达五分之四,随之工厂停工,商店关张,钱庄倒闭,交通秩序混乱,市民生活更是一派狼藉,春节节庆气氛全无,十里洋场,一片漆黑。上海市军管会采取了抢修设备、疏散人员、轮流用电、限制用电等一系列应急措施以度过危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中苏同盟的大背景下,苏联空军进驻上海,协助人民空中设防,一举控制了局面。上海全市宣传动员,市民同仇敌忾,认购公债积极支前。在的强大攻势下,
1950

5
月国民党军队终于放弃舟山据点,其加诸于上海的轰炸与封锁就此告终。此案造成的历史影响至少有以下五点:一是加速了空军的产生和成长;二是上海民防系统得以完善升级;三是加速了城市基层组织的建立,强化了新政权与市民之间的关系,为“镇反”和“三大改造”等运动准备了条件;四是拉开了工业内迁大幕,直接启发了数年之后的上海小三线建设;五是促使苏联军队提前进入中国,成为中苏关系的催化剂,从而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对外关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