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伍:望族名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4.19
6.4折
¥
3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靳育德著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5055961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9293067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靳育德,青海湟中人。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青海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青海教育》杂志副主编、副编审。曾当过工人、中学教员,从事教育杂志编辑工作20余年,先后撰写人物通讯数十篇,分别被收入《中国教育群英谱》《师魂》《中国改革者风采》 等书中。参与了编写《青海百科大辞典》《青海教育史》等。著有河湟三部曲《河湟随笔》《河湟杂记》《河湟拾遗》和“老西宁”系列等书。
目录
内容摘要
赵充国
赵充国(前137一前52),字翁孙,祖籍陇西上邦(今甘肃天水西南),随父徙居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赵充国善骑射,通兵法,历仕武帝、昭帝、宣帝三朝,通晓羌匈事务,沉勇有大略,是西汉有名军事家。他在汉初征战匈奴的战役中累建功勋,先后任中郎将、车骑将军长史、后将军。后与霍光谋立宣帝,因提出过“乌恒不可不备”的战略设想,以“全师保胜安边策”,迅速平羌而封营平侯。宣帝元康三年(前63),驻牧于河湟流域的先零、罕开等诸羌联盟,欲与匈奴联合进攻河陇,他自荐率兵出征河湟,使边陲重获安宁。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赵充国受命率吏卒万人“来垦羌人故田”,今西宁到平安是当时屯田的中心,所以他是青海地区实行屯田的靠前人。他抱病三上“屯田奏”,计划从临羌(今湟中通海)到浩门(今门源)垦田2000顷,为此,他留步兵10281人分在各地屯垦,除开沟渠,引水灌溉外,还伐木6万余株,兴建驿舍、桥梁,治理湟峡以西道路70处;置郡县及金城属国,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社会环境,措施得当,后因功画像于长安未央宫麒麟阁,以示表彰。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赵充国病逝,终年86岁,谥壮侯。墓在甘肃清水县集翅山下,距县城8里,碑文为汉冯奉世撰,清乾隆时已毁。汉成帝时,为追念赵充国平羌的功劳,帝令文学家扬雄在他的图像旁题颂“营平守节,屡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对其一生的功绩做了总结。“缅想汉营平,千载称其贤”,他不但巩固了汉王朝在湟水流域的统治,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河湟谷地农业的发展。据杨应琚所著《据鞍录》载,他奉诏赴京时路过甘肃清水,本欲拜谒壮侯墓,因日落不能去,只得借宿两铭书院,“空庭老树,坐月甚凉”,诉说了自己惆怅的心情。
马援
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东)人,少有大志,其兄马况曾说马援“汝大才,当晚成”。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时任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隗嚣为当地豪强拥立割据,但他很敬重马援,曾聘马援为绥德将军,后马援却投奔光武帝刘秀。
当时因西羌逐渐入居内地,金城郡属县多被西羌占领,中郎将来歙上奏:“陇西侵残,非马援莫能定”,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夏,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受命后即率领步、骑兵3000人在临洮击溃先零羌,防守关塞的8000多羌人到马援军前投降。这时,还有数万羌人据守浩门隘,马援和扬武将军马成率军出击,乘其不备,攻进营寨,羌人受惊溃散。事后,朝廷中许多人认为金城破羌(今乐都老鸦城)以西地区“途远多寇”,主张放弃这一地区。马援上奏朝廷说:“破羌以西地区城多坚牢,便于固守;土地肥沃,灌溉渠道畅通,如果放弃,让羌人割据,就会给国家带来更大隐患。因此,决不能放弃湟中地区。”光武帝刘秀采纳了马援的建议,下诏书要武威太守送回客居武威的3000余口金城人回到原地居住,从而巩固了中央王朝对金城郡的管辖。此后,马援又奏请在河湟地区设置地方行政长官,使河湟地区直接隶属于王朝统治。马援在陇右前后共六年,期间他修缮城郭,建筑关隘,以加强边防;另一方面积极疏浚渠道,灌溉农田,劝耕放牧,使居住在河湟地区的羌汉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他又征服武都、参狼羌,使各部落万余人归附,陇右地区得以安宁。
马援后被征召入朝,曾任虎贲中郎将、伏波将军,以“马革裹尸还”的豪壮语言闻名史册。后在征讨武陵五溪蛮的战斗中,病死于军中。P54-57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媒体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