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5.27 6.3折 ¥ 88 全新
库存31件
作者[美]维多利亚·迪·帕尔玛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75300674
出版时间2024-05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15741820
上书时间2024-12-29
文明的对立面和产物--论《荒原》对"荒原"二重性的彰显及其意义
荒原谜思
致谢
序曲
第一章 荒原
第二章 改良
第三章 沼泽
第四章 山脉
第五章 森林
第六章 荒野、荒原和花园
索引
译后记
译后记
2018年8月20日上午,彭刚教授发来信息,推介帕尔玛的《荒原》一书,说译林出版社已买下此书版权,问我是否有意翻译,或者身边是否有合适的人选承担这项工作。其时,我正在铺开已立项一年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境史及其对史学的创新研究》工作,感觉《荒原》可以作为某类环境史著作添入阅读书目之中。于是,我考虑接受彭刚教授的提议。不久,在他的帮助之下,经一番了解和交流,我与译林出版社的编辑协商并确定了翻译工作方案:由我带着两位博士生一同承担这项译事。
参与该书翻译工作的两位博士生是刘黛军和颜蕾,她们俩于2018年9月入读清华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有志于英国环境史学习和研究。入学伊始,我便推荐她们阅读并尝试翻译帕尔玛的这部著作,主要出于几方面考虑。首先,这是一部英国历史专题性著作,阅读并翻译它,可以让两位对英国历史已有一定基础的博士生系统地拓展、深化对英国历史与文化专门知识的了解;其次,这也可以算是一部环境史著作,精读这部著作,反复琢磨作者的主旨和观点,领会其研究与叙事的方法,可能有助于她们尽快走进英国环境史研究的大门,进而更好地开展具体的史学实践;再次,作为修习英国史的博士生,较强的英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是最为基础的必要条件,而翻译英文学术著作是一个提高英文能力的好机会。两位同学十分理解我的初衷,因而欣然接受了我的这一安排。
本书翻译,零零总总加起来有四年多的时间,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这主要是由于原书作者学识深厚、宽广,而我们自己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语言文化方面的不足造成的。这部著作内容繁复,研究对象虽聚焦于英国的荒原,但广泛涉及法律、宗教、科学、绘画、园艺、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作者所用史料语言也很丰富,涉及拉丁语、中世纪英语等,她所书写的荒原之史并不仅仅停留于荒原的历史表象,而是进一步求问表象背后的理论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仅要读懂词语原本的意思,而且要体会作者真正的深意,这对于对此领域相对陌生的两位同学和我自己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知难而上,勉力推进这项工作。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通过微信群或线上会议的形式反复琢磨、沟通探讨,对每个重要语词的意思和每句话的内涵,都细致地推敲、商定。遇到著作中所涉及的一些拉丁语和法语词汇,我们还特别请教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张绪山教授、张弢副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江天岳博士。在此,特别感谢他们施以援手,为我们答疑解惑。
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与两位同学的博士学位攻读岁月相伴而行,也是我与她们共同研习与交流的浓墨重彩的印记。两位同学曾对我说,当她们完成翻译初稿时,心里既感到一丝的喜悦,也心怀惭愧之意。在她们看来,喜悦在于,译本像是一座已经可以宣告竣工的建筑,终于有机会呈现于读者面前;惭愧在于,入学之初我所期待的阅读翻译该著作的三个初衷,她们自认为尚未完全实现,需要再加努力。借此机会,我想再次对两位同学说,学术著作的精读与翻译,是史学训练尤其是世界史学习和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不断练习、不断思考,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参与这项翻译工作,是她们向优秀史学家学习、交流的良机,她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训练,磨练了毅力。而在她们日后漫长的学术生涯中,阅读乃至翻译学术专著,将成为她们研究生活的一部分,相信她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在修改、打磨译文的过程中,我曾跟两位同学提到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讲到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告诉她们,要达到这三重境界,需要学者自身深厚的学识与常年深耕研究领域的积累。在这三重境界中,"信"即"不悖原文",这是第一层要求,也是翻译的根基,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史学论著的原意,切不可做投机取巧之事。而我在修改、校订她们的译稿甚至重译的过程中,不仅力图确保史实的准确还原,尽可能不留硬伤,而且勉力做到文字通顺、晓畅和雅致。
在译稿发排之前,我还特别邀请毕业于清华大学世界史专业的仇振武博士为拙译勘校。振武接到这项任务后,立即着手通读原著,并认真、细致地校对译稿,从而为译文质量的提升贡献了他的力量与智慧。这期间,振武还协助我修改、充实了译者序的内容。
最后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对于如何翻译作为全书主词的"wasteland",我一直很纠结,为此还多次跟北京大学历史系侯深教授交换过看法。侯深教授明确说到,她对将"wasteland"译为"荒原"一直持保留意见。她认为,赵萝蕤将艾略特之诗的标题译为"荒原",是对其诗的误读,因为彼处的"wasteland"完全指的是城市废地。她也很清楚,在本书中,"wasteland"的含义要比艾略特的诗中的含义丰富得多。其最初的含义可被译为"荒地",与耕地相对,符合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工业文明时代的"wasteland"应译为"废地",以凸显其被浪费、被破坏的特性。其实,我非常认同侯深教授的看法,因为"wasteland"一词的含义的确很丰富,并且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而该书作者着力讨论的也即是"wasteland"的二重性问题。但通盘考虑作者在书中各处所用的wasteland,我又觉得"废地"译词难以完全关照其意,而且它与"荒原"比起来似乎也缺少了意境。后来,在与另一位朋友的讨论中,我们还想到,是否可以锻造"废原"一词来表达wasteland的多重意思,包括作为农业时代的"荒地"、工业时代的"废地"以及后工业时代的"荒废之后的复原之地"等含义。但冷静一想,又觉得"废原"一词略显生硬,并且这个新词本身也缺乏历史感。所以,我还是保留了"荒原"译词。这样处理,当然也难免会以词害意。而这样的问题,在拙译中可能还有不少,这只能留待读者诸君去批评指正了。
梅雪芹
于清华大学照澜院公寓
2024年3月
在本书中,维多利亚·迪·帕尔玛采取了“反风景如画”的态度,对传统上令人恐惧和蔑视的荒原风景进行了描述。她认为,18世纪英格兰的信仰、技术、制度和个人的融合导致了一种有关“厌恶”的文化态度的形成,该文化态度直至今日依然在塑造着我们评估景观的方式。本书包含的大量插图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涵盖了景观研究、艺术和建筑史、地理、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等多个不同的领域。通过这些材料,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将沼泽、山脉和森林视作“敌对领土”的概念,她认为这些荒原不是出于任何基本的物理特征,而是由它们所激发的厌恶反应而被归纳在一起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