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胡申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戏曲),长期从事京剧理论研究,在《上海戏曲》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安剑平:上海大学“中国孤星社”的发起人和领导者
曹天风:抗战时期收到周恩来书赠诗联的国民党左派
陈望道:在上海大学实际任职任教时问最长的重要领导人
戴邦定:浙江黄岩籍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戴望舒: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
党伯弧:武装“押解”中共密使汪锋抵西安
丁玲:上海大学的“傲气”女学生
董每戡:南国革命的戏剧家和戏曲研究家
丰子恺:为革命刊物《中国青年》两次创作封面的画家
傅东华:美国名著《飘》的中文翻译者
高尔柏:中共上海大学独立支部第一任书记
顾均正:中国现代科普界的前驱
关中哲:民国时期的“关中四大才子”之一
何成湘:新中国首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何味辛:中国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的编辑
胡允恭:中国共产党淮上中学补习社支部创始人
黄玠然:百岁革命老人
金仲椿:民革浙江省委的筹备委员之一
柯柏年:新中国外交部首任美澳司司长
孔另境:上海大学“仿佛是~座洪炉”
匡亚明:两度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的教育家
雷晓晖:最后一位逝世的中共“五大”代表
李秉乾:陕西省林业战线上的领导人
李季:《社会主义史》的翻译者
李敬泰:奉党的指示在西北军中从事兵运工作的大学生
李平心:中国第一部研究鲁迅的权威著作的作者
李逸民:新中国公安部队的开国少将
李宇超: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济南时的“导游
林淡秋:新中国《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文艺部主任
刘峻山: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
刘披云:云南大学第九任校长
罗尔纲: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代宗师
马文彦:于右任苏联之行的俄文翻译
梅电龙:中国共产党的一位秘密党员
孟超:昆剧《李慧娘》的编剧
邵力子: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办学的得力助手
沈雁冰(茅盾):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
沈志远:从上海大学附中副主任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施存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任书记
施蜇存:“我感觉到上海大学是有特殊的精神”
谭其骧:上海大学大学部年龄最小的一名学生
田 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
万古蟾:中国动画片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王超北:中国共产党秘密情报战线上的杰出战士
王稼祥:中国共产党内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者
王一知:上海大学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之一
王友直:国民党政权在西安市的最后一任市长
吴梦非:中国美学界奠基人之一
谢雪红: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创立者与第一任主席
薛尚实:上海大学“是我一生接受革命锻炼的起点”
严信民:中国农工民主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
阳翰笙:新中国文艺界的卓越领导人
杨明轩:从上海大学中学部主任到新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人
俞平伯:一位在家里与来访学生秉烛夜谈的大学教授
张崇文:中国共产党临海县特别支部的创建人
张琴秋:文武双全的红军高级将领
张庆孚:新中国开国上将宋时轮的入党介绍人
张治中:对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口称“师母”的国民党上将
张仲实:杰出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家
张作人: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最后一位负责人
赵景深:中国著名的戏啸研究家
赵君陶:“如果干革命的都死了,哪里有今天革命的胜利
郑振铎: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
钟复光:一位沿长江到各地说明五卅隆案真相的上海大学女学生
周建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生物哲学教授
周文在:中国共产党常熟特别支部的创建者之一
周越然:风行一时的《英语模范读本》编撰者
参考文献
后记
跋:奋进中的新上海大学
内容摘要
安剑平:
上海大学“中国孤星社”的发起人和领导者
《孤星》旬刊是上海大学学生社团“中国孤星社”主办的一个进步刊物。上海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孤星》旬刊主编安剑平,曾写信给孙中山先生,请求孙中山为《孤星》题写刊名。1924年3月3日,孙中山致电安剑平,称《孤星》刊物“深切时弊”,勉励《孤星》应本此旨广为宣传,为“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并亲题“孤星”二字寄到安剑平处。孙中山先生的函电和亲笔题字,给了中国孤星社全体社员和上海大学师生以极大鼓舞。3月25日,《孤星》旬刊从第五期开始,刊头就改换为孙中山先生的题字①。
安剑平,名若定,字剑平,号天侠,江苏无锡人,生于1900年。他自幼
嗜学,仰慕古豪侠之风,对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崇拜有加。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他心潮澎湃,萌生“大侠魂”的观念。1923年9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民国日报》1923年9月3日刊载的上海大学新生录取名单中就有安剑平。1924年4月编印的《上海大学一览》,在“学生一览表”的“社会学系”栏中记有“姓名:安剑平;籍贯:江苏无锡;通讯处:无锡安镇”。1924年1月1日,安剑平和同为无锡籍的同学糜文浩一起发起成立进步学生团体中国孤星社。安剑平任社长,并邀请了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和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为名誉社长。社宗旨为:“研究学术,讨论问题,彻底了解人生,根本改进社会。”并规定校内外人士均可参加。该社倡导“大侠魂”精神,口号是:“救急地宣传三民主义,须热情地走入民间,彻底地鼓吹世界革命,必勇敢地身先向导。”并创办了《孤星》旬刊,由安剑平任总编辑。1924年3月20日的《申报》刊登出版界消息称由安剑平负责编辑出版的《孤星》旬刊,“现已出至第三期,销数颇广,第四期出‘追悼列宁号’,第五期出‘恋爱号’”。《中国青年》1924年第31期刊文介绍上海大学《孤星》旬刊,称第八期之“五五纪念特号’,对于‘五一’运动的历史,‘五四’当日的事实,‘五五’与马克思学说体系纲要,‘五九’外交上经过均叙述得简明扼要。青年读之,不啻读了许多书——可算编得极好”1924年11月18日,中国孤星社召开社员大会,由安剑平作该社成立以来的工作报告,会后进行改选,安剑平继续当选为委员长。1925年5月27日,安剑平还以“上海大学孤星社”的名义致函国民党领导人汪精卫,称《孤星》旬刊每月的印刷费和邮递费约为60元,“仰恳先生转饬国民党本部,每月津贴三十元,借资周济而便维持”①。中国孤星社还在无锡发展社员,开展活动。1924年的夏天,无锡进
步青年秦邦宪(即博古)正式加入了孤星社。7月15日,秦邦宪又被批准加人了无锡的学生社团“锡社”。8月17日,中国孤星社在无锡的社员举……
精彩内容
本书主要记述一大批曾在上海大学任教和求学的杰出革命者和各界英才,在上海大学的经历以及离开上海大学以后,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以不同方式跟随中国共产党走进新中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非凡经历,也使我们能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上海大学这座红色学府的光荣历史。其中有王稼祥、沈雁冰(茅盾)、杨明轩、周建人、张治中、邵力子、施存统、杨之华、张琴秋、阳翰笙、郑振铎、柯仲平、赵君陶、张崇文、李逸明、周文在、陈望道、匡亚明、田汉、丁玲、俞平伯、丰子恺、谭其骧、施蛰存、罗尔纲、沈志远、戴望舒、孟超、李伯钊、孔另境、万古蟾等。本书的出版,对于读者更加深入地开展四史学习,对于进一步发掘和介绍上海大学的红色历史,都有一定的学习和教育价值。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