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遥感应急专家协同机制与合作平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震遥感应急专家协同机制与合作平台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0.2 6.3折 8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景发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ISBN9787502853501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0元

货号11519262

上书时间2024-12-3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0011.1背景及意义  0011.2遥感地震应急合作机制发展现状  0021.3存在的问题  004第二章 遥感地震应急数据源  0072.1数据源介绍  0072.2遥感数据在地震应急中的作用  0072.3地震应急遥感数据源  0082.4遥感数据源的适用性  013第三章 遥感震害预评估技术  0153.1遥感震害因子快速识别与提取  0153.2基于遥感震害影响因子的建筑震害预评估  0313.3基于震害指数的震害快速预估  034第四章 遥感震害评估技术  0374.1遥感震害信息快速识别与提取  0374.2基于遥感技术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  060·I·4.3基于遥感技术的地震灾情评估  061第五章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产品  0675.1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图件产品类型  0675.2震害等级  0685.3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0695.4地震灾害遥感图件产品制作  0745.5地震灾害遥感评估报告  080第六章 遥感地震应急专家知识与协同合作  0816.1专家知识的重要性  0816.2地震应急专家知识  0826.3灾情信息多专家协同研判  089第七章 遥感地震应急协作平台  0957.1典型灾害应急共享与协作平台  0967.2多源遥感震害综合评估系统  1027.3遥感地震应急协作平台  108第八章 典型地震遥感应急案例分析  1178.1日本熊本地震遥感应用分析  1178.2九寨沟地震遥感应急应用  1368.3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区地震遥感应急应用  157·II·第九章 遥感地震应急合作框架机制与协议  1759.1遥感地震应急国际合作框架  1759.2合作内容  1769.3合作模式  1799.4遥感地震应急国际合作组织协议样本  183参考文献  189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地震灾害是危害人类社会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人口城市化的深入,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趋严重。地震应急工作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提升地震应急能力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本书针对我国遥感地震应急现状,通过梳理遥感地震应急各个关键环节,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有效应对特大地震的遥感应急合作机制。本章重点分析相关工作背景,总结遥感地震应急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背景及意义

中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中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近十几年来,我国已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等几次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应急是指震后通过迅速准确地掌握震情灾情,确定有效的救援行动方案,从而合理调配各种救灾资源,减轻灾害损失。从过去地震应急实践来看,震后几小时到72小时内是人员抢救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即使在灾区交通及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也要有能力在震后几个小时内快速获取极震区和高烈度区震害信息,为震害快速评估及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

随着航天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轨运行的对地观测卫星数量持续增加,其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对地观测卫星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越来越高。遥感技术已成为目前地震应急最快速便捷的手段,并成功应用于对地震灾区范围的判定、灾害损失的快速获取、灾情评估等方面。但是,目前在遥感地震应急方面缺乏有效的应急机制,如地震后,各方独立操作、缺乏交流,导致应急观测成果或大量冗余或部分地区无人问津;有数据却缺乏技术,或有技术却无数据获取途径;生成的成果无规范可遵循,存在难以有效实现共享等问题。

遥感地震应急工作集成了多项技术,既包括遥感及相关数据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共享,也包括遥感影像的处理、多元数据的整合以及影像判读及综合制图等,而一个国家的空间基础设施和遥感探测能力以及相关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是有限的;各国地理环境和城市化程度不一致,地震类型也不尽相同,导致各国的地震灾情复杂。

为了满足地震减灾与应急工作时效性与紧迫性的需求,国内外社会各机构间需要通力合作,在数据、技术、软硬件、专家知识到产品的合作共享模式方面均需要创新,最终形成震害遥感技术成果的有效共享合作机制。虽然我国现阶段地震应急机制的建设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国及相关单位积累的遥感数据、地震应急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通过提高遥感数据的利用效益,建立统一的影像判读标准与应用规范,促进救灾减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效率与能力。本书通过对遥感地震应急数据、技术、合作案例与机制等剖析和研究,提出建立遥感地震应急合作机制的建议,以促进我国抗震救灾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做到真正及时、高效的地震应急工作。

1.2遥感地震应急合作机制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已经对遥感震害信息识别、提取、评估等工作做了大量研究,但在遥感地震灾害应急机制研究方面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本节介绍了一些国际组织的减灾活动,总结了相关工作内容,分析了工作机制,试图为科学理解和建立遥感地震应急合作机制打下基础。

1)国际减灾大会。

1987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IDNDR)”。

1994年,联合国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减灾会议,通过了《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为会员国制定了防灾、备灾、减灾战略。该会议被称为国际减灾的里程碑,《横滨战略》也被称为减灾领域的国际蓝图。

2005118-22日在日本兵库神户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通过了《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提高国家和社区的抗灾力》。该文件是对《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的更新,被联合国大会成员国批准,作为系统性、战略性蓝图,可指导各个国家减少由于自然致灾因子和人为活动导致的脆弱性和风险,强调加强各方之间……




精彩内容

本书是我和我的团队成员在完成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项目“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Remote Sensing in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SG4.20)过程中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在从事地震遥感应急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二十余年的基础上,针对实际问题,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吸收最新技术而逐步写成的。它以提升地震遥感应急实战效果为目标,从遥感数据源的适用性选择、数据处理方法、成果表达方式、专家知识协同合作、应急协同平台等诸多方面对地震遥感应急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特别是针对重特大地震应急而言,加强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书最后在搭建遥感地震应急国际合作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合作模式,并起草了地震应急国际合作组织协议样本。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