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3.65 4.9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行芳主编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31587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232336
上书时间2024-12-25
主编刘行芳,男,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
第一编新闻法制与新闻法治
第一章依法治国与新闻法治
第一节新闻法规是规范新闻活动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新闻法治建设是开展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保障
第三节新闻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新闻法治建设的任务
第二章新闻法治与行政管理
第一节媒体管理的几种方式
第二节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节依法管理新闻是必由之路.
第四节我国新闻法治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新闻活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第二节维护国家安全与大众传媒的使命
第三节新闻责任与保守国家机密
第四节 新闻传播与社会稳定…
第四章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第一节公民权利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新闻传播对保障公民权利的特殊意义
第三节断闻根道与公民的隐私保护
第五章我国的新闻法律关系
第一节我国的新闻法律关系
第二节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
第三节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四节新闻法律关系的内容
第六章记者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新闻记者的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
第二节新闻记者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
第三节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和职业义务
第四节 新闻记者的个体权利和个体义务
第七章舆论监督和新闻伤害
第一节舆论和舆论监督…
第二节我国舆论监督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权利
第四节依法依规积极有效地开展监督…
第五节新闻侵权·
第二编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
第八章新闻伦理概述
第一节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
第二节新闻伦理的特点及其内容
第三节新闻伦理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新闻伦理与新闻法治·
第九章新闻伦理的发展与新闻伦理原则
第一节我国新闻伦理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新闻伦理的原则
第十章新闻伦理的原则与规范
第一节社会道德规范与新闻伦理
第二节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新闻伦理的本质
第四节新闻伦理与记者作风
第五节新闻伦理与职业竞争
第十一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新闻职业道德追求·
第三节新闻职业道德境界·
第四节新闻职业道德评价·
第五节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第十二章新闻法制与新闻伦理的关系
第一节新闻法制与新闻伦理的共同点
第二节新闻法制与新闻伦理的区别
第三节新闻法制与新闻伦理相互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杰老的十五大报舍指由:又民主,建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溶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的主张正式写入党的文件,标志着我国治理国家的理念已经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快步进入构建决治社会的正确轨道,也预示着我国新闻活动从此有了法律保障,通过法治来进行调控有了现实可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有了现实可能。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皇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将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要求,这就是依法治国的新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以”作为单独一部分加以强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二选择,实现新闻法治化也就成为依法治国主题下的一个现实课题。新闻业界、新闻理论界对依法治国不仅真诚地欢呼,而且给予极高的期望。
在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相似的名词:“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它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凭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来治理国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第一节 新闻法规是规范新闻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规范新闻活动和保护新闻活动,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做到有法可依。使新闻活动能够在法治轨道上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有所作为,是几代新闻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从王韬开始,经过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无数先驱的不懈努力,中国人对法治的认识从完全无知到逐步觉醒,从初尝甜头到如饥似渴地追求。中国报人与新闻学者也顽强地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和不屈的抗争,早在20世纪30年代,报人袁殊就编译了《新闻法制论》,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新闻法治探索的重要成果。在此期间,国民革命政府也先后颁布了相关法律,对新闻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了有效地组织各方力量来实现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采取特殊办法驾取新闻事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当国家进人常规运行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初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后,通过法制来规范新闻活动的行为、保证社会信息畅通和人民知情权的实现,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7年,《民法通则》正式施行后,新闻侵权诉讼在我国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第一个高潮,使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保护之下的新闻界措手不及,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新闻记者》从1989年起专门开设《新闻与法律》专栏,发表关于新闻侵权问题的研究文章和学术成果,一批学术著作也应运而生,其中较
有影响的有:《被告席上的记者——新闻侵权论》(魏永征著)、《人格权与新闻侵权》
(王利明、杨立新主编)等。一个强烈要求新闻立法的社会共识逐渐形成,依法从事新闻
活动、依法管理新闻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一、我国的法律体系
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法律体系,必须首先弄清楚我国的法律体系。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不仅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且成为新中国的政治基石,因此,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成为后来制定各种部门法的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揭开了我国立法的序幕,随后,各种基本法和专门法先后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施行。到21世纪初,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主导,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又获通过,填补了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空白。上述法律为我国社会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由以宪法为国家根本大法,以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组成的完整的法律整体。在这个法律系统中,宪法具有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它的立法原则和立法精神成为任何一般法、特别法的最高标准,任何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相冲突。
因此,在我国,宪法又被称为母法。
将新闻传播活动纳人法治轨道是世界的潮流,也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依法管理新闻活动就更显紧迫。实行新
闻活动的法治化,既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法文化传统,也要合理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立法经验。本书以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对世界新闻立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做了简要介绍,对我国现行新闻法规做了全面阐释,对我国新闻法治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文化背景做了深入剖析和多维度探索,对我国新闻法治化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理论准备和立法经验等做了认真分析和说明,对我国实现新闻法治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做了理性分析和实事求是的探讨。
在不断优化我国新闻法治环境的同时,不断提升我国新闻伦理的水平,同样至关重要。新闻伦理从本质上讲,是新闻从业者的自省自律和自我约束,是新闻从业者为了顺应社会伦理道德的总体需要和发展趋势、维护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相应道德追求和商业利益而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是新闻从业者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和自觉。因此,它对于新闻活动来说,有着更为直接、更为经常和更为实际的制约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