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虚拟: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8.25
4.9折
¥
118
全新
库存54件
作者王妍,张大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79786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11202533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妍,女,1965年1月生。吉林怀德人。文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工业 工程 设计》杂志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项目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 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5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首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著作)、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以及省级艺术学科、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10余项;主讲课程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最美慕课二等奖。
张大勇,男,汉族,1975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黑龙江省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重大决策咨询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等。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基点与路线
第二节 背景与框架
第三节 结构与方法
第一章 虚拟艺术现象与感性学的技术视角
第一节 “洞穴”的坍塌:“洞喻”哲学的瓦解
第二节 “仿像”的逆袭:“模仿论”的失语
第三节 技术现象学视域下的感性学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交感技术与艺术的发生学考察
第一节 基于诗性思维的交感技术
第二节 原始仪式与原始艺术
第三节 模仿与虚拟:艺术的双螺旋基因要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类型的差异与感知技术的审美偏向
第一节 东方与西方:技术类型及其感知模式的差异
第二节 模仿与虚拟:感知技术的差异性选择
第三节 意象与仿像:基于感知技术的审美偏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感官技术演进中的艺术类型及其模仿与虚拟
第一节 “感官技术”的发展与艺术类型的嬗变
第二节 身体感官技术与身体艺术
第三节 感官媒介技术(Ⅰ):工具技术与符号艺术
第四节 感官媒介技术(Ⅱ):视一听感官技术与影像艺术
第五节 传感技术与虚拟艺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技术现象的感知模式与审美范式
第一节 作为技术现象的感知模式与审美经验史
第二节 感知模式的变革与审美体验的变更
第三节 技术革命与审美范式的嬗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增强感官技术与当代文艺理论的“经验转向”
第一节 从模仿到虚拟:感官技术的汇聚与感官的增强
第二节 虚拟技术:交感技术的数字化革命
第三节 虚拟艺术:数字媒介革命与文艺理论的“经验转向”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艺术创造方法是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艺术理论的基础。本书以艺术创造的“模仿”与“虚拟”为基点,在技术现象学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下,梳理原始仪式艺术的“模仿”与“虚拟”及其艺术创造系统;考察东、西方艺术对“模仿”与“虚拟”的差异性选择所形成的审美偏好;探究技术变革对艺术类型演变的推动作用,以及各类艺术中的“模仿”与“虚拟”;反思数字技术的“模仿”与“虚拟”对艺术活动以及当代美学的重构,以期深化对艺术的本质、艺术史、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范式等文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精彩内容
艺术创造方法是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艺术理论的基础。在西方文化中酝酿生成的“模仿说”及其理论体系一直是阐释艺术的主流话语。然而,“模仿说”无法解释中国艺术、埃及艺术,甚至西方艺术中的某些艺术样态,当代“虚拟艺术”更是颠覆了“模仿说”的理论框架。本书以艺术创造的“模仿”与“虚拟”为基点,在技术现象学和跨文化宏观比较的理论视野下,梳理原始仪式艺术中“模仿”与“虚拟”及其艺术创造系统;考察东、西方艺术对“模仿”与“虚拟”的差异性选择所形成的审美偏好;探究技术变革对艺术类型演变的推动作用,以及各类艺术中的“模仿”与“虚拟”方法;反思当代数字技术的“模仿”与“虚拟”对艺术基本要素的重构,及其对当代美学框架的深层建构,以期进一步深化如艺术的本质、艺术史、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范式等文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