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06 4.5折 38 全新

库存49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黎[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5339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9757152

上书时间2024-12-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黎,本名鲍利黎,是出生在大陆﹑成长在台湾地区﹑旅居美国的小说﹑散文﹑剧本及专栏作家。祖籍安徽﹐194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到台湾地区﹐毕业于高雄女中﹑台湾地区大学历史学系﹐70年代赴美﹐就读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政治学研究所。曾任编辑及教职,现居美国加州斯坦福,专事写作。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三地出版小说﹑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逾三十部;获有多项小说奖﹑电影剧本奖 (并摄成影片)。作品多次被选入台湾地区年度小说选﹑散文选;代表作被收入《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小说卷及散文卷、《廿世纪台湾地区文学金典》小说卷;并列为“台湾地区小说二十家”(1978-1998) 之一。著有小说《很后夜车》、《天堂鸟花》、《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书简》、《乐园不下雨》等;散文《别后》、《天地一游人》、《世界的回声》、《晴天笔记》、《寻找红气球》等;译作有《美丽新世界》;回忆录《昨日之河》。

目录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刘心武1

长河侧影——《半生书缘》自序7

[茅盾]11

去冬见茅盾13

乌镇倒影22

茅盾的题字26

[巴金]31

巴金先生谈过去、现在、将来33

【附录】“中国的良心”60

重访巴金的家63

[沈从文]71

夏日北京:沈从文73

沈从文的长河78

命运之杯81

从文让人84

【附录】人间风景——读黄永玉

《太阳下的风景》及其他92

[丁玲]105

“今生辙”——访丁玲107

在延安想起丁玲119

“五四”女子123

[艾青]127

北方的吹号者129

[钱锺书、杨绛]149

一封“迟到”多年的信151

给方鸿渐博士的一封信160

读钱锺书《槐聚诗存》164

又见杨绛168

背?影175

一个人和三个人180

百年才情——岁寒访杨绛185

“我们仨”终于又团聚了197

[范用]201

半生书缘——记范用203

【附录】双槐树218

[李子云]221

昨日风景——怀念李子云223

[殷海光]237

长巷深深239

[陈映真]245

映真永善247

内容摘要
     去冬见茅盾 1980年。岁暮。 北京城还不太冷,那几天天气也还晴朗。午后微微有些阳光,街头稠密的行人车辆在淡漠的光影里穿梭来去。 车子停在一条看起来很普通的胡同里。我没有心情仔细打量这条胡同,下了车就径直走向面前的大门。门里是个小小的旧式四合院。穿过院子右首的一扇小门,眼前豁然又是一座四合院,比起先前那座显得整洁幽静得多。庭院地上铺着石板块,中间的花棚架和架下的花圃都是荒着的。倒是两边几棵挺立的树木还是常青着,鲜明地衬出廊下土红色的门户和窗棂。 好安静的冬日午后。空荡荡的庭院,没有人声的回廊,紧闭的门窗,旧式的窗玻璃里垂着白色的窗帘。一切都静悄悄的,竟似有几分寂寞。 我走进一间铺地板的大房间。朝门的一大面墙全是书橱,橱里面每一格全横横竖竖摆满了书;橱顶上摆着好些笔筒和花瓶。橱前有一套简单的几椅,左首却是一张极大的书桌。屋里很暧和,空气里浓郁地飘着一股燃熏的香味。 我在书橱前的一张椅子坐下,却侧着身,目不转睛地往那扇通往内室的房门凝视着。 他出现在房门口了。穿着藏青色的中式对襟褂子,灰色长裤,慢慢、慢慢地走出来。中等个子,脸的轮廓瘦瘦的,可是肩膀看起来很宽。 如果不是行动的迟缓,倒实在看不出他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他有一张很好光洁的脸,几乎没有什么斑纹。薄薄的、梳得妥妥帖帖的头发,竟然仍是黑的。听说刚动过手术的眼睛也仍是亮亮的,睁得大大地看人。三四十年前的照片里就一直有的唇上的那撮小髭仍在,只是比照片上的稀薄花白些了。髭下薄薄的嘴唇因微笑和喘气而张开着,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我不能置信地看着他,握着他的手也仍然觉得不真实——总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要时光倒流才有可能赶上见他;也许要一架时间机器才能带我回到他的那个年代,早在我出生之前的时代,当他挥洒着那如椽巨笔,写下那些不朽的作品;他的名字、他作品的名字,与那个时代相互推动着,结合在一起,他本身便是一部历史,一位人物——不,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他笔下的千万人,活生生的,在书内书外:老通宝、林老板、吴荪甫、大鼻子、菱姐、赵惠明、小昭……无数的人,创造他而又被他创造出来、赋予血肉生命的人物,这些名字因着他而一起动人地流传,因着他而不朽。 头一回听人提到他的名字是在台湾地区,那时我还很小。“‘矛盾’?多有趣的名字。”我心想。一个有趣的名字,对我不带有任何意义的,他的作品我也读不到的,就这样掠过去了,像另一个时间和空间里的传奇。 长大以后这个名字渐渐听得多了,但还是觉得极其遥远,像一场过去的繁华,我想是再也赶不上了。 然而永恒的作品是不会过去的。十年前一到美国就读到他的作品了,还记得那是一本很旧的《茅盾文集》,1948年上海春明书店出版的。 至今我也不会忘记,深夜里在宿舍的斗室中是怎样激动得不能成眠的心情。那样巨大而深沉的苦难和力量,在一本薄薄的书册中竟似排山倒海般地震撼人。即使是那篇有自传性的、带一丝淡淡哀愁的《列那和吉地》,也使我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流泪。 就这样,他也成了一个带引我走上一条新的心路的人。在我出生之前,他就早已写成了那些作品,经过几十年岁月,几万里空间,他接近不知道的,一个中国游子,在地球的另一面,被他的笔震撼得无以自已…… 然而当我面对着他本人时,却不知道该怎样告诉他这一切。我什么也没说。因为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可以告诉他相似的感受。他会了解的。我竟只能讷讷地向他致谢,谢谢他为我的书名题的字。他微笑着听我念那段在书的后记中向他致意的话。我有更多更多的话,却不知道怎样说了。而他还是那样谦和地微笑着,眼睛睁得大大的,过一阵闭一闭。 他讲话有些困难,说一段就得停下来喘气。他的浙江官话也不容易听懂。好些个别的字句,得要请同去的他的老友范先生为我“翻译”。 P13-15

精彩内容
作为20世纪80年代批到大陆走访的旅美作家,作者李黎女士和老一辈作家、学者的交往结缘的机会,乃是他人企望不及的。当年她在范用先生的引导下,一一拜访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黄永玉、艾青、钱锺书、杨绛、李子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处于“夕照余晖”,但都没有拒人千里,而是用相当坦诚、率真的态度直面作者,所谈所论,都极具很后的风采。而与作者“一同度过悲欣交集的80年代、变化巨大的90年代”者,则用他们的热情与温润,给作者留下美好的记忆。宝岛台湾地区上的殷海光、陈映真,又是作者的文学启蒙者和故友,“那些温煦的记忆”伴随作者“从青年岁月至今”。因此,《半生书缘》以这十二位人物为中心,用题记和图片结构各个时期记述他们的文字。作者整理成书,发现“倏忽已过半生”、“人书俱将老去”,但犹盼这些关于人与书、情与缘的篇章,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20世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而使“文字长存,记忆之河长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