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雅渊——文坛名家其文其人漫记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3.43
4.9折
¥
88
全新
库存28件
作者沈扬 著 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42724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7569076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沈扬,原名沈瑞昌,籍贯江苏无锡,先后供职《厦门日报》《福建日报》《解放日报》,曾任福建日报总编室副主任、主任,解放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主持《解放日报》的《朝花》文艺副刊多年,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晴红烟绿》《长风淡霭》《蓝窗漫草》《览世心影录》《曲楼文拾新集》及随笔体编辑手记《朝花怀叙不》等书稿多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目 录第一辑那座园子 那个客厅——观瞻巴金故居想起…… 003(瞻故居,忆往事,—1986年《解放日报》《朝花》副刊创刊三千期,吴芝麟率包括鄙人在内的几位编辑拜望巴金老人。巴老是《朝花》创刊见证人,首期即刊登杂文《有啥吃啥》并开设“雨夜杂谈”专栏,在客厅里听老人讲述往事,倍感亲切。)周而复:文字长路上的不倦旅人 008(周而复著作等身,尤其是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脍炙人口。他写抗日长篇小说,自《燕宿崖》《白求恩大夫》起始,到晚境中完成三百多万字的多卷本《长城万里图》,耗尽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萧乾与《朝花》两题 013(萧乾在为《朝花》写的文稿中力倡报纸副刊应当成为培育文学新人的摇篮,编辑要当好“文学保姆”。还在《朝花》著文披露早年自己写的长篇小说《梦之谷》,其实就是自己的初恋情史。)《梦之谷》:梦里梦外的故事——萧乾早期长篇小说引出的话题 017(萧乾的长篇小说《梦之谷》,诗性的文字,田园牧歌式的浪漫爱情,引人入胜。小说中的男主角就是作者萧乾本人。事隔六十年之后的1987年,相关当事人在作品故事原发地广东汕头有一次奇遇,萧乾夫人文洁若和小说女主角——夫君的初恋情人萧曙雯有一段戏剧性谈话。)文风雅渊——前辈散文家柯灵忆记片断 023(柯灵“以真为骨,美为神”的文字情怀,使他的散文笔墨总是神驰情切,清光照人。晚年发表于《朝花》的《重建飞翼楼》随笔,依然字斟句酌,辞采纷呈。柯灵也是一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和编辑家,我曾听多位师友谈论40年代向他投稿的故事。)“红楼”怀想——“红霞公寓”访刘白羽 026(刘老说“写散文总是要有点激情的,其实就美而言,我们的笔还是写不过现实世界的实际存在的”。那些日子白羽老人用很大精力创作长篇小说,并利用间隙时间写短文。刘白羽晚年写了三篇海洋题材散文,其中两篇刊于《朝花》。)郭风散文漫话 031(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郭风,晚境中对在好多年里“抒情散文几乎一统天下”的现象进行反思,并在《朝花》开设“散文漫思录”专栏,……那段时期他发表在《朝花》和其他报刊的作品,题材格局和精神蕴含都有了变化。)犹闻悠悠叶笛声——郭风的散文“性格” 035(冰心对郭风“小弟”晚年散文的评价:“人的岁数大了,文章往往从绚烂到平淡,这是冶炼的结果,是一个进步。”郭风认为冰心晚年散文进入了“自在自如”的境界。两位散文名家各自达到的“境界”,都是很值得关注的。)记得那谦和的声音——秦瘦鸥略忆 039(秦瘦鸥对过去曾经受到批判的作品写过“反思”文章,但与信得过的朋友交谈时,对于把他归入“鸳鸯蝴蝶派”作家之列并不认同,可见他的自我否定是违心的。秦先生早年就常结交文化新闻界的朋友,我与他在电话中交谈,他说得出《朝花》几乎所有编辑的名字,还说想找个时间同编辑们一道喝茶聊天。)高晓声两题 043(高晓声在寄“今日江南”征文稿的附信中说:“今日江南农村概括也难,光有经济上好未见得一定就好。”反映了他对当时农村现实状况的不安和担忧。这位乡土题材书写高手的情感生活多磨难,作家林斤澜曾对高晓声有具体评价……)从《人之于味》说开去 048(陆文夫最喜欢吃“家里的菜”,因为“家里的爱人最懂得亲人喜欢吃什么”。在《人之于味》一文中,他把吃与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联系起来,真的是食有味,文也有味。曾与文友在苏州陆文夫女儿开的饭店里用餐,听陆先生说苏州也说美食。)小巷深处 050(叶圣陶把姑苏小巷深处的这座故居捐献给文化事业,由陆文夫主持的《苏州杂志》就开设在这座老宅里。他定期来编辑部,对杂志要刊登的稿子一一过目,“反映传统的苏州或曰苏州的传统”,是陆文夫倡导的《苏州杂志》宣传的一个侧重点。)文苑旧拾 053(陆文夫爱酒,医生问他“要酒还是要命”,陆戏答酒和命都要,但可以“酒少喝一点,命少要一点”,陆七十五六岁辞世,便有人说是否果然酒换去了他几年寿。郭风爱猫,他说自己有时候会与家中的猫咪“说说话”,但现在年老眼花看不清了,而“看不清对方的眼神是无法对话的”。此语耐人寻味。)留下的散文长廊—何为印象 056(何为晚年整理出版的《何为散文长廊》,集结了包括《第二次考试》《临江楼记》等代表性作品及各时期重点作品,亮点纷呈。这位从“亭子间”起步的散文名家素以严谨为文著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书房里拉一条绳子,挂上写作时需要参考的素材资料,稿子完工后也挂在绳子上,细心地改上几遍。)纸上烟云,贵乎精短——何为的晚晴散文 060(何为认为中国古代散文精品和五四以来的散文名篇,绝大多数都是短篇章,所以他“在精短散文的写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愿为此练笔到老”。我曾不止一次在陕西南路何府听何老谈散文写作的“表现力”。《纸上烟云》是他晚年精短散文的结集。)“樱榴居”文思—鲁彦周随笔印象 063(寄来《叶集漫步》散文稿的那些日子,鲁彦周正在回顾和检视自己的创作道路和经验,曾言:作家的使命感太重,“文学的灵魂就负担不起,一旦超过了负荷,文学就会逃跑”。写作《叶集漫步》等随笔作品,正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用开放自由心态进行写作的实践。)史文并举的文字气象——写在八卷本《蒋星煜文集》出版时 067(这位戏曲史研究大家对明史、文化史、现代文学史等也有悉心研究,各个时期的散文写作也值得重视,六百万言《蒋星煜文集》是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蒋老曾多次说起“我同《解放日报》有不解之缘”。)半个世纪的《西厢记》情结—史学家、作家蒋星煜记略 070(作为《西厢记》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蒋星煜一生写了七部专著(其中一部与人合作),涉及“西学”研究三个大类十项细目,尤其是对于品目繁多的明刊本《西厢记》版本的探索,付出最多收获也巨,以至于“改得近乎失真的本子我也很快就能识破”,终于找到了“真面目的近似值”。)走近赵清阁 074(两次去吴兴路赵清阁寓所拜望老人,她谈话中的两点听后印象深刻,一是没有完成原先计划中的《红楼梦》系列话剧创作(仅完成数部),是一生最大的遗憾。二是曾经当面聆听鲁迅先生谈散文写作,自己文学创作的兴趣有点儿杂、散,虽然也出了几本散文集,但还是写得太少,愧对鲁迅先生。)细节中的赵清阁 077(赵清阁曾经在落雪天采雪存储,然后拣个晴日,用雪水煮茶,于窗前品着雪茗展纸描绘梅雪图;写作怀念好友陆小曼文章的时候,特地从箱子里翻出当年小曼送给她的白背心,穿在身上;每年寒冬,邓颖超大姐总会托人送两支梅花来,老人清晨起床最先做的事情就是打开窗子,洗漱后在梅花前静坐。)赵清阁的文墨人生 080(抗战时期,赵清阁先后在武汉和重庆编《弹花》杂志,办刊口号是“抗日高于一切”,还同老舍合作完成三部话剧剧本。清阁一生结交众多朋友,都是我国文坛艺苑的驰名人物,晚年潜心写作对这些师友的忆念文章,是她散文成果的重要方面。那段时间《朝花》刊登了她怀念邓颖超和阳翰笙等人的重要文稿。)贾植芳:晚年笔墨中的精神慧光 084(贾植芳在《朝花》刊登《找回另一只翅膀》,对“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成因、特点和作品传播的社会效应,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多重角度进行总体分析,认为过去对它的社会“宣判”是不公平的。他的这一论点引起学界、文界的广泛关注。刊登的另一些文章则展示了他对培育新人的热忱和苦心。)徐中玉的侧面 089(徐中玉在《朝花》刊登《鲁迅研究的新天地》一文,批评一些人动不动就“把鲁迅推到斗争现场”,并指出这实际上是“利用鲁迅的崇高声望来达到运动家整人的目的”,认为只有解决了鲁迅是人不是神这个问题,才能把鲁迅身上最本质的东西学到手。徐老多次担任《朝花》散文征文评委,看稿评稿的认真细致,令人感动。)袁鹰,心仪的前辈同道 093(袁鹰寄给陈诏的稿子中有一篇题为《汉口路309号》,内中一个细节记录了一件历史性的大事:1949年5月26日《解放日报》创刊前夕,在汉口路309号申报馆旧址,他目睹恽逸群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块带有木托的铜版报头……袁鹰称《解放日报》是自己的“娘家”,在《朝花》先后开辟专栏,经陈诏之手陆续发表文章。)邵燕祥的文字境界 097(邵燕祥写诗写杂文,皆大家手笔。诗多形象思维想象力,杂文则直面社会人生,一“虚”一“实”,各呈泾渭,他却能游刃于虚实之间,左右出手……)从最后的文稿说起—怀念杂文家拾风 100(报人、杂文名家拾风是《朝花》的老作者、老朋友,他在《朝花》刊登的最后一篇杂文是《洪承畴骂娘》,我和陈诏把刊登此文的报纸送到医院并看望他,建议他安心养病暂不写作,拾风却笑着回答:“只要精神好一点,我还是会在病床上拉拉(写写)的。”谁料没过几天,就传来了先生病逝的噩耗。)“双子”文章真性情——杂文家冯英子、何满子文稿忆记 104(冯英子疾恶如仇,其杂文题材重点一是揭批日本侵华罪行,二是抨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一次江南之行后计议写十篇文章,首篇寄给了《朝花》。何满子面对社会丑恶现象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能听过算数”。)某公三忧 111(这篇以杂文形式写的文稿,内中的“某公”是哪位著名学问家?读到文末即可知晓。)“鸳鸯蝴蝶”的话题 114(贾植芳将“鸳鸯蝴蝶派”作品作两点归结,并认为这一派作品“不乏市侩气的庸俗,但又谁能说其中没有几分难得的清醒”。一向对“鸳蝴派”持批评态度的何满子,认为好友贾植芳分析的两点“是有道理的”,但仍认为对于这类作品中迎合市民消费趣味的市侩气倾向,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应当有足够的清醒估计。)时间,在晚晴的勤勉中流过——文洁若印象记 117(文洁若自称一生只做三件事:搞翻译,写散文,保护萧乾。夫君去世后,她仍笔耕不息,尤其在译作方面新品迭出。文先生说荒废的时间太多了必须用自己的努力补回来。复兴门外的寓所里,连续数小时伏案劳作仍是这位九旬老人的“日常态”。她对健康长寿有信心,说要写到一百岁,活到一百十几岁。)那年在“鸽子窝”,王蒙与我们同侃 121(说到作家创作艰苦性的话题时,王蒙提到周而复,“那三百多万字的抗日小说《长城万里图》,可是一位老人在人生最低谷的那些年完成的,十分令人钦佩”。接下来聊写作的“快手”和“慢手”,然后大家在海边重温《浪淘沙?北戴河》词篇。这次在北戴河,王蒙并未彻底休养,正值北京奥运会前夕,他在为“写奥运”做准备呢!)刘心武《红楼梦》探佚前期文踪及其他 125(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一书出版前,刘心武曾将曹著八十回后“十二钗”女子的命运归宿重新设计,其中“三钗”的“预演”草纲,由陈诏和笔者先后经手,陆续刊登于《朝花》。作为《红楼梦》研究者的陈诏先生不同意刘氏探佚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索隐派”思路,著文与之论争,有时言辞很激烈,但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学术争鸣原则,“论剑”之后仍是好朋友。)云乡深处有佳思——邓云乡略记 130(邓云乡在北京居住过二十年,他写的京华怀旧文章,真的能把“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情境写得既如梦如幻又似乎触目可见触手可及。我编发的《皇城根寻梦》散文,是邓先生在《朝花》刊登的最后一篇文章。他与陈诏都是红学家,常来文艺部老陈办公室小坐,一道切磋交流红学研究心得。) “半拙斋”主唐振常谈“吃局” 134(既写席上佳肴,也写“饭局”,写吃客的相关故事。他写扬派名厨何德龙的手中绝活“八宝鸭”烹制,写得有声有色。作为川人,对川菜的“辣”也有内行的见解。)写《巴金传》是平生之幸——“荧荧楼”主徐开垒说文事 137(徐先生说写《巴金传》得到巴金老人首肯,是自己最感荣幸的事情。采写过程中,有些事涉及传主的内在精神。在与巴老面对面的交谈请教中一一得到了满意回答。由于采集和研判的认真细致,徐老说写作时便感觉已经“握住”了传主的生命脉息,“握住”了传主文字世界的“灵魂”。徐开垒作为著名报人和散文家,自身的文字生涯也精彩。)橘林晨话 144(在太湖之滨的苏州古村落——陆巷的偌大橘子林里,迎着朝阳,目睹满林红橘,笔者与前辈作家、编辑家徐开垒徐行徐谈(文化人生的话题占多数)。在电视剧《橘子红了》的诗意取景地与一位文坛老人的这次晨间闲谈,难以忘怀。)森林夜话 147(一位是著名社会学家,一位是著名报人,两人又都是著述丰硕的作家。邓伟志崇尚“直言动天下”,并倡导“知民度”,因而在著述生活中总是“眼睛向下”,关注民间。丁锡满有“布衣老总”之称,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他,是又一位“知民”派。邓先生的随笔时评贴近社会,贴近民众,字里行间有社会和时代的脉息。才子型的丁先生文采风流,却总是憎爱分明,走笔天下,呼号民生。)从《青的果》到《五洲风云纪》——外交家王殊的文学情怀 150(外交家笔下的文字总是多彩而丰实,何况王殊还是早年在上海与沈寂、袁鹰、何为、徐开垒等人一道写稿出道的资深文人!王老离休后重拾旧爱,作品迭出,他在《朝花》刊登多篇域外题材散文,比如《重逢多瑙河》,河流和岸边风景,时空交叉中曲折的人事变幻记叙,简直就是一部电影的浓缩版。)何府谊聚 154(《人民日报》的《大地》、《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三家著名报纸的副刊老人袁鹰、徐开垒、陈诏与我,聚集在上海陕西南路老散文家何为先生家里,饮茶聊天,畅谈报纸副刊的昨天和今天。徐开垒说没有约到《新民晚报》的秦绿枝(吴承惠),如约成,就是四大副刊老人话当年了。) “煮字”“裁衣”总关情——陈诏的文化人生 157(陈诏几次向钱锺书先生约稿遭婉拒,陈继续写信,钱先生终于寄来一首诗,于《朝花》刊登后,钱老坚辞稿酬,陈想方设法,买冻石一方,请篆刻名家钱君匋为钱氏刻成印章,赴京登门送印,钱老见印欣悦。自此,钱陈书信往来,成了朋友。陈诏先生人生“低谷”中,行囊里幸有一部《红楼梦》。)枯荷听雨心亦静——读陈丹晨随笔 164(1933年巴金写过一篇《三等车中》随笔,记述乘坐津浦线客车的情景,巴金研究者陈丹晨在《朝花》刊登的一篇随笔,题目也是《三等车中》,描记20世纪90年代乘坐京沪线慢车的见闻。时隔一个甲子两篇同题文章,于车厢一角映现沧桑巨变中的时代和人物风貌,作家的选材立意真是别具心曲。)俞天白:岁月中的打磨 167(俞天白对好多事情喜欢“亲历一番”。为了熟悉股市,曾到证券报工作,并亲自操盘买卖股票;一次应约为《朝花》写城市风貌征文,来信说想联系直升机,从空中俯视一下上海新貌,还约我一道飞一次。“亲历”的习性,使他的写作素材“仓储”总是十分丰实。晚境中关注家乡义乌的经济奇迹,文字旅人再出发。)吴欢章—论者眼光 诗性情怀 171(从阅读多部诗歌、散文评论专著走近主编者吴欢章,虽以写诗出道,吴教授对诗歌散文创作的研究和评判严谨缜密,认定“理论应该听实践的声音”“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在教学和文学研究的间隙,吴先生也写诗写散文,我经手编发他多篇散文稿,深沉的沧桑意味中,有多少人间故事在里头。)陈祖芬——字里行间,有时代的脉息搏动 175(刊登于《朝花》的散文《深圳不相信牢骚》,写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作者用激情的笔触,记述被洪水淹没的街道上,“赶潮人”涉水而行的“十八般武艺”,一个个生动画面,折射的是大建设中这座南国新城的精气神。若干年后写《西湖重》,常有妙笔,既潇洒又有“内力”的杭州人,建设新的城市举重若轻,也就是袁枚先人所说的“人间始觉西湖重”了。)26楼咖啡厅,程乃珊来了 178(咖啡厅里的话题,“双城”是少不了的,程乃珊明白自己属于上海,但又念念不忘那座自己也十分喜欢的城市香港。她不是一个怀旧主义者,比如写上海的“老克勒”,不会一味追求城市西北角陈德业的那座宁静小楼,散发时代气息的大上海今日风景,毕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此后的那些日子,她对纪实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为《朝花》写的稿子,写实和思考性的题材多了起来。)陈丹燕——从老街发屋到“地理阅读”…… 182(真,细,自然,有情味,读着,读着,便走进了她的文字世界。都市生活各色人等写熟了,她的文学视野愈益开阔,“情人墙”“和平饭店”,等等,都在她“文化外滩”观察和思考的范围之内。魔都“外滩”连接海内外的广阔空间,她的国际旅行便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她的文学天空就更开阔了。)竹林——避开“聚光灯”,静心谋划“新风景” 185(物欲名利冲击了好多应该存在的东西,一些美好的东西“淡出”,竹林称这样的状态为“缩略时代”。即便如此,她仍认为“超然物欲的精神力量”依然存在,“清净无染的长情大爱”依然存在。她寻觅它们,发现它们,她要为此而书写,为此而表达。避开尘嚣,在安静的“一角”描画心中的“风景”,仍是她的日常态。)秦文君——写少年儿童,“孩子王”自有“心尺” 188(对少儿生活有着太多的了解,对孩子有着太多的爱,她是儿童世界的“局内人”,但毕竟是成年人看孩子,她又在“局外”,如此两者结合,体察和表现孩子的时候就有了一把客观的“心尺”。这样一位孩子们贴心的“精神导师”,又是那样的勤勉“耕耘”,“高产稳产”自在情理之中。)殷慧芬——写小说的女作家也有一颗“散文心” 191(散文的写作中适当引进小说“元素”,一是“习性”,一是尝试。比如写布鲁塞尔广场,对不在同一个历史时空里的两个孩童的描写,别样地烘托了一个庄严的主题。写《夜探王村》,突出地描记了那位有着一副怪面相的九旬老妪,喀斯特地貌的古村落,一位古村落中的异相老人,让人生发一点天地人生的联想就不是很荒诞。眼中有“人”,文章有“心”,女作家也有一颗“散文心”。)王周生——“地热”,真情,写“活”普通人 194(王周生的母亲称自己的出生地为“血地”,做女儿的记着这些,记着那些普通女性的土地情结、家乡情结、亲人情结。她带着“心”的温暖观察她们、了解她们。有“地热”的烘托,在书写她们的时候,便笔下有情人有情,常能引起阅读者的内心共鸣。人性中的“闪光点”是宝贵的,王周生善于敏锐地发现它们,并称之为“截住闪电”。)王晓玉——潮涨潮落,关注女性心灵的那个“海” 198(王晓玉喜欢研究历史,她的作品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便常有家族史、个人史的“踪迹”在里头。她曾在《朝花》发表一篇散文《娘家情结》,说的是“娘家”,其实关注的是“娘家”那条弄堂的历史,当然“史”的重点依然是自己一向关心的女性命运。不论是写小说,还是写散文,她关心笔下人物的“心灵”,并从广泛意义上探究社会各色人等的“心史”。)封藏七十八年的寂寞心歌——《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出版前后 201(一个陈旧的纸包里装着一大沓信函,文洁若发现这是一位少女写的情书,书写者正是自己的二姐文树新,收信者则是一位已故著名中文教授。往事不叙,文先生觉得单凭少女在信中展示的十分单纯清洁的情感,还有信中频见的阅读文学名著独到细腻的心得记述,都是有意义的,于是协助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本书。)带露朝花日日新——经历一个甲子的《朝花》副刊 204(由著名报人赵超构起名的《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一开始就得到巴金等人的热忱支持,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民众的办刊路线和方针,是报纸副刊历史传统和现实社会生活结合的生动展示。六十多个寒暑走过来,“朝花大公园”依然花繁叶茂,如带露鲜花,显示不竭的生命力。)《朝花》之缘 209(《朝花》编辑诸君本着“重视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精神,都有各自联系的作家群,既独当一面,又通力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诸君自身也分别是作家、诗人或评论家,这样极有益于与作者的沟通和交流。中国报纸副刊素有办刊者亦编亦写的传统,《朝花》团队文人辈出,正是这种传统精神传承的生动写照。)第二辑南国花影 217圭峰闲话:聊苏轼说巴金 225庐山轿——匡庐随记之一 229西子茶话 234敦煌杂记 237扬州话片 241总是晴红烟绿——蠡园三题 246台中的“人文温度” 252消失了的“情人墙” 256天台隋梅今又见 261管社山诗魂 265寻访老榕树 269厦门,飘落在老街的梦 273寂寞寒山路 277老正兴的前尘琐闻 283溥仪妻子李淑贤自我辩白 287附 录老编辑眼中的作家风采——读《朝花怀叙录》 吴欢章 295开卷有益:老报人的旧梦和晚餐 黄亚明 300后记 303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上海知名作家沈扬先生的散文集,三十余万字,配若干彩插及黑白插图。作者为《解放日报》的《朝花》副刊主任编辑,本书是他在与文坛名家往来访谈后所记录下的片断回忆,书稿分上、下辑。上辑,通过编辑工作文稿往来和通信访问等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人文事见闻和函件资料,作者记下他们的文字风流逸闻音貌,虽是侧影片断,却也十分有意义;下辑为若干篇记游散文,多篇也涉及一些文人文事,饶有情味。内容丰厚生动,引人入胜。作者所写一批文坛影力人物的文学风范逸闻趣事,于文学史和报纸副刊史,颇有阅读与史料价值。
精彩内容
本书为上海知名作家沈扬先生的散文集,三十余万字,配若干彩插及黑白插图。作者为《解放日报》的《朝花》副刊主任编辑,本书是他在与文坛名家往来访谈后所记录下的片断回忆,书稿分上、下辑。上辑,通过编辑工作文稿往来和通信访问等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人文事见闻和函件资料,作者记下他们的文字风流逸闻音貌,虽是侧影片断,却也十分有意义;下辑为若干篇记游散文,多篇也涉及一些文人文事,饶有情味。内容丰厚生动,引人入胜。作者所写一批文坛影力人物的文学风范逸闻趣事,于文学史和报纸副刊史,颇有阅读与史料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