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4.51 6.3折 ¥ 55 全新
仅1件
作者肖清著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244887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13927116
上书时间2024-12-27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 汉学界早期中国书写研究的问题缘起 /005
第二节概念与术语的廓清 /012
第三节研究趋势、国内学界的反馈与本书框架/018
第二章早期中国书写权威性研究/029
第一节文字体系:早期中国语文学研究的书写转向/031第二节 书写世界:早期中国书写的结构主义分析/ 040第三节 文本帝国:文化研究模式的介入 /054第四节 国内外学界的批评与回应 /063
第三章 早期中国书写物质性研究 /069
第一节 物质性视角下的文本史研究 /074第二节 早期文本物质性及其意义建构 /084第三节写本物质性与文本身份的重建/094第四节文本的物质性生产过程 /106第五节国内外学界的批评与回应/116
第四章早期中国书写的作者身份研究 /124第一节早期中国作者观念史研究/127
第二节语境主义视角下的早期作者身份研究/134第三节出土文献冲击下的早期作者身份研究 /140第四节国内外学界的批评与回应/151第五章 结语 /159主要参考文献 /164后记/183
第一章绪论
“书写”(writing)作为衡量早期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志,可指人类写下的所有文字、符号、文章和某种擅长书写活动的专门化技艺。人们虽然时常会谈论书写,但也许因为“书写”一词看似过于平常,因而容易被人们忽略,未被作为一个正式的范畴纳入系统化的知识谱系里,也一直未被当作学术聚焦的对象。
当然,这种情况从20世纪中叶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最初对“书写”产生兴趣并以学术之眼审视的是法国文化理论,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等的著述都曾谈论过“书写与声音”“书写与权力”等问题,甚至将之置于自身学术话语的关键位置。随后,“书写”概念被运用于西方民族志、识字史、阅读史和书籍史研究中,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具有自身理论内涵的关键词。与之同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研究(中国研究)视野中,随着诸如古典文献学、文学研究(“文”或“散文”研究)、文字学等学科的进展,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大量古代简帛文献的发现,“早期中国书写”开始成为中外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并在多方面的学术探索中逐渐转化、凝聚为一个较为正式的学术范畴,涌现出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
早期中国的书写之所以会受到当代中外学界的积极关注,首先和中国崇尚“书写”的传统,以及这一传统为后世留下了任何其他民族都无可比拟的巨量文字材料有关。这些材料有的虽已被历来的研究所涉及,却大多仍停留在旧有的研究状态中,为后来的研究留下了大量有待解释的空间;有的则由于岁月的掩埋与侵蚀,或遗佚,或成为断简残编,难再辨识,需要我们再次分辨其可靠性,并从新的学术视野出发,重新理解早期中国的书写。
如若对“早期中国书写”做一较为宽泛的考察,它可说是一项与早期汉字、书写物质载体、书写文化及其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研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中,汉字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发展的过程。从最早商代晚期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到秦代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小篆,再到汉代的隶书,再到后来在东汉末年成形的楷书,汉字字体由古文字阶段向隶、楷阶段演变,其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变得线条化、笔画化。汉字从古至今的变化之大,使得没有经过专业的古文字释读训练的人很难进入这一领域。以往传统的古文字研究对考古研究、古史研究、古汉语研究的巨大贡献自然不言而喻,甚至我们对一些考古研究、古史研究、古汉语研究所呈现的各种问题的解答都不能脱离古文字学提供的素材。然而,文字也不是孤立地存在与演化的,它受到书写目的与行为的支配,为多重社会体制所约束,因此对于书写这一系列复杂问题的探索并不能单单依靠传统的古文字研究或古史研究。
书写依托的物质载体也是早期中国书写研究无法绕过的一个维度。《尚书·多士》记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魏书·帝纪》说“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这说明古人记事,往往记在特定的、当时易得的物质材料上。虽然唐以前的书写文化大多以手写/抄写为共同的特点,后来的学者因此将其与刻本、抄本相对而称,均将之纳入写本的概念中,但其实写本内部不同的载体,譬如秦汉以前的甲骨、陶片、金石、竹帛,东汉时期发明的纸张对书写的生成、书写类别(文类等)的择用等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
书写的记录和编辑方式、保存和传播方式等也会影响文稿的形成与面貌,而它的重大变革则会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国家行使权力的方式和人类培养智力的方式等。譬如我们在手机里点开一本电子版《道德经》,或者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翻开一本现代印刷体的《道德经》,它们与敦煌本《道德经》、2000年前第一次被书写下来的《道德经》相比,在外观上有着许多差异,而这些差异不只是单纯的书写载体的变化造成的,文本的书……
本书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以人类学的“书写”(writing)概念为基础,探究英美汉学研究如何以此为先导,于具体实证中建构早期中国书写这一理论问题。第二章通过梳理国际汉学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书写与权威”问题的代表性研究,分析汉学界如何引入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和文化研究模式,将早期中国的书写问题概念化、体系化、权威化。第三章通过分析国际汉学界早期中国书写物质性的代表性研究,探究汉学界内部不同观点的方法论来源,并在此基础上评述其理论得失。第四章以汉学界的相关代表性研究为切入点,分析汉学界如何由作者问题出发,多面向地重构早期中国书写的研究路径。第五章为结语,对前述内容进一步进行理论提升,主要阐明汉学界早期中国书写研究的范式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