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有所见:徐涟艺术理论评论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艺有所见:徐涟艺术理论评论文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14 4.9折 59 全新

库存25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涟著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0337743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17656471

上书时间2024-12-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徐涟,女,高级记者,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兼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

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新闻行业领军人才,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担任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部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

在《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和《艺术百家》《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等学术期刊发表新闻报道和理论评论、散文随笔等1500余篇,300余万字。

本书仅选其中部分涉及美术方面的评论文字辑以成册。



目录

从这里出发,建立中国艺术话语体系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评论

面向AI时代的美术馆收藏

艺海问道:以理论研讨介入当代大众文化生活

服务艺术创作,提升大众审美

——王朝闻文艺理论的现实意义

人文学者的价值与意义

用情用力,描绘美丽乡愁的现代农村

照见天地心:向世界传播中国价值理念

市场的归市场艺术的归艺术

传承与创新

敬畏传统,敬畏自然

振兴传统工艺浙江实践的观察与思考

私人订制时代,艺术还需要标准吗?

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当代中国艺术评价体系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带给我们的思考

何谓大师?

艺术期待“中国品牌”

打造新时代中国文化形象展示的主流阵地

——以中国美术馆近十年展览为例

经得起时问磨蚀的艺术

当代历史观的艺术呈现

吴为山雕塑艺术的当代性

以艺术为媒,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理念

田黎明:彰显中国风格的当代水墨

陈平:费洼山庄的诗意栖居

卢禹舜绘画的哲学之思与美学意蕴

林毓豪:艺术苦旅的精神馈赠

贪看云山去已迟

——读许俊画作有感

王洪亮:将瞬间凝固成永恒

吴毅:超越时空的定力与自信

姚永:顺从内心的激情与理性

朱乐耕:金木水火土的交响

林乐成:心手相应,技进于道

“志道游艺”:使命担当与艺术态度

图像泛滥的时代里,绘画何以可能

——读方向《人间山水·方向作品展》展览有感

喻继高:抒写祥花瑞鸟的盛世华章

坚守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取向

——兼谈李晓柱的艺术创作

艺术为人生,人生为艺术

罗贻:追求心性澄明的光与色

探索中国美术的高峰之路

主题性美术创作亟待理论创新与观念突破

传统的接续传承与当代表达

塑造当代黄河精神的视觉形象

超越法则的伟力




内容摘要

从这里出发,建立中国艺术话语体系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所营造的强烈现场感,给予观众的震撼既有巨大体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更有来自心灵深处的敬畏与感动:在总面积6000平方米的5个展厅中,高达十数米的展墙上,展出了1700多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满眼满墙都是美术史、艺术画册中耳熟能详却无法得见的精品、神品,涵盖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画作,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将千年艺术精华浓缩在一个时空当中,调动的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全身心投入,让人不由得思接千古,心游万仞,对中华传统、对璀璨文明、对创造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中国人油然而生敬佩与赞叹。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的编纂出版,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盛事,如何褒扬都不为过。这一文化长城如何筑就?从个人到时代、社会、国家,所有因素缺一不可,正所谓风云际会,应运而生。这是属于当代的最高文化成就,饱含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这是《大系》成功的根本保证。

……



精彩内容

本书精选作者近年来在艺术评论、艺术理论及散文等方面的作品数十篇, 结集成册: 有些文章以著名艺术家为个案, 从其艺术经历与代表作品出发, 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去寻找艺术打动人心的力量源泉 ; 有些文章植根于作者对艺术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探讨关于艺术的本质、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在今天及未来的价值 ; 有些文章则是作者将日常生活在自我心灵世界的映照呈现出来, 返观自性, 坦露心迹, 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艺术从来不是单向度的, 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最终都需要观者的回应, 也因此, 书中文章都是作者“这一个”的所思所感 ; 艺术, 及对艺术的理解, 既源自于个人的情感, 也是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去寻求最具丰富性与多变性的人及人性的最大共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