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江·台湾同名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晋江·台湾同名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9.2 6.3折 78 全新

库存2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晋江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晋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晋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3252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738262

上书时间2024-12-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本书由晋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晋江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共晋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三家单位共编。

目录
导读

 两岸双安平

 隔海两东石

 晋台三郭岑

 东石岑兜——海峡对岸萧姓的母乡

 晋台玉园缘

 碧沙不了情

 型厝一家亲

 晋台两谢厝

 湖厝赤握枝分两岸

 两岸两新市

 寻找吕宅老家

 深沪后山与金门后山

 隔海相望竖旗柱

 台北也有个潘湖

 两地林口同名同根

 一脉相连说埔头

 两岸粘厝是一家

 晋台许厝溯源流

 安海前埔的两岸情

 梅岭许厝与云林许厝察

 后记

内容摘要
     两岸双安平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料罗湾出发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占据38年之久的台湾,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地方政权。为了纪念故乡,旋即将热兰遮城改为“安平镇”。 晋江安海,古称“安平”。安平古港,历史远久。隋唐以前,沿岸已有人群聚居。唐朝期间,安海港(安平港)的海外交通和商贸繁盛,成为福建省开发最早的古港重镇。据相关志书文献及专家学者的研究证明:安平港的开发远早于后渚港,可上溯到周至两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安平港是泉州十二港中开发最早、持盛最久的港口。安海的先人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以安平港为基地,开辟了泉州乃至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历史地位及作用,是其他港口所不可比拟的。 安平港是安平商人的“海上摇篮”。经过1000余年大海的洗礼后,安平商人的先驱者开始脱颖而出,历代不衰。早在徽商、晋商扬名之前数百年,安海的林銮就已在海上创造了辉煌的商业传奇。唐开元八年(720年),林銮为了让中外船舶安全进出海港,沿围头湾进入安海港的水路沿岸,建造了7座引航的航标石塔。宋朝的黄护是一个典型的由儒入商的“海丝”商人,他渡海远航至东南亚诸国营生,事业有成后回到安海继续经商。安海建镇,他捐地建廨;祖派倡建安平桥,他捐资万缗为之倡。安平港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港,安平商人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路先锋。 安海古时也称“湾海”,以其海岸多曲而得名。宋开宝年间,唐名臣安金藏的后裔安连济徙居湾海,易“湾”为“安”,始称“安海”,属晋江县开建乡修仁里,称“安海市”。宋元柘二年(1087年),泉州设市舶司,州府遣吏于此榷税,设立石井津。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始设石井镇,朝廷委任迪功郎朱松为镇监。之后,安海人又开辟另一个伟大工程——修筑横跨5里海域的安平桥,历14载方成。安平桥建成后,安海镇成为万商云集的重要商贸场所。宋元时期,安海港已成大港,海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安平商人足迹遍天下,冲风突浪,耕海牧洋,出现“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的繁荣景象。安平桥也由此成为记录古代中国开发海洋的历史之桥,一座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桥。 安平港左拥东石白沙澳,右依南安石井澳,如一对海门,把狂风恶浪挡在安海湾外,使得安平港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能贸善贾的传统氛围,吸引了郑芝龙海商集团走进安海,选择安平港作为海上贸易的大本营,并以此为军事基地。在与明政府和外来的荷兰商人及日本商人的博弈中,郑芝龙在两次海战中,打败荷兰人,称霸大洋。郑芝龙“富可敌国,泽及八闽”,时值福建三年大旱,郑芝龙给“一人三两银,三人一头牛”,把数万灾民运往台湾,成为开发台湾的第一人。郑成功沿袭郑芝龙海上贸易旧规,编组东西洋船队,航行于日本、台湾地区、吕宋及南海各地以通贸,设“五商十行”于各地。郑成功以商养兵,北伐东征,最终收复台湾。郑氏父子把东南诸海划归为中国的“内海”,创造了“海丝”商人的鼎盛时期。 安海历代人文荟萃,扬名翰苑。“唐朝始立鳌头社”,早在唐建中元年(780年),安海就出现“教化维新”,“乡郡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其时就已文风蔚起。到了北宋初年,随着高、安、黄、叶、李五大望族迁人,安海的文风更为鼎盛,在晋江、泉州,乃至在福建,较早地步人文化教育繁荣时期,迎来第一个文化的发展高峰。其中当以高惠连、吕惠卿为代表性人物。前者曾任泉州本籍太守,最后官居兵部尚书;后者官累参知政事,是北宋宰相王安石的有名助手、“熙宁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安海建镇后,小镇又沐浴了“二朱过化”,呈现出靠前的文明气象,进士及第比比皆是。朱熹对此故地情有独钟,赞扬安海重教兴学的文明气象,称之为“海滨邹鲁”。 P15-17

精彩内容
晋江与台湾关系源远流长。两地相隔台湾海峡,相距仅137海里。明清之间,晋江人有过3次渡台高潮,因思乡观念浓烈,当年渡台者每到一处新开发的土地上立足安居,常会相约以家乡地名来命名,慰藉思乡情感,加强同乡同族之间的凝聚力,便就有了许多两岸同名村(镇),至今保持着密切的交往。本书通过详细考证晋台同名村,讲述了晋台同名村的故事。对于推动海峡两岸民众的交流,增强台湾同胞的亲切感、归属感,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以历史事实启迪今人、昭示后人,使大家共同担负起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重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