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足迹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水足迹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4.67 6.3折 11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才志,郝帅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696236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9元

货号11317989

上书时间2024-12-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前言第1章 绪论 1l.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 51.2.1 虚拟水研究进展 51.2.2 水足迹研究进展 131.2.3 水足迹强度研究进展 281.2.4 水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30第2章 水足迹及水生态足迹相关测算方法 332.1 水足迹测算方法 332.1.1 农畜产品水足迹测算方法 342.1.2 工业产品水足迹测算方法 352.1.3 生活生态水足迹测算方法 352.1.4 水污染足迹测算方法 352.1.5 农业灰水足迹测算方法 362.1.6 工业灰水足迹测算方法 372.1.7 生活灰水足迹测算方法 372.2 水生态足迹测算方法 382.2.1 水量生态足迹测算方法 382.2.2 水质生态足迹测算方法 382.2.3 工业灰水生态足迹测算方法 392.2.4 农业灰水生态足迹测算方法 392.2.5 生活灰水生态足迹测算方法 40第3章 中国水足迹驱动机理研究 413.1 中国水足迹核算结果 413.2 中国人均水足迹驱动效应分解与空间聚类分析 483.2.1 相关测度方法 483.2.2 中国省际人均水足迹时间序列变化 503.2.3 中国省际人均水足迹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差异与聚类分析 543.3 “四化”建设对水足迹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603.3.1 研究方法及变量选取 603.3.2 水足迹强度与“四化”建设水平分析 633.3.3 “四化”对水足迹强度的计量回归分析 663.3.4 不同分位水平下“四化”对水足迹强度的影响 70第4章 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差异变化及收敛性分析 724.1 相关研究方法 724.1.1 锡尔指数空间差异分解 724.1.2 水足迹强度基尼系数 724.1.3 空间自相关模型 734.1.4 相关收敛模型 754.1.5 空间计量模型 774.2 中国水足迹强度差异性分析 814.2.1 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总体差异变化分析 814.2.2 中国水足迹强度区域及内部空间分异动态 844.3 中国水足迹强度空间相关性分析 884.3.1 中国水足迹强度全局自相关分析 884.3.2 中国水足迹强度局部自相关分析 884.4 中国水足迹强度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914.4.1 σ收敛性分析 924.4.2 计量收敛性分析 924.5 基于空间效应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水足迹强度收敛关系分析 954.5.1 劳均GDP收敛性分析 954.5.2 水足迹强度与劳均GDP关系收敛性分析 96第5章 中国灰水足迹研究 1005.1 中国灰水足迹区域与结构分析 1005.1.1 相关研究方法 1005.1.2 中国灰水足迹区域特征与结构特征分析 1015.1.3 中国灰水足迹区域均衡性分析 1075.1.4 中国灰水足迹结构均衡性分析 1115.2 中国人均灰水足迹及驱动效应研究 1145.2.1 中国人均灰水足迹测算 1145.2.2 中国人均灰水足迹区域差异及因素分解 1165.2.3 要素与效率耦合视角下中国人均灰水足迹驱动效应研究 1285.3 中国灰水经济生产率研究 1365.3.1 中国灰水经济生产率对人文因素的响应分析 1365.3.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灰水经济生产效率变动研究 146第6章 中国灰水足迹荷载系数及效率测度研究 1526.1 中国灰水足迹荷载系数测度分析 1526.1.1 灰水足迹荷载系数测度方法 1526.1.2 灰水足迹荷载系数结果分析 1526.2 中国灰水足迹荷载系数空间关联格局研究 1556.2.1 灰水足迹荷载系数空间关联格局研究方法 1556.2.2 灰水足迹荷载系数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1556.3 中国灰水足迹效率测度分析 1586.3.1 相关研究方法 1586.3.2 中国灰水足迹效率时空演化分析 1596.4 中国灰水足迹效率驱动分析 1616.4.1 相关研究方法 1616.4.2 中国灰水足迹效率驱动效应分解 1636.4.3 中国灰水足迹效率变化空间驱动类型分析 165第7章 中国水生态足迹测度及适应性理论视角下的水安全评价 1697.1 中国水生态足迹及水生态承载力 1697.1.1 中国水生态足迹及水生态承载力核算 1697.1.2 中国水生态足迹广度与深度核算 1737.2 中国水生态足迹空间格局分析 1777.2.1 中国水生态足迹广度与深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1787.2.2 中国水生态足迹广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1797.2.3 中国水生态足迹深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1817.3 中国灰水生态足迹时空差异分析 1847.3.1 中国灰水生态足迹时间差异 1847.3.2 中国灰水生态足迹空间差异 1877.4 中国人均灰水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分异 1907.4.1 中国人均灰水生态足迹变化驱动效应测度 1907.4.2 中国人均灰水生态足迹变化驱动效应空间分异 1927.4.3 中国人均灰水生态足迹差异性分析 2007.5 适应性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省际水安全评价 2127.5.1 相关研究方法 2127.5.2 中国水压力指数时空分析 2147.5.3 中国水适应指数时空分析 2177.5.4 中国水安全指数时空分布 221第8章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水资源利用空间转移研究 2248.1 方法 2248.1.1 投入产出表法 2248.1.2 投入产出模型 2268.2 中国水资源利用投入产出指标构建 2278.2.1 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构建 2278.2.2 产业用水波及效应指标 2288.2.3 区域间水资源利用关联效应模型建立 2308.2.4 中国省际水足迹转移矩阵构建 2348.3 中国水资源利用空间转移特征研究 2378.3.1 产业用水系数变化 2378.3.2 中国产业用水波及程度和产业用水转移分析 2408.3.3 中国区域间水资源利用关联特征分析 2448.4 中国水足迹结构分解与贸易分析 2498.4.1 中国省际水足迹计算 2498.4.2 中国省际水足迹结构分解 2518.4.3 中国省际水足迹贸易分析 2538.5 相关建议 256第9章 水足迹视角下中国用水公平性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 2589.1 研究方法 2589.1.1 基尼系数 2589.1.2 水资源消费杠杆系数 2589.1.3 灰水承载压力系数 2599.2 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2599.3 中国用水公平要素的时间维度分析 2609.4 中国用水公平要素的空间维度分析 2629.5 中国用水公平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2659.5.1 基于水足迹的用水公平性分布格局分析 2679.5.2 基于灰水足迹的用水公平性分布格局分析 268参考文献 271

内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地球生物生存及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系地球生态平衡、决定环境质量状况较积极、较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支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域和水能资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加,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生活质量提高、工农业生产发展等导致需水量不断增加,但供水量的增长有限,进而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全世界人民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缺水、水污染及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水资源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碍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巨大障碍,且水资源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而成为全球性、跨世纪的焦点,因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因素。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经济迅速发展及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对水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增强,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中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7X 104亿m3(据2017年统计),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但作为衡量国家可利用水资源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074.5m3(据2017年统计),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较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较多的国家之一,由《国际水资源利用效率追踪与比较》的研究数据可知,2009年中国用水总量仅次于印度,万美元GDP用水量达到1197m3,而德国万美元GDP用水量仅为97m3,仅约为中国的8%。可见,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高浪费率与低利用率是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17年中国用水总量达到6043.4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8%。据相关资料统计,2017年中国有10个省(区、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河南、宁夏)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的极端缺水临界线。此外,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问题,其中110个城市缺水比较严重。而且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中国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降水多集中于夏季,长江以北地区夏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际变化较大,导致水资源利用难度加大。北方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松辽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更低,海河流域只有300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形势将更加严峻。  目前,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利用的大国,但还不是水资源利用的强国。虽然近几年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仍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根据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等的《21世纪中国水供求》资料分析,到2030年中国将缺水400~500亿m3,水资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此外,水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仍有较大的差距,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过度,如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达到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100%,已经超过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000~2014年人均污水排放量增幅达到59.8%,2014年全国污水排放量已经提升至716.2亿m3,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三分之二河长已被明显污染(达不到II类标准),三分之一河长已被严重污染(达不到III类标准)。《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全国112个重要湖泊(水库)中,I类水质的湖泊(水库)仅占5.36%, II 类占24.11%, III类占33.04%, IV类占19.64%,V类占7.14%,劣V类占10.71%。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在109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有9个,中营养的有67个,轻度富营养的有29个,中度富营养的有4个。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定,水质级别一般,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东海近海水域水质*差,劣于IV类海水比例超过40%。  此外,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223个地市级行政区的5100个地下水监测点(其中国家*监测点1000个)中,水质为较差级别和极差级别的监测点分别占54.8%和14.8%,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锰、铁、溶解固体总量、“三氮”(亚硝酸盐氮、氨氮和硝酸盐氮)、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砷六价铬、铅、汞等重(类)金属超标现象。2145个测站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良好及以上的测站比例仅为24.4%,较差的测站及极差的测站比例为75.6%。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固体总量、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目前,中国地下水环境总体质量为:南方优于北方,山区优于平原,深层优于浅层,但地下水环境污染具有加重的趋势,具有由点状、条状向面状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围蔓延的趋势。从发展趋势来看,尽管近些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已呈下降趋势,地表水质趋于稳定,但污水排放量还在继续增加,普遍水域的水质污染还没有明显好转,地下水污染面积还在持续扩大。  针对中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国情水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遏制水环境污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又经过数次修订,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①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②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③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④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2011年3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和水生态恶化等问题,2012年2月1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m3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2016年3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强化水安全保障,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调配、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2019年1月15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指出,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