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7.22 6.3折 ¥ 59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余莉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22201016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11579831
上书时间2024-12-26
刘余莉 女,1973年1月生,内蒙古赤峰人。汉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毕业。 现任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等作品。
导 语 认识《群书治要》 001 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008 第2 讲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012 第3 讲 致富理财的秘诀在哪里? 017 第4 讲 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021 第5 讲 修身始于戒贪 027 第6 讲 好名之患 034 第7 讲 欲不可纵 040 第8 讲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046 第9 讲 奢靡之害 052 第 10 讲 谦德之效 058 第 11 讲 君子欲讷于言 065 第 12 讲 境随心转 071 第 13 讲 交友之重 074 第 14 讲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080 第 15 讲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086 第 16 讲 君子四重 091 第 17 讲 好学近乎知 097 第 18 讲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2 第 19 讲 夫妻相处之道 108 第 20 讲 至要莫如教子 114 第 21 讲 教子之方 120 第 22 讲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26 第 23 讲 “孝”的四个层次 132 第 24 讲 事亲当竭力 137 第 25 讲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144 第 26 讲 兄友弟恭 148 第 27 讲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153 第 28 讲 管理的三境界 159 第 29 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65 第 30 讲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171 第 31 讲 爱民而安 177 第 32 讲 重农务本 183 第 33 讲 用人的重要性 189 第 34 讲 应当重用哪些人? 196 第 35 讲 用人七忌 204 第 36 讲 观人之法 210 第 37 讲 尊贤者王 215 导 语 认识《群书治要》 001 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008 第2 讲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012 第3 讲 致富理财的秘诀在哪里? 017 第4 讲 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021 第5 讲 修身始于戒贪 027 第6 讲 好名之患 034 第7 讲 欲不可纵 040 第8 讲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046 第9 讲 奢靡之害 052 第 10 讲 谦德之效 058 第 11 讲 君子欲讷于言 065 第 12 讲 境随心转 071 第 13 讲 交友之重 074 第 14 讲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080 第 15 讲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086 第 16 讲 君子四重 091 第 17 讲 好学近乎知 097 第 18 讲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2 第 19 讲 夫妻相处之道 108 第 20 讲 至要莫如教子 114 第 21 讲 教子之方 120 第 22 讲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26 第 23 讲 “孝”的四个层次 132 第 24 讲 事亲当竭力 137 第 25 讲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144 第 26 讲 兄友弟恭 148 第 27 讲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153 第 28 讲 管理的三境界 159 第 29 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65 第 30 讲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171 第 31 讲 爱民而安 177 第 32 讲 重农务本 183 第 33 讲 用人的重要性 189 第 34 讲 应当重用哪些人? 196 第 35 讲 用人七忌 204 第 36 讲 观人之法 210 第 37 讲 尊贤者王 215 第 38 讲 官人无私,唯贤是亲 222 第 39 讲 得人之道 229 第 40 讲 师尊则道隆 236 第 41 讲 摒“四患”与反“四风” 241 第 42 讲 仁者,协和万邦 248 结 语 传统文化如何学习? 254
1.《群书治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群书治要》是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徵、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的一部书。它奠定了唐朝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部书可以说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国学在中华大地普遍升温, 弘扬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传统文化从哪里学起呢? 《四库全书》吗?它的体量很好大。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读《四库全书》,每天读八个小时,到他寿终时,手不释卷也读不完。体量这么大的书,我们如何学习呢?有了《群书治要》这部书,我们就有了入手处。从《群书治要》学起,可以用时少而获益多。 “群书治要”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群”是形声字,从羊,君声,本义为羊群。引申出朋辈、同类、众多等义。在这里“群”是形容词,就是众多的意思。“治”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要指治国的理念。因此,“群书治要”就是众多的经典之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髓的概括。所以,学这一部书,就能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经验、方法、教训和智慧。 我们经常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那么谁有资格来取其精华呢?魏徵、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都是社稷之臣,不仅有很好的 学识,而且有治国安邦的智慧。由他们来编纂这部书,会对我们后世有重大的启发。这与一般的专家、学者来编纂这部书是不一样的。 这部书之所以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它是从 14000 多部 89000 多卷古籍之中挑选出 66 种书,再从这 66 种书中把最精粹的道理提取出来,最后汇聚成《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包含了五经、四史、诸子百家等内容。孔子以六经教导学生,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后来《乐经》失传,汉代以后就留下了五经。《群书治要》把五经之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汇聚在 一起,此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以及诸子百家,如 儒、墨、道、法、农家、兵家等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被收集在《群书治 要》中。 所以这部书的内容广博而切要。取材范围很广,包含了经、史、子,但是它的内容又很好精要,每句话有每句话的启发,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因此, 我们说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确实不夸张。读了这一部书,也就掌握了《四库全书》的精髓。 2. 唐太宗为什么要编《群书治要》?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从 16 岁起就开始带兵打仗,平息国家的战乱,27 岁就登基做了皇帝。对于怎样用圣贤教诲来治理国家,他并不熟悉。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而且也很好有悟性。 在《贞观政要·论政体》中有一段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年轻时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了十几把上好的弓箭,于是我就把这些弓箭拿给那些专门做弓箭的师傅看,没想到弓箭师傅却说,这些弓都不是良弓,都不够好。于是我就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中心的纹理不正,这样就会使木头歪斜。纹理歪斜,这样的弓虽然强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称不上好弓。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是用弓箭平定的天下,我这一生中用过的弓箭不计其数,但是 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好坏,还不得要领。对弓箭的了解尚且如此,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我懂的就少之又少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唐太宗就定期召见五品之上的京官和中书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对他们都很好礼敬,赐座给他们,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从他们那里了解宫廷之外的状况、百姓的疾苦、政教的得失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很好好学的皇帝。从这里也能看出,唐太宗很谦虚,而且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懂得如 何治理国家,于是虚心地向那些有经验的大臣请教,并且对他们礼敬有加。贞观二年,唐太宗又问黄门侍郎王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家多半不如古代,这是什么原因呢?”王珪回答说:“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静无为,私心很少,欲望也很低,是以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饱学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一个不是熟读经书的。他们对每种经书都有深入的研究,都会引经据典来回答皇帝的疑问,参照经书来决断事情的好坏对错。这些人都懂得礼教,用礼来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安定太平。但是,近代以来却越来越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者是用刑法律令来治理国家,结果导致儒家的学说不再受重视,古代纯朴的民风也就荡然无存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深有同感。从此以后,凡是精通儒学的官员,他都委以重任,而且经常向他们征求治国安邦的建议。这一点确实是唐太宗的高明之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普通帝王治理国家都急功近利,看到严刑峻法迅速收到成效
千年的皇家修身治国教材,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非常不错品读 先《品读群书治要》,再读《群书治要》,顿悟微言大义。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征、褚亮、萧德言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的一部书。本稿分为42讲,作者刘余莉教授通过解读群书治要的经典语录,将该书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介绍给读者。作者认为,群书治要可以作为一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书,从经典中解读出“修身始于戒贪”“好名之患”“交友之重”“奢靡之害”“谦德之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多个主题的分析讲解,能给读者以修身养性方面的启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