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英语辞格系统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英语辞格系统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1.5 6.3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爱晶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698520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1319489

上书时间2024-12-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爱晶,女,1971年4月生,土家族。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三峡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导师。2003—2006年于江西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西南大学,师从文旭教授,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201O年5月加入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合作导师徐盛桓教授合作从事“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系列工作。在站期间出版专著《名一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至今已发表科研论文近30篇,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中国外语》《外国语文》等外语类核心刊物;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其他地厅级项目共七项。2015年10月A2014年4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学习。

目录
目录 前言第一章 研究现状 1第一节 心智哲学形成的背景及意义 1第二节 英语修辞格研究简述 4第三节 21世纪国内外英语修辞格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11第二章 理论框架 39第一节 心智哲学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39第二节 心智哲学可用于语言研究的理论 43第三节 语义变异类修辞格研究的理论框架 54第四节 本章小结 57第三章 英语修辞格系统的构建 58第一节 英语修辞格研究的转向:从修辞到认知 58第二节 从心智哲学的角度看修辞格 60第三节 国内外英语修辞格的分类研究 61第四节 英语修辞格系统的新构建 65第四章 相邻类英语修辞格研究 88第一节 相邻类修辞格的分类说明 88第二节 同向相邻类英语修辞格 89第三节 反向相邻类英语修辞格 112第四节 双向相邻类修辞格:夸张 139第五节 本章小结 144第五章 相似类英语修辞格的生成机理研究 146第一节 内涵相似的英语修辞格 147第二节 情感相似的英语修辞格 185第三节 认知相似的英语修辞格 199第四节 本章小结 217第六章 既相邻又相似类英语修辞格研究 219第一节 似是而非的隽语和矛盾修辞法 219第二节 双关语 224第三节 委婉语研究 234第四节 本章小结 253第七章 结语 254第一节 研究回顾 254第二节 发现和结论 258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259参考文献 262

内容摘要

第一章 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任何的研究都是立足于已有的成果之上的,在展开具体的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本书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以确定研究的起点和方向,避免走弯路。因此,在本章我们将对英语修辞格的发展概况进行说明,并进而对21世纪国内外英语修辞格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第一节 心智哲学形成的背景及意义  一、心智哲学产生的背景  西方哲学发展至今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关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本源性问题到关注语言世界的“语言转向”,第二次是从关注语言世界到关注主体的认知能力的“认知转向”。两次转向的重大意义在于:不仅催化了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诞生,而且确立了“主体-语言-世界”这一崭新的三元世界观。  之所以说“主体-语言-世界”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因为语言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研究,要么在本体论世界观的指引下聚集于客观世界本身、尝试探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要么在认识论世界观的指引下力图挖掘人的“认识”(包括能力、来源、方法和途径等)。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无论是唯理论对理性直觉的推崇,还是经验论对经验事实的归纳和总结,都是建立在认知主体和客观世界直接关联的二元世界观的基础上的。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哲学家们逐渐发现这种二元世界观虽然简化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但却无法对一些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无法回答一些哲学本源性的问题。  语言哲学的转向标志着“语言”作为一种介质进入认知主体和客观世界之间,语言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由此产生。  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哲学家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究不再是从认知主体直接通达,而是通过语言世界进行解读;同样,客观世界的呈现,也不是直接由主体来反映的,必须经由语言“转译”。显而易见,这种新的三元世界观的哲学探究因为引入了语言世界而使认知主体和客观世界勾连起来,从而将心身(mind-body)关系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以解决唯理论所无法解决的个体认知差异的问题,*终回答诸如“我们是谁”和“我们的心智如何工作”一类的哲学拷问。  二、心智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心智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哲学发展的巨大进步。心智哲学将心智推向前台,对心智系统中的意识、意向性展开深入的研究。它的先进性在于哲学研究走出了自我思辨的孤岛,不再游离于各个学科之外做与世隔绝的哲学沉思,而是尝试着通过渗入各学科的研究实践中去了解某门具体学科的研究进展从而接受各学科的挑战并回答各学科的理论难题。当代西方心智哲学经历了从物理主义到功能主义再到心智的表达理论和计算理论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显学。其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智哲学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视角  西方心智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物理主义到功能主义,再到心智的表达理论和计算理论的发展历程,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  其中约翰 罗杰斯 塞尔(John Rogers Searle)及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同事乔治 莱考夫(George Lakoff)是心智哲学发展的两个重要人物。塞尔的贡献在于将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和社会哲学进行了贯通,架构了一座沟通“语言-心智-社会”的桥梁,从而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心智。莱考夫作为一名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和马克 约翰逊(Mark Johnson)共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认知科学三大发现的三个重要命题:心智的可体验性;思维的无意识性;抽象概念的隐喻性(Lakoff & Johnson,1999)。莱考夫等所提出的“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勾勒出了心智哲学的涉身性特征和经验性特征,从而打开了哲学研究的新视界,提出了与20世纪追求“纯客观”的科学完全相悖的新的哲学研究方法。  (二)心智哲学搭建了哲学与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沟通桥梁  如前所述,心智哲学是在认知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裂变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而认知科学的核心任务是探索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因此心智哲学从一开始就将论证心灵和智能的本性和工作机制作为自己学科的核心目标。在这一学科目标导向之下,心智哲学必然要与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合作,事实上,心智哲学就成了哲学与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沟通桥梁。  这种交融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心智哲学通过吸纳各门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来对哲学研究中原来一些模糊的概念进行补充性研究,并重构了一套新的哲学研究的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无疑,心智哲学这种异于传统的哲学研究方式,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哲学自身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持续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给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智哲学是哲学与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连接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