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遗产:4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13
6.3折
¥
4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金磊总编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43000
出版时间2011-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7505815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金磊主编的《中国建筑文化遗产4》收录了众多建筑师的多篇写作,同时展示了“建筑百人栏”,邀请近百位建筑师、建筑传媒人、学生等在岁末年初对2012中国建筑提出畅想和希望。
目录
总编的话
特稿
华夏建筑文明
专辑
创意设计
百变建筑中国
事件/论坛
建筑故宫与世界
名师访谈
......
内容摘要
小商铺或小作坊并存,因此,此类街道所表现的市井活动,人员及数量是较有规律的,多为居于附近的居民,交流的所受的外界干扰较小,户与户的交流只需跨出门槛,进入街道即可。三、南市之消失
南市地区于从20世纪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鼎盛,成为繁荣之地,40年代初起走向没落,历经四十多年,成为天津市井空间最丰富、市井文化最具代表的区域,成为天津旧时市民游览和娱乐的特殊历史街区。
这里有过浅唱低吟,有过百艺陈杂,有过饭庄林立,有过红灯区妓院,有过军阀、盗匪、奸商、恶霸、日寇造成的重重苦难;也有过仁人志士的慷慨激昂、劳苦大众的苦苦挣扎。在南市这片市井空间内,穷苦百姓可以寻求生计;在南市,中国商人可以创业发展:在南市,中国人感到这里是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用奴颜婢膝,因此老百姓才可以“没钱可以到南市挣,有钱可以到南市花”,乃至天津周边地区的客商和游客才有“不到南市逛一逛,白到天津走一趟”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的整体文化构架出现了断裂。象征西方文化的的租界区伴随着空间的没落而消散,而以本土文化为象征的市井文化则继续延续。天津文化名人冯骥才曾这样品评天津的文化:“天津的文化本身即有排外心里,本土市民的生活、娱乐方式、买卖交流本身就与租界联系不大,就连洋务运动的主力军都是由外地人和租界牵头,解放后也就人去楼空了。”可以说,市井文化一直融入天津本土市民的血液,但是,承载市井文化的空间却于城市建设和市政改造下逐渐消失。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建设速度的加快,沿海城市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天津本土的市井空间、尤其是南市地区多以传统民居和质量一般的公建为基础构成,由于其面貌日益衰落,基本的生存质量较差,以致不能满足需求,加之改造后再利用的成本需要较高,大面积的消失也就成为了最直接、简便的再利用途径。1984年,南市第一批拆改项目正式进行,福安大街以南至多伦道、荣业大街以东至南门外大街地区逐步消失,2002年起,南市第二批拆改项目启动,拆除区域为南市剩余区域。至2010年3月,南市地区的原有空间环境(除玉清池和赵家祠堂作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留)已全部消失。探求老南市的市井空间及文化的原貌也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记载和访谈等方式来实现。
笔者为天津当地人士,自年幼起目睹了天津的城市发展和种种变化。记忆中对于南市的片段,历历在目。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渐渐以建筑学和人文学等相关领域的目光去洞察南市的变化。2008年,笔者参与了徐苏斌和青木信夫两位导师对于南市地区市井空间及文化的相关课题研究。力图从空间和文化角度全评价已经消失的南市,还南市一个真正的面貌和身份,以及其应有的评价,不要让一个承载天津百年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的本土市井发源地,以不公平的评判记入史册。
由于市井及市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亚文化,在中国一直以帝王、戎马等文化为主流的思想下,以市民活动为背景的研究虽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其对于城市建设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其承载的市井文化的价值尚不能被政府和民众普遍认识:再加之由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城市建设中过多的盲目开发使得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加速消亡。由于不能被多数人认知,市井空间便成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消失最迅速的区域,天津南市更是其中的代表。
南市地区虽然已经消失,但是相信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不会被湮没。笔者希望通过对天津南市地区的历史研究,能唤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众能够对市民活动及市民文化有些深入的认识,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市井空间及市井文化应该得到珍视和保护,而利用何种方法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并使其原有风貌得以展现还将是学术界面临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