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明视阈下“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态文明视阈下“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1.46 6.3折 6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小刚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1833188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6元

货号11590892

上书时间2024-12-2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熊小刚

1982年生,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财经大学金牌主讲教师、优秀青年学术人才、第三批百人计划(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社联首届省情研究特聘专家,江西省委办公厅信息决策咨询专家;江西省科技厅、南昌市科技局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科技创新政策、区域发展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江西省委政研室(改革办)、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科技厅、南昌市委政研室、南昌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撰写的政策咨询报告得到多位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本书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启示

2.1区域发展理论

2.2生态经济理论

2.3科技创新理论

2.4对本书的相关启示

第3章“中三角”发展战略的演变与进展

3.1“中三角”发展战略的演变

3.2“中三角”区域范围的界定

3.3“中三角”区域合作的进展

第4章“中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现状分析

4.1“中三角”区域科技资源的分布情况

4.2“中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

4.3“中三角”区城科技合作的主要成效“

第5章“中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

5.1政府间跨部门协调机制

5.2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5.3科技创新协同服务机制

5.4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第6章“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6.1“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6.2“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

6.3“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问题

第7章“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实证分析

7.1“中三角”三大子区域创新网络协同度的测算

7.2“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驱动机理

7.3“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变

7.4构建“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8章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经验借鉴

8.1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经验

8.2珠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经验

8.3京津冀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经验

第9章生态文明视阈下“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策略

9.1生态文明建设对“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测度

9.2“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

9.3“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主要特征

9.4“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框架结构

9.5“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联盟机制

第10章生态文明视阈下“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对策

10.1促进“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发展的总体思路

10.2大力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深化“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合作

10. 3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中三角”创新主体的对接与转化

10.4产业集群错位发展,提升“中三角”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10. 5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三角”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第11章总结与展望

11.1研究总结

11.2不足之处

11.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的持续推动下,中部六省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逐渐形成了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如长江中游经济区、皖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等。其中,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区域覆盖面和规模最大,囊括了一江两湖(长江、洞庭湖和鄱阳湖)以及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个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增长极的中三角经济区,其远景规划意在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魏后凯、成艾华,2012)。现实情况表明,中三角的区位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涵盖了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试验区和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区,共同承担着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使命(徐顽强、段萱,2014)。中三角区域一江串两湖,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防线,对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特别是水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战略作用。因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和都阳湖生态经济区都位于中三角区域的现实布局决定了中三角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受到牛态经济指标的硬约束,必然要走集约型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发展目标来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建设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型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可见,三大国家级区域规划的发展目标都对生态环境指标提出了硬约束,三者又同处长江中下游,拥有东湖、洞庭湖、鄱阳湖三大湖泊,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既要余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长远目标,是其面临的共同问题。就生态经济的类型而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经济主要涉及的是城市生态和工业生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则主要是自然生态和农业生态。无论是哪种生态类型,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工业经济和提升城市化水平,必须走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之路。然而,随着中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区域资源保障能力薄弱、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等问题将对区域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五位一体的重要地位,彰显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复了13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20个纳入国家级区域规划的经济区,其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明确定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导示范区,而这三大区域正是中三角的核心地带。因此,中三角区域理应走在生态文明建设前列,率先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并为其他地区作出表率和提供有益经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要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崛起,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




精彩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但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以实现相对平衡是区域发展的长远目标。因此,构建“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能有效减少各自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内耗,实现区域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本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探讨“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驱动机理,通过建立跨区域协同度测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协同度测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协同学原理及Agent决策技术构建“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根据合作与竞争模型建立策略联盟以寻求网络结点间最佳的联动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行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