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京昆生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京昆生涯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1.22 6.3折 65 全新

库存4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上海音像资料馆,陈姿彤,乐建强,李丹青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7138667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9853232

上书时间2024-12-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传统戏曲舞台的执着创新者

 ——马科口述

 武戏,也要有人物

 ——王芝泉口述

 "此曲只应天上有",昆曲的唱是最重要的

 ——计镇华口述

 忆"夏声"和我的京剧人生

 ——齐英才口述

 "丑而不丑,丑中见美",丑角也要给人美的享受

 ——孙正阳口述

 绝代芳华,为程派艺术倾尽一生

 ——李蔷华口述

 老前辈们的确是我们永远学不完的榜样

 ——张南云口述

 昆曲,就是我的血液

 ——张洵澎口述

 我的根,早已深深扎在昆剧艺术的土壤里了

 ——张铭荣口述

 在京剧传承的道路上

 ——陈朝红口述

 "昆曲女小生"的戏曲人生

 ——岳美缇口述

 昆曲,就是要保留它原汁原味的东西

 ——顾兆琳口述

 我的作曲生涯

 ——黄钧口述

 昆曲,是值得用你一辈子心血去灌溉的剧种

 ——梁谷音口述

 "杨子荣",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童祥苓口述

 昆曲,是我生命的代名词

 ——蔡正仁口述

 后记:留下一扇记忆的窗户

内容摘要
     传统戏曲舞台的执着创新者 ——马科口述 马科,1930年出生,河北保定人。国家一级导演,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2年考入夏声戏剧学校,1949年毕业,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又随团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5年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1958年回院正式任导演。原学京剧武生,受到生旦净丑名家指教,在校已能顶演各种角色,并尝试导演话剧小戏。 1954年为周信芳名剧《文天祥》做舞台监督,实际任复排导演。1958年起,导演过京剧、话剧、越剧、淮剧、滑稽戏、粤剧等十余个剧种七十多出戏。其中京剧《红色风暴》《赵一曼》《海瑞上疏》《武则天》《战海浪》《海港》《宏碧缘》《曹操与杨修》《盘丝洞》及越剧《西园记》、粤剧《潮涨潮落》、黄梅戏《红楼梦》等具有广泛影响。 他系统地接受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训练,在长期实践中把中国传统戏曲演剧体系与西洋演剧体系相结合,不失中国戏曲本色。形成独特的导演艺术风格。现任上海戏曲导演学会会长。 马科:我出生在河北省深县赵八庄,那个地方离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墓只有七八里路,那里也是中国戏曲的故乡。村里的长辈们张口就能唱《鲁智深醉打山门》《林冲夜奔》。我年轻的时候回老家,同辈的人问我:“你在上海唱戏,给我们唱唱。”我说给你们唱什么呢?他们说,要不我们先给你表演。然后他们就在打麦场上翻跟头、连扭带唱,能唱《狮子楼》《武松杀嫂》《林冲夜奔》,我才明白我的家乡是中国戏曲北昆的故乡之一,他们唱的昆腔,属于北昆。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我跟着爹娘开始流亡。我奶奶那时50多岁,裹的小脚,不带她走吧,我父母实在是不放心,但是带着她,她的小脚实在走不了远路,就为这个事情踌躇了很久。等到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我父亲只好带着我们撇下他的爹娘走了。当时要赶到石家庄乘坐难民火车,可路上已经雇不到牛车、马车了,我只有七岁,只能跟着父母一起走,三天走完了两百里路。实在走不动了我就躺在地上歇会儿。我父亲背着一个包袱,是我们全家五口人穿的衣服,我母亲背着我妹妹,我姐姐九岁,比我大两岁。很后我们终于赶上了石家庄很后一班火车,更惊险的是上了火车之后不久,日本鬼子的飞机就冲着我们扫射了。我那个时候就很好明白,我是中国人,日本人欺负我们,我们一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当时我就产生了很好强烈的民族意识。 采访人:那您是怎样与京剧结缘的呢? 马科:后来我们一家逃难,从甘肃的天水磐安镇,到陕西的柞水县,转了一大圈,很后到了西安。有一天,我父亲的一个同学到我们家来玩,他看见我就对我父亲说:“你的这个小子,咋也供不起他上学,你就这么一个儿子,要是抓去当壮丁了怎么办?干脆让他跟着我,我现在在夏声戏剧学校,这个学校很有水平,是宣传抗日的。”我父亲很好同意,到了星期一,我母亲给我打了一个小包袱,我就去参加夏声戏剧学校了。这一年是1942年,我12岁。 夏声戏剧学校是刘仲秋和郭建英主办的,刘仲秋后来是上海戏校、北京戏校的副校长。刘仲秋是相当有名的京剧老生演员,郭建英是梅兰芳的学生,唱旦角的,他们办了这个夏声戏校,目的主要是用京剧宣传抗日。当时学校制度是七年,从前科班学戏是不学习文化课的,但夏声戏校是要学文化的,所以我们毕业的时候文学、历史、地理都具有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水平,所以我们比只学戏不读书的老式科班要受益很多。在夏声戏校,许多老师和我父亲都是好朋友,他们都像我叔叔、伯伯似的,所以我在学校也很放松。刘仲秋老师看我是小男孩,先给我吊吊眉毛,看我的形象好像能唱武生,就教了我一出《黄鹤楼》,演赵子龙。由于我是第二批学生,批学生的生旦净丑已经配成了一套人马,而第二批的学生还没上台,所以我只能上台跑龙套。 当时我对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学了一点。有一次演《女起解》的丑角演员生了病,不能演了,老师挺着急,我就自告奋勇,结果演了《女起解》里面的崇公道。后来《铁笼山》里面有四个羌女,小武旦,也是其中一个同学生病了,我说“老师我来”!后来《嫦娥奔月》里需要陪着嫦娥在天宫里表演歌舞的仙女角色,教旦角的老师也说“马科,也有你一个”。所以那个时候生旦净丑,除了老生戏、唱功戏轮不着我,其他的我都演过。 我小时候是个戏迷,看着什么戏好我能全背下来,生旦净丑随你考,我全会。当时毕业考试的时候,要汇报自己学会了多少戏,我报了一百出戏,这在同学当中也是不常见的。小孩子确实学什么都很快。我很开始是学武生,刘校长常常会看孩子们练功,但是刘校长跟我说,你学武生体魄不行,长不了大个子,要是演短打武生,你这肉腿,跳不了冲不了,演丑角倒是不错,要是生旦净丑全学,你今后会是很有用的人才。他说改良京剧的任务需要一种人才,叫“戏包袱”,告诉我应该生旦净丑全学。从这次谈话后

主编推荐
 首先,本丛书的出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础工程和创新实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将其代表性传承人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成长从艺经历以及其艺术经验记录、整理保留下来,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由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口传心授”的艺术特性,随着光阴的流逝,老艺术家们或者离世或者年事已高,“艺随人走”的现象随时都在发生,许多经典剧目也随之消失。此外,一些传统戏曲的老艺术家,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自己著述成书,将自身的经历、经验整理成文存在较大困难,此次通过音像资料馆有计划的口述历史项目来抢救,可以将老艺术家的戏与艺保留下来,让历史得以保留,意义非凡。 其次,对各艺术门类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丛书的整理出版,旨在保存剧种发展演变的史料,抢救、总结和传承老艺术家的经验,探寻艺术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勾勒出近现代上海戏曲发展的脉络和细节。而该丛书的内容依托口述音视频资料整理,信息量大、细节丰富,涉及各剧种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样貌、艺坛轶事,艺术家的人生轨迹、艺术体会和经验,戏剧中各工种的情况,整理成文后又经过艺术家本人审阅,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后,目前的戏曲类专著多侧重于历史渊源、作家作品、语言声腔、表演技巧等方面,而缺乏戏曲家的个人从艺生涯,以及幕后的编剧导演、音乐创作等方面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本书可说是弥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缺憾。 

精彩内容
由16位京昆老艺术家口述采访音频编辑整理成书,包括张南云、童祥苓、岳美缇、梁谷音、张洵澎、王芝泉、计镇华、张铭荣等名家。书中京昆老艺术家们回顾自己的学艺之路、成长历程,并从各维度展现了20世纪京剧和昆曲艺术的辉煌,呈现出一部鲜活生动的京剧、昆曲史。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