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化和特大城市问题再思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城市化和特大城市问题再思考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8.45 4.9折 7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樊纲,郭万达等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46987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5917418

上书时间2024-12-3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樊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5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再次被任命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15年10月26日,高票获得中国经济理论界最高奖项一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郭万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兼任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开放导报》杂志社社长。重点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港澳经济与深港合作,城市化与大都市发展。近年来主持过多项国家及省市政府大型政策研究咨询课题。



目录

导论

章 引言

节 问题的提出

第2节 城市的内涵

(一)城市的本质

(二)特大城市的形成:“理性人”的客观选择

(三)城市空间布局与区际关系

第3节 中国城市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政策梳理

(二)我国针对特大城市的政策:始终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

(三)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本研究的观点

第4节 本书的逻辑架构

第二章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

节 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与流动

(一)世界人口城市化的三次浪潮

(二)人口乡一城迁移的推拉理论

第2节 由内陆向沿海的迁移与流动

(一)主要国家沿海人口分布状况

(二)海岸线长度与宜居土地面积的关系

(三)人均海岸线长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第3节 人口在产业间的流动规律

(一)世界人口在三次产业间的流动

(二)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演进

第4节 人口迁移与流动催生特大城市

(一)世界特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二)世界特大城市空间分布极不均衡

(三)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明显偏多增长更快

(四)特大城市的优先增长

节 占据全球化时代下的优势地位

(一)占据城市体系的高位

(二)大城市是信息技术产业的载体

第2节 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与核心聚集力

(一)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二)大城市核心区的聚集力

(三)更加接近各类交易市场

第3节 发达的双创与高质量的就业

(一)更容易实现创新与创业

(二)更多元的就业,更高的收入与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第4节 多样化的生活选择

(一)大城市的“集中”特点赋予更多文化、社交生活的选择

(二)大城市高度的“社会分工”提供了更多餐饮等消费选择

(三)大城市的“开放性”表现为更多样化的消费购物选择

(四)大城市高度的“流动性”体现在便捷的对外交通服务

(五)大城市的“更新性”带来了互联网下的新生活

第5节 更高完备的公共服务

(一)大城市提供了更加完备的公共服务

(二)大城市实现了更公平的公共设施供给

第四章 影响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节 大城市规模增长:内部需求动力与外部供给约束力

(一)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二)中西方学者对城市增长的理解

(三)大城市增长模型:内部需求力与不断被突破的外部约束力

第2节 生产技术不断突破大城市增长约束力

(一)技术升级突破大城市发展外部约束力

(二)生产技术突破延展城市规模边界

(三)生产技术促进城市经济与空间消费需求

第3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水资源利用对大城市发展的核心作用

(二)水利用与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突破水资源限制

第4节 城市交通作用

(一)不同类型城市与交通需求

(二)交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

(三)交通技术发展正在破除城市交通障碍

第5节 建筑技术发展

(一)建筑技术制约城市功能与美观实现

(二)不同时代建筑技术发展与城市边界

(三)高层建筑技术的提升与大城市的繁荣

第6节 信息技术发展

(一)信息技术提升市场效率、吸引就业人口并提高大城市地位

(二)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为拓展城市规模助力

第7节 城市管治的变迁

(一)对城市认识的三大理论潮流

(二)对城市认识与空间管治思路

(三)很多城市问题由不客观认知和不合理管控所造成

(四)对城市认识与空间管治思路的更新

……

第五章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及其特殊影响因素

第六章 直面中国的大城市病:发展中的阵痛

第七章 中国特大城市的城市形态

第八章 中国特大城市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观点梳理如何看待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纵观世界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历史可以发现,人口的自我迁移都是在选择更宜居、更适合生存的环境,其中较为突出的规律是人口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的迁移;以及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化就是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影响,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出现的时间与速度也有所差异。美国、英国是较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也快速提升。在农业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的人口流动与迁移的浪潮中,催生了一批大城市。大城市的产生与形成,或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或由于其独特的要素及政策优势,或者由于其占据了先发优势。然而,大城市一旦形成,就会构成持续的规模经济效应,吸引各种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从而更容易实现创新与创业;大城市具有更多元的文化,更具包容性。总之,大城市会持续吸引产业与要素的集聚,形成源不断的生产力、与持续的劳动力需求,这会吸引人口的进一步流人。

1950年五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在全世界仅有7个;到1980年世界特大城市共有21个,比1950年增长了2伯;到2015年达到73个,比1980年增长了2倍多,是1950年的10倍。从我国大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1955年 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仅有1个,到2015年达到16个,增长了15倍;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在1955年共9个,到2015年达到89个,增长了8倍多。其中,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已有6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律、重庆),且其人口规模仍在不断增长,不断冲破政府预先设定的人口控制目标。

不可否认,城市化是促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城市化过程中催生出来了一批常住人口规模在500万、甚至1000万以上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出现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教牧育与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等社会问题,即“城市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生。一些学者、政府官员认为,“城市病”的原因在于人多,从而支持政府用一系列行政手段限制大城市的人口增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认为,应采取更科学、更理性的视角去看得这一问题。“城市病”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城市人口数量过多,而是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尼。一方面,人口向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更具优势与吸引力的大城市流动,这是“理性人”的自然选择,特大城市由于其规模效应从而能吸引要素的集聚,这也符合经济学的根本规律,任何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的行为都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徘的行为,么干扰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与世界其他发达国……



精彩内容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的城市化,是人理性自主选择的结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是基本规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秉承“控制大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思路。诚然,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发展思路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暴露出来。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量,当务之急是放弃“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确立“城市化”的指导思想。首先,尊重大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适时调整战略,放弃“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确立“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以城际交通为纽带,带动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积极获取城市化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与规模效益。其次,放开对特大城市发展的人为限制,以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科学分析预测未来大城市人口规模,以科学预测的人口规模为基础规划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使大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增长同步,有效防治“大城市病”。通过“转移支付跟人走”等配套政策,保障外来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和公共服务。再次,对于大批存在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作的重点是生态与文化保护,而不是规模扩张。从政策层面而言,要加快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全国统筹,放开城里人到小城镇甚至农村购买房产,逐步鼓励城里富裕的退休人员向小城镇“回流”,加快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对小城镇和农村的“辐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