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5.17 6.3折 ¥ 72 全新
仅1件
作者吕进,向天渊主编
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18628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2元
货号12268779
上书时间2024-12-29
论“崛起派”批评的论辩策略及其必要的反思 白晨阳
第三代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呈现及反思 邱志武
袁忠岳新诗批评的上园派传统 王至
历史的生成与确认:“第三代诗”选本及其批评特征 季焕 梁笑梅
梦中传彩笔
——论废名新诗对“温李”晚唐诗风的融会杨柳 李斐
臧克家佚诗七首钩沉 董运生
“鼓点体”与街头诗的大众应用
——论田间的“在地性”转向黄英豪 魏巍
神义上帝与人义自我抵牾中的爱情演绎
——穆旦《诗八首》新解 卢伟填
反讽、解构与形而上:论郑敏《诗人与死》的智性书写 易文杰
论昌耀诗歌的旷野记忆与“西部”想象吴梦涵 蒋登科
在平民世界采撷诗意的浪花
——张新泉诗歌平民化风格的建构策略 古姗 蒋登科
一种传统的先锋性:论张枣早期诗歌的词物书写 郑慕华 余祖政
在村庄里抒情
——论余秀华诗歌与横店村的血脉关系 王梦笛 向天渊
南洋作为一种想象的方式
——论马华古典诗(1881-1941)的在地意识 辛金顺
禅宗:现代汉诗的形式
——以废名、洛夫为例 王芷菁
后疫情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转向及其限度 覃才
新时期二十年西部羁旅诗人的生存情况、心态观照和审美人格 王四四
美国印第安诗歌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杨婷 熊辉
文学场域中的“论争”作为紧贴文学现场的争鸣,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话语。对朦胧诗来说,在那场持续近五年的著名论争大战中,以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为代表的“崛起”派批评成功实现了对其合法性的确证,并赋予其有着“起点”意义的文学史地位。论战硝烟散去,当我们重回这一“为诗而辩”的文学现场,不难发现,“崛起”论者在对朦胧诗的合法化言说中有着丰富的话语策略和显而易见的论辩思维,从中既可见批评家的敏锐和激情,同时也可见囿于论争这一特殊语境的局限性。
一、根脉的找寻:重识传统与对接“五四”
对朦胧诗的集中讨论,是从诗歌的“懂与不懂”展开的。反对者在诗歌审美和认知层面对朦胧诗进行质疑和批判,将其判定为诗歌的不良倾向。针对此种从读者接受角度出发的批评,支持者从新时期的读者需要提升审美能力、打破“某种欣赏和批评的惰性”的角度予以反击,指出诗歌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需要诗歌和读者的共同努力。在分析朦胧诗晦涩难懂的原因时,批评者多归因于对西方诗歌不恰当的学习和对本民族诗歌传统的忽略,认为那些晦涩难懂的诗歌“大概是受到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①,在学习外国诗时,“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装模作样,照葫芦画瓢”,写出的句子不仅拗口,甚至无法通读,“简直是对民族语言的亵渎”。并且对朦胧诗支持者“绝口不提”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表示不满,“学习外国的优秀的东西,如果不和我们民族优秀的东西相结合,必将一事无成”②。这一“指控”继而引申出另一层面的争议,即当代诗歌应该如何接续传统,以及接续哪一种传统的问题。
论争双方对“传统是什么”都有着不一样的认定。在话语权上占据上风的批评者们,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惯性思维模式下,遵循积极的、进步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将十七年时期形成的新民歌传统和政治抒情诗传统,视为新诗发展的基础和养分,而绝非应被否定和超越的对象。对此,“崛起”论者意识到为诗歌革新运动寻找传统话语资源和合法历史依据的重要性,因而为朦胧诗建构一种有别于反对派的“传统观”就显得十分必要。
《诗学》是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编辑的辑刊。本册为第十七辑,本辑分“现代诗学”“比较诗学”“格律体新诗研究”“少数民族诗歌研究”等,主要就现当代诗歌、诗人、诗歌发展动态以及现当代研究者们对其的研究成果的拓展,主要研究诗人个人生活、历史事实、文学传统与文学创作、文学创新质检的关系研究,文学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文学史对作家作品的评价流变为中心,结合作家作品论述这一问题。可以说这些文章都是新诗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大多还是各学科重点项目,甚至是国家相关方面的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学界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