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地质灾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青海地质灾害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8.34 4.9折 98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保等著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225063157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1745466

上书时间2024-12-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区域孕灾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地形地貌

第二节 气象与水文…

第三节 地层岩性……

第四节 地质构造

第五节 岩土体类型特征·

第六节 水文地质·

第七节 人类工程活动…

第八节小结…

第二章地质灾害特征及分布发育规律

第一节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

第三节 青海省主要流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典型地质灾害·

第一节典型滑坡·

第二节 典型崩塌…

第三节典型泥石流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地质灾害评价

第一节地质灾害评价基本认识与评价体系…

第二节地质灾害评价方法…

第三节 地质灾害评价因子…

第四节 地质灾害评价结果·

第五节小结…

第五章地质灾害数据库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第一节概况第二节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法及流程…

第三节 以往信息平台建设…

第四节 青海省地质灾害综合信息平台简介

第五节小结…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节 地形地貌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北缘为我国地势的第一级台阶与第二级台阶的过渡带,并与黄土高原相接。东接秦岭山地,东南与横断山脉相连,西南与青藏高原的腹地——羌塘高原连接,西北和北部与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相接。全省平均海拔约3000m以上,最高点位于昆仑山布喀达坂峰,海拔约6851m;最低点位于民和县下川口湟水谷底,海拔约1644m,两者相差达5207m。整体地势是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地势起伏差距悬殊,既有巨大的高山和山原,亦有宽缓的高原宽谷湖盆和宽坦的盆地,还有切割的河谷和中山。一、地貌特征(一)地貌的基本格局受构造控制大地貌单元基本上按北西西一南东东走向呈带状展布,地貌总的轮廓表现为北部山地、中部盆地、南部高原。主要有三大山系,北有祁连山一阿尔金山脉,中部为昆仑山脉,南为唐古拉山脉,其走向除西北边沿的阿尔金山外,均呈北西西或近东西走向,构成青海省的地貌基本骨架。山地、宽谷盆地、高原面等大地貌单元均受区域构造控制,在平面上呈北西西走向,并有规律地带状排列。自北而南依次有祁连山一阿尔金山脉、柴达木盆地一茶卡共和盆地、昆仑山脉,以及江河源高海拔平原和中小起伏高山、唐古拉山等。(二)地貌类型具有明显地域性大地貌主要表现在东部为高山深谷地貌,西部为高原宽谷或宽广的盆地地貌,另外在次一级地质构造,即北北西向构造的影响下,形成了北北西一南南东走向的山地和河谷盆地相间排列的格局,这也造成了近东西方向的差异,这在中部盆地带尤为明显,如湟水谷地、日月山山地、青海湖盆地和其他盆地,鄂拉山山地和柴达木盆地等,山地和盆地是相间排列的。(三)地貌类型是具有垂直地带性体现为地貌作用的垂直分带和地貌形态上的成层分布。高原山地具有明显的地貌成层结构,反映了不同地貌作用的垂直带谱。自上而下有突出于高原面之上的极高山,它们多数是从高原面分异出来的断块山地。其上普遍发育了现代冰川,高原面是青海省分布最广、海拔高度最稳定的一级地貌面,海拔约4000~5000m,其上以冰缘作用为主,流水和湖泊作用分别占有一定地位。高原面之下有数级剥蚀面,谷底有河流阶地或洪冲积台地、冲积和洪冲积平原,是流水作用活跃的地区。在柴达木等内陆盆地,干燥地貌发育,干燥作用的上限在柴达木盆地有时达3500~3700m,最高可达4000m左右(格尔木西南)。(四)地貌类型具有多样性陆地地貌类型齐全,不仅构造地貌类型十分丰富,有强烈差异运动地区,也有相对稳定地区,有新构造活动断裂,也有第四纪的穹丘和凹陷等褶皱,还有晚新生代火山活动的遗迹。而且有各种外营力地貌类型,如冰川与冰缘地貌、干燥及风成地貌,流水和湖泊地貌也十分典型,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和重力地貌亦有分布。二、地貌分区青海省地貌发育受地质构造和各种外营力的控制,形成明显的规律性差异。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的大地貌类型和中小地貌类型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地貌区。地貌分区时高级地貌分区是以内营力形成的大地貌类型为依据,低级地貌分区则以大地貌类型中的次级差异和外营力形成的中小地貌类型组合为依据。按照这个原则,青海省可划分为3个大地貌区、10个中地貌区、25个小地貌区(如表1-1-1)。



精彩内容

本书在全省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并根据近年来的工程实践,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变化规律,为险情预报、灾害防治及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最大限度地保护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