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编写这一套“中国·义乌故事丛书”,编者的主旨在于总结、介绍义乌经验,讲述义乌故事。书中主要是讲事实,讲义乌人民创造发展奇迹的实实在在的事。编者选取了几个不同的角度,即“三农”(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角度、历史文化的角度、美丽乡村建设的角度、城市发展的角度和工业发展的角度等等,希望能立体地、全面地展现义乌人民的精神、智慧和他们的业绩、经验。
这本牛建农、吴浩军、陈红著的《义乌智慧》是其中一册。
作者简介
牛建农,作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原《规划师》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广西城乡规划》主编。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灿烂的史前文明
第一节 浙江在我国史前文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
第二节 金衢盆地是浙江史前文明的源头
第三节 义乌是金衢盆地的“龙头”
第二章 光耀古今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节 高举爱国主义圣火复国兴邦的越国实践
一、以“兴邦复国”的伟大目标凝聚人心
二、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
三、坚强、智慧的领导核心
四、符合实际的复国之策
五、务实节俭埋头苦干
六、农商并举兴商强国
第二节 施行仁政称霸百年
第三节 越国实践的重大贡献
一、越国实践与“百家争鸣”的互动
二、越国文化广泛传播
三、越国精神的主要内涵
四、义乌是越国复国斗争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 明星与群星
第一节 璀璨明星
一、诗人骆宾王
二、抗金名将宗泽
三、清官徐侨
四、医学大师朱震亨
五、“河神”朱之锡
第二节 义乌兵和敲糖帮
一、义乌兵
二、敲糖帮
第四章 流淌在大地上的文脉
第一节 义乌是干阑文化的发祥地
一、干阑的起源与特征
二、干阑文化凝聚百越先民的智慧
三、义乌是干阑文化的发祥地
四、干阑式建筑的历史地位及其与北方地居建筑的交流
五、义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第二节 传统民居——农民创造的又一座文化高峰
一、商业的繁荣推动传统民居建设
二、义乌传统民居的特色
三、义乌民居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第三节 清水白木雕——义乌农民精神世界的窗口
一、清水白木雕的起源
二、义乌清水白木雕的题材和内容
三、义乌清水白木雕是义乌农民精神世界的窗口
四、义乌清水白木雕的思想文化内涵
五、义乌清水白木雕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 《共产党宣言》与义乌奇迹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与义乌当代三杰
一、陈望道
二、冯雪峰
三、吴晗
第二节 朱鸿儒、吴溶品和义乌农民运动
一、中共义乌县委第一任书记朱鸿儒
二、中共义乌县委第二任书记吴溶品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义乌农民运动
第三节 义乌人民的第三次抗日战争
跋
主要参考书目
图片来源
后记
内容摘要
水稻植硅体也出现在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磨盘和石磨棒上。显然,石磨盘和石磨棒是稻谷脱粒的工具。实验表明:使用石磨盘和石磨棒脱粒,效率相当高。
在石磨盘和石磨棒上也发现了橡子淀粉的存留物。这就是说,石磨盘和石磨棒是多功能的工具,它们不但被用来加工稻谷,同时也被用来辗磨坚果类、块根类食物原料,以获得淀粉。
人们推测:遗址中出土的陶大口盆,其主要用途可能是作为煮食物的容器。煮食物的方法或许是将食物和水置人大口盆中,然后将烧热的石块放人盆中。这种煮制食物的方法,在今天的许多风味餐厅中,依然颇受顾客欢迎。
陶大口盆可能还有另外一个用途,那就是在用石磨加工稻谷或其他食物材料时作为容器――将石磨置于大口盆中,使加工的食物材料不至散失。
种植栽培稻、加工稻谷、食用稻米――浦江上山文化已经符合稻作文化的基本特征,上山人已经进入了原始农耕时代,从采集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型。
20世纪70年代,人们称河姆渡文化为世界稻作文明的曙光。浦江上山文化将人类栽培水稻和中国进入农业文明时代的时间向前推进了4 000多年,标定在了11 000多年以前。
现在,优选60 9/6―7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浦江上山文化遗址发掘的另一重大收获是发现了排列整齐的柱洞:这些柱洞多呈圆形,其中,“有3排‘万年柱洞’……每排11个柱洞,直径为4(卜50厘米,深度为70一90厘米,形成了长14米、宽6米的矩阵。专家发现,遗迹第3层下的1号房址具有明确的结构单元,呈西北一东南朝向,这类建筑的布局与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相类似”②。
干阑式建筑是一种“立柱架屋”的楼居式建筑形式,其下部为架空层,人居住在架空层上面的“楼”上。在已发现的我国其他地区上万年的新石器早期时代的遗址中,先民们的居住形式都还处于利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的发展阶段,上山人却已经在建造和使用干阑式建筑,进入了人工建房的发展阶段。从穴居到建房居住,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上山人开启了人工建房的先河。专家们认为,与同期的人类活动相比,上山人的智慧与技术创造处于靠前地位(图卜17)。
上山文化遗址中“万年稻米”“万年柱洞”和石磨、石棒的共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10 000多年以前活动于金衢盆地的浙江先民的生活场景。
浦江上山人活动的时间约在很后冰期结束后的气温上升期和全新世早期的气候波动期。考古学发现表明:遗址周围植被茂盛,渔猎、采集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的牛、猪、鹿,有多种坚果和植物块根可供采集,浦阳江有各种鱼类等水生动植物。人们打猎、捕捞、采集,同时,转机也已经到来:狗、猪的饲养可能已经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已经学会了种植水稻、加工稻米。为了加工稻米,他们制作出专门的工具――石磨和石棒。他们用陶大口盆煮制食物,用陶罐装水,他们还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需要,制作各种类型、大小不等的陶器。
他们居住在自己建造的木构干阑式房屋中。
与此前采集文明时代单纯依靠渔猎、采集获取生活资料相比,浦江上山人食物的来源更为多样,也更为稳定、充足;与穴居方式相比,他们突破了自然条件的种种,可以自由地选择居住的地点,比如,他们可以在稻田附近建造干阑屋居住,不但舒适得多,而且缩短了耕作半径,更利于就近照看农作物,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还可以相当自由地扩展聚居地的规模,这对于族群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专家们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1)浦江上山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1 000―9 0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很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2)浦江上山文化遗址是保存丰富栽培稻遗存的、迄今发现的年代很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7 000年前人工栽期的水稻,由此成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热点,上山文化遗址将这一记录提前了4 000多年。上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浙江金衢盆地乃至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很早的起源地之一,其起源的时间约在10 000年以前。
(3)上山先民创造的干阑式居住方式,与其后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中的干阑式居住方式,具有明显的、内在的源流关系。
由此,“上山文化”被认定为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源头,是浙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
2013年,义乌市桥头村发现一处与浦江上山文化遗址同类型的上山文化遗址。桥头村距离义乌、浦江边界的直线距离不足7千米。
桥头上山文化遗址位于义乌江(东阳江)北岸,其年代大约是在9 000年之前,属于上山文化晚期遗址。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保存状况较好,陶器类型包括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圈足盘等,与浦江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颇为类似,然而却要精致得多。陶衣鲜亮,以红衣为主,也有乳白衣;陶器装饰的技艺已经十分高超,在已经发现的诸多上山文化遗址中,只有湖西遗址出土的陶器可以与之相比;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分乳白彩和红彩两种,彩陶装饰以条带纹为主,令人十分惊讶的是,陶器装饰彩纹中出现了太阳纹的图案(图1-18至图1-20)。P9-10
精彩内容
《义乌智慧》系统地回顾了义乌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介绍了义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深入挖掘、颂扬了义乌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团结奋斗精神、农商并举的创新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和节俭务实精神,并指出上述精神的一脉相承、发扬光大,为义乌人民在改革开放年代创造发展奇迹提供了强大动力。
《义乌智慧》适合宣传工作者、经济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各级干部阅读与参考。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