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导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及其实践逻辑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应用导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及其实践逻辑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5.26 6.3折 8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郝天聪著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241916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3927112

上书时间2024-12-2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郝天聪,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江苏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评估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Development审稿人等,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Journal of Educationand Work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研课题包括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位论文奖、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等。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高职院校:被忽视的角色…

二、新一轮高职院校改革难题:亟待突破的瓶颈…

三、高职院校科研不可承受之痛:学术导向问题审视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科研定位

三、科研实践逻辑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职院校科研的文献回顾

二、关于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科研的文献回顾·三、文献总结与评价·第五节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应用导向:高职院校科研的应然定位探析

第一节关于科学研究分类方法的历史脉络梳理

一、科学研究线性分类方法的萌芽

二、实验开发研究对线性分类方法的挑战

三、二维象限科学研究分类方法的勃兴

四、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关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三种理论假说

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二、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

三、从知识生产模式I到知识生产模式Ⅱ

四、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作为知识生产组织的高职院校科研定位探析.

一、高职院校科研短板的判断依据:学术导向的评价标准

二、高职院校远离“学术漂移”的前提:树立应用导向科研定位

三、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的内涵:基于独特知识生产使命的探讨

本章小结…

第三章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水平的评价标准开发

第一节评价标准开发的思路

一、开发目标…

二、开发程序

第二节 评价指标专家咨询与结构生成…

一、德尔菲法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每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参与情况

三、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结果分析

四、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结果分析

五、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第一轮)

《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第二轮)

《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第三轮)

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水平评价量表开发阶段访谈提纲

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水平实然现状调查问卷咨询版

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水平实然现状调查问卷预测版

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水平实然现状调查问卷正式版

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水平综合评价调查表

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实践困境案例研究阶段访谈提纲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导论

我国的高职院校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4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办学规模上获得了飞速扩张,俨然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规模上的扩张并不意味着地位上的提高,尤其是它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合法性”时常受到质疑。与其职业性相比,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对此,有学者认为,高等性是无法与研究分离的,离开了对相应知识的探索、表达和传递,就不会有真正的高等教育,而阻碍高职院校高等性的重要因素是研究的缺乏。①然而,仅仅将科研作为常规活动纳入高职院校显然不够。在研究型大学的“阴影”之下,高职院校的科研始终未能找到自身的明确定位,导致其科研长期在低水平重复的边缘徘徊,与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功能的发挥相距甚远。毫不夸张地说,高职院校科研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何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科研改革的方向,让研究之花真正绽放在高职院校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是本研究想要探索完成的核心任务。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高职院校:被忽视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概念,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则是一个国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于1982年在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做的报告中提出的,直到20余年后该报告才正式发表。弗里曼认为,技术领先是绝对优势而非比较优势,技术领先反映的是支持技术耦合、创造、集群理解和应对的制度;德国、日本的经验表明,技术基础设施和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对经济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要建立竞争力,就必须把教育、科学、贸易和工业政策结合起来。按照弗里曼的观点,我们切不可忽视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而应将教育与经济发展政策纳人国家创新体系全局来考量。

经合组织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建立、存储和转让新技术的独特机构,由参与新技术发展和传播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中介等组成,由政府提供框架并实施政策,以对创新过程产生影响。由此,我们需要思

考的是:与技术、产业、区域发展密切联系的高职院校,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何种角色?从国内文献来看,尚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未能明确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具体位置。从国外文献来看,斯图尔特·A.罗森菲尔德曾经在2006年以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为例做出了系统分析(表1-1)。



精彩内容

作为基本办学功能,科研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围绕高职院校科研的应然定位是什么、实然现状与应然定位之间有多少差距、科研实践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三个研究问题,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设计展开系统的实证研究,呈现出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的真实状况,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实践逻辑,进而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量化与质性结合,具有较强的学术与实践价值,对于明确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改革方向,以及深化高职院校科研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