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7.82 6.3折 ¥ 108 全新
库存22件
作者王列耀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06214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12011349
上书时间2024-12-29
王列耀,湖北武汉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广东省人文社科霞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近年来存《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 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隔海之望: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望”与“乡”》《困者之舞:日J度尼西亚华文文学四十年》《趋异与共生——东南亚华文文学新镜像》《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等学术专著多种,丰编“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研究丛书”。近年承担 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绪论 华文文学“跨界”类型与意义
一 从族群离散到文学表述
二 跨界景观与凝视
三 语言的命运
章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跨族裔写作
节 异族叙事:族裔身份及其跨界表述
一 “我是谁?”“他是谁?”:族裔身份与文化认同
二 异族叙事:“杂居经验”的言说
三 “异族亲情”:跨族裔的“家”
第二节 “另类爱情”:文化碰撞中的异族婚恋
一 异族婚恋中的女性形象
二 多元杂糅的异族婚恋形态
三 作为族群政治隐喻的异族婚恋
第三节 东西语境中的犹太人书写
一 20世纪60—80年代“扁平”的犹太人形象
二 20世纪90年代“圆形”的犹太人形象
三 犹太人书写与作家身份及心态嬗变
四 犹太人书写的理论反思
第四节 东西语境中的“混血儿”书写
一 去污名化
二 游离的身份迷宫
第二章 “再留学”作家的越界书写
节 “再留学”——海外华文作家的回流
一 留学、游学和再留学
二 “再留学”作家群体构成
三 “再留学”写作的文化心理分析
第二节 学者“再留学”的批判与重建
一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
二 北岛:在漂泊中诗意栖居
三 刘再复:两度人生中守护学术生命
第三节 两栖者的 与融入
一 严歌苓:从中心走向“中心”
二 虹影:创伤书写的跨界疗救
三 施雨:世华文坛的文心
第四节 海归作家的“内”与“外”
一 曾在天涯
二 何以“金蝉脱壳”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海外华文文学中的跨语言书写
节 北美与欧华作家的跨语言书写
一 显性的跨语言书写
二 中西文化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三 “语言嬉戏”与“离散”身份追寻
第二节 海外华人作家非母语书写的意向性与特殊性
一 跨语言创作实践的发生:时代背景与作家选择
二 “同”与“异”的呈现:跨语言文学对母国文化的承继与突破
第三节 跨语言书写对比较文学的意义
一 流动与传播:获得语写作与再生华文文学
二 跨语言书写对本土文学的反哺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第四章 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互动
节 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联姻
一 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
二 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
三 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转型
第二节 内地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推动
一 “大众化”:影响渐微
二 经典化:积极介入
三 学科化:深度卷入
第三节 “世界性”的差异表述
一 中心意识制约下的世界性
二 本土性焦虑中的世界性
三 去中心化的世界性
第四节 传媒时代华文文学的新空间
本章结语
第五章 文学经验与跨文化跨媒介转化
节 当代中国影视产品里的海外华文作品考察
一 中 地电影及合拍片里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
二 地区及海外华语电影里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
三 电视剧里的海外华文文学改编
四 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第二节 跨文化视域里中国故事的跨媒介转换
一 海外中国故事的转换:生存、拼搏、冲突、碰撞
二 中国本土故事的转换:怀旧、历史、苦难、传奇
三 海外华文作家的跨媒介写作:从“被转化”到“主动”转化
第三节 跨文体的价值取向
一 乡愁的自我抒发与隔岸想象
二 奋斗与成长的话语下的中西方文化关系
三 本土化程度的差异及边缘人题材的处理
四 苦难的淡化与强化
第四节 海外华文文学跨媒介转化的价值与不足
一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影视的关系:从“进入”到“融合”
二 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影视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 中国影视作品里中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局限
四 跨文化视域里跨媒介写作的策略
结语 化时代海外华文文学“跨界”动向与意义
一 化时代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界”动向
二 化时代海外华文文学“跨界”的意义
后记
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指出,大航海是人类旅行的分界,因为此前的人沉浸在完美的自我想象当中,自从通过远行发现同类,个体与群体的远行被赋予现代性内涵。①与行走相关的文学书写,不论是谋生之道,还是追逐财富,都在重构命运的过程中展示出个体经验的巨大变化,并成为一种显示权力的文化政治。“跨界”之所以构成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属性,本身是写作主体的经历变动而导致的结果,随着身份重塑过程的不断演变,跨界的丰富向度成为推动华文文学不断溢出原有界限的动力。作为学科意义的“界域”被当成热点谈论,反映了学界对华文文学学科对象的认知上存在某种紧张与焦虑。
跨越界限无疑带来了诸多模糊性。以国籍为主要判断依据的模糊身份,或者可以理解为早期华文文学所经历的一个过渡状态,随着华人在海外生存处境的演变,虽然国籍角度可能实现了由当年“漂洋过海”到“灵根自植”的身份转换,但从文化层面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不仅并未终结,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通过文学的途径再现出全球离散经验不断裂变的时代特征,展示出华人群体在世界范畴里的独特族裔经验。
尽管界域的强化意味着对文学主体归属的限制,然而由文学“临界”或“跨界”现象引出的学术空间,不仅呈现了文学演变与再生的复杂性,而且为我们从不同维度重新审视文学及其相关问题赋予了新的契机。人类学家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曾经以五种景象描述全球文化流动的现象,即族群景象、媒体景象、技术景象、金融景象与意识景象,①它们既构建了想象世界的砖石,又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20世纪以来全球流动的丰富内涵。因此,本书从族群、媒体、技术、文化等维度逐步展开(亦考虑到文学本身的特殊性进行适当调整),旨在呈现出华文文学在进入世界过程中遭遇的离散体验和歧异景观,以及由跨界美学实践产生的文化意义。
一从族群离散到文学表述
华人的海外迁移带来了经验和认知空间的变化,随之产生的文学扩张了传统文学的边界,极大地丰富了文学题材与书写主题。不过,当我们从学理维度探讨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与流变,必须注意移民与文学书写之间并非直接对应的关系。换句话说,华人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浪潮,文学便是书写生存境况改变的结果。虽然从“华人”到“华文”之间的漫长过程经历了“无声”到“发声”的演变,其中甚至还有一个“代言”的阶段,但海外华工由命运重构而面对的整体遭遇,不仅体现出离散遭遇的复杂性,而且直接对应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起落。如果我们把华人的海外迁移从历史语境中抽离,只将百年华文文学视为语言的海外运营,显然无法理解其中内含的政治文化意义。
提及早期华人文学的发生,张维屏的《金山篇》曾被视为最早的华人题材作品,②作者号称“广东近代第一重要诗人”“粤东三子”之一,但是由于张氏本人并未到过美国,其书写被当成一种理想化的想象。追踪华工出洋的相关历史背景,可以发现它尽管经过想象的加工,与华人生存息息相关的表述,并非完全向壁虚造的结果。
海外华文文学,本质上就是从“跨界”而产生的学术空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源自作家的跨界“旅行”,海外华文文学拓展与发展的动能,也源自于作家于自发与自觉的反复“跨界”之中。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海外华文文学的“跨界”趋势更加迅猛与多样。首先,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族裔书写,作为内在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标志”变得格外多样与靓丽。第二,海外华文作家的空间疆域的反复跨界与书写,逐渐演变成为新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第三,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双语书写跨越语言界限,传承着中华文化和文学传统,开辟出多元文化直接对话、碰撞与交流的新平台。第四,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内外华文传媒的双向“跨界”与互动,使得这一时代的海外华文文学成为了传媒与作家共同“操作”的产品,并构成特殊的“文学书写”。第五,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影视界的跨媒体转化,亮点纷呈、佳作辈出、人气高涨。本研究从跨文化、跨语言、跨媒介、跨族裔、跨学科等角度,发掘、清理、研究具有趋势性、冲击性、持续性、方向性的重要“跨界”现象,并从本领域中总结中国经验,进而实现与推进中国经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