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17.91 6.3折 ¥ 1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一楠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2552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88元
货号13074540
上书时间2024-12-25
导论在遗忘之外
第一章 作为历史空间的赤壁与“东坡赤壁”
历史的意义:赤壁之战的必然与或然
遗迹与景观的诞生:从“赤壁”到“赤壁山”
“东坡”与“东坡赤壁”:无问出处,但借山川
为了纪念:记忆的莫比乌斯环
第二章赤壁咏怀的文学积淀与情感范式
赤壁典故中的社会指向
赤壁情境中的际遇独白
“赤壁”意象中的时间感发
“赤壁三绝”中的存在之问
第三章成为名篇:“赤壁三绝”经典化之张力
“赤壁三绝”与文风之变
“沉默”的作者与主动的读者
皇权投射与文化影响的错位
“赤壁三绝”经典化进程的张力与魅力
第四章看不见的美术史:李公麟与王诜的赤壁图创作
历史中的“龙眠赤壁图”
历史中的“晋卿赤壁图”
苏轼、李公麟、王洗的交游与创作情境
“如梦”、记忆与遗风:
对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及相关叙事画的历史考察
再论《后赤壁赋图》的年代争议
查无此人?——乔仲常的“新意”与“妙思”
“畸零”与“如梦”:画卷的意义溢出
图像之外:长跋中的记忆钩沉
隐身的图式:乔仲常的江南遗风
第六章穷源溯流:文徵明与《后赤壁赋》叙事图式的生成
高山安可仰:文徵明的“苏轼情结”
“流畅型叙事”:《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的突破
取舍与平衡:“苏州片”对《后赤壁赋》的视觉再现
遗失的环节:南宋赵伯驹、赵伯骕的赤壁图
群体的回响:吴门“赤壁山游”图的脉络与创新
第七章“东坡赤壁”诗意画中的山水本体叙事
一枚印章引发的四十年误判:被忽视的杨士贤《赤壁图》
艺术化的在场:金代士大夫雅集与赤壁画题
反思古典:杨士贤、武元直《赤壁图》的叙事与表意
第八章赤壁诗意画的院体传统与瞬间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中的“决定性瞬间”
马和之的双重性
三段式的小景水图:李嵩之承继
明初画院的传统与新好
画布上的可见者与不可见者
第九章剥离的叙事与绵延的时间
反叙事:空间的非时间化
虚空之境:时间的空间化
走向公众的赤壁图式
第十章剩语
附 录
苏轼“赤壁三绝”
参考书目
附表:存世赤壁图目录(北宋一明)
后 记
一篇名为《乐苦说》的杂文,拥有一个夏然面止但意味无穷的结尾:
乐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时心耳。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是梦,此四者犹有仿佛也。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对治依病,被此相磨,安得乐处?当以至理语君,今则
不可
“君”,含混地意味着“你”或“你们”,将这篇《乐苦说》呈给了不确定的读者。对于不知会在哪个时空中阅读它的人,这篇杂文原打算对畏苦慕乐的心态展开讨论,毕竟这是行走人间难免要困陷的情形。但掂量一番后,作者忽又觉得,讲述它的日子不该是今天,或许,也不该是明天。那么,何时为宜?恐怕永远没有适合的日子—因为他的在世感悟只能被体验印证,而不能被好心告知,当其被言语叙说时,便会因受到规定而成为异质之物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属于过来人的了悟。但幸运的,或许也是必然的,一代又一代人在时间之流中走来,以各自的方式分享了共同的感受,并且留下文字和图像作为见证。因此,这位过来人想说而未在这篇杂文里说出的话,竟然始终没有成为过去式,他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诉说”对象,并通过他们完成了意义的传达。这个吊诡的结尾,只是一个开始。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传统里,这篇杂文以及无数佳篇的作者苏轼,成了一个无法被遗忘的人。他首先是一位存在于1037年到110l年间的思想者,尽管在有生之年饱受苦与乐的拉扯,他却在其中寻获了心灵的平衡。那些荣辱升沉的极致处境使他主动或被动地造访了胜景与荒处,并留下许多吟啸徐行的瘾迹,在缺乏记忆的当下社会,即便仅凭那些与苏钱相关的地标、传说或美食,这个名字也能顽强地抵抗忘却的侵蚀。除此之外,“苏轼”二字,更意味着无边的风流韵度、无数的名篇佳作、无量的文人趣味,也意味着无尽的追思讨论对于一个生活于千年后的中国人来说,一生中总会有那么几处情境,或者那么几个时刻,他的际遇及他曾写下的字句会不期燃地跃上心头。通过咀嚼这个过去的名字,后人不断重获千般滋味
“苏轼”两字所包含的精神财富犹如活水街续古今,使得“苏学”历千年而长青,衍生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心理学、养生学等诸多学科议题,并且仍源源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意义。有关苏轼的视觉艺术研究也是同样。艺术史学者石守谦指出,苏轼的象征地位乃至符号化意义在东亚艺术传统中得到了长期的积累与淋滴尽致的展现,苏轼“借由典范化之程序,便由过去进入永恒:不仅超越时间的束缚,而且跨越地理空间的限制,成为无所不在的“‘典范意象“但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增殖的文化语境中,还有一个必要却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苏轼现象包含着广博庞杂的内容,该于何处寻找这一典范意象的视觉代言?石教授认为“东坡巾”最具代表性。“然而,由于可信肖像画的缺乏,作为一种巾帻风潮的“东坡巾”能够在何种限度上对苏轼文化产生代表效力,是值得怀疑的。与这种诞生于匮乏中的肖像符号相伴产生的,却是由于视觉元素众多而常常陷人概观统论风险的对苏轼相关图像的研究。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史中浮现出一类难以忽视的主题创作,那便是大量存世的赤壁图。有近一百幅声称创作于北宋至明代间的画作存世至今’,它们均与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后对赤壁的游览与书写有关,形成了“一时谪向黄州去,四海传为赤壁图”的独特艺术景观。有多元的群体参与到该主题的定制、创作及鉴藏的过程中,包括苏轼的友人、皇帝与宗亲、画院官员、文人画家、民间工班等等。“东坡赤壁”主题在宋元时期具有……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东坡赤壁”主题的来源,指出苏轼赤壁文本发生“图像转译”,在地理历史、文学传统、文本传播和绘画史积淀方面具有的必然性。第二部分追溯图式的形式变迁,探寻散点式的作品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挖掘高峰式的艺术创新,追溯风格转变中缺失的环节,阐释多种图像叙事类型;另一方面以时空观念为线索厘清赤壁诗意画的脉络,勾勒主题从初现趋向成熟的过程。第三部分阐发“东坡赤壁”图式的思想空间,关注“山”、“舟”、“鹤”、“客”四个宣叙性元素所指向的苏轼及后来者对生命悲剧、人生价值和高古境界的思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