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田月光
  • 麦田月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麦田月光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09 6.3折 40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卓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0361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9854376

上书时间2024-12-2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卓,80后青年作家,出乍于汨罗江边的一个教师家庭,现居长沙。爱读书,爱写作,现任湖南师大文学院创新班学术导师、湖南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创办了知名作文教育品牌“麦田格”,是一个才气与汀湖气兼备的文艺青年。

目录
 目录 家 他叫李德胜 / 3 茅柴菌的味道 / 1 1 家/ 1 9 二伯 / 3 3 果子 / 3 9 外婆 / 45 舅舅和平 / 5 7 月下割稻子的女人 / 67 湛先毛和他的兄弟们 / 73 奶奶 / 81 聋子 / 89 暮色苍茫 卖豆腐的老人 / 99 何姨 / 1 03 向葵 / 1 09 暮色苍茫 / 1 13 新春老师 / 1 21 娄爹 / 1 27 旧房子 / 1 3 3 巢鼻涕 / 1 41 少年的江湖 为民除害 / 1 49 四季里的游戏 / 1 5 3 少年的江湖 / 1 62 露天电影 / 1 70 彼时年味 / 1 74 金庸之后,再无大侠 / 1 80 偶像 / 1 88 江/ 1 96 拜饭 / 204 何事冬来雨打窗 小镇文学 / 213 如果我是你 / 217 卖报的青年 / 225 何事冬来雨打窗 / 229 一个盲人的故事 / 23 8 坐车杂感 / 242 雨夜惊魂 / 246 泼妇 / 25 0 胖子 / 25 6 无远弗届 / 260 

内容摘要
     他叫李德胜 他叫李德胜。他曾无比自豪地跟我说曾经用过这个名字,我面红耳赤地跟他争辩过,人可以改名,怎么会连姓也改掉呢?不要胡说八道了。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你不要欺负我读书少”。后来,读的传记,竟然发现1948年中央军委放弃延安转战陕北时,竟真的用了“李德胜”这个化名,取意“革命一定会得胜”,而且,在转战的过程中,还把他的两个女儿的姓氏改为“李”,即李敏和李讷。 这是他和我争论的问题中极少数是他对了的一个,因为他的学习实在太烂了,以至于我即使在后来知道了是他对了,也没有主动向他承认错误。 我叫他胜哥。我的童年记忆里,很多的就是他。我家住在学校,一所乡村完小里。完小也就是一到六年级都有的小学——在乡村,有很多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或者一到四年级,读完后就要走很远的路去别的村里或者镇上的完小去继续读书。爸爸当年是这所完小的校长,那时候的校长简直光芒万丈,威力无边,所以,即便在乡村,我身上竟然隐约也有点“官二代”的气质,不用放牛喂鸭,不用插秧打禾,还手握全校很多的课外书;更了不得的是我可以与学生们一见就像做贼一样四处躲藏的一众老师在食堂吃饭。或许是我与众不同的气质,又或者仅仅是我们年龄相仿,只差三四岁,胜哥在所有的堂兄弟中,跟我尤为亲近。 他是四伯的儿子,我爸爸是老五。四伯家自我有印象开始就只能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你们可以大胆想象,真的是想得到多穷就有多穷。连三间的土砖房子,一间是厨房兼餐厅兼客厅,靠墙砌着一个土灶,土灶旁是一个柴火堆,柴火堆旁是一张千疮百孔的木桌子,这间房子的墙壁有一大半都是漆黑的颜色,那是烟熏的。隔着一扇破门,和一道当时感觉有半米高的门槛,就是他们家的“卧室”,横竖相对摆了两张床,靠里面的是四伯和四床,靠门口的是胜哥和他妹妹李芳的床,兄妹大一点后本应分床睡,可是哪又有一处摆床的地方呢?“卧室”隔壁,是乡村建筑中必须要有的“陶屋”,面积可能是卧室的两倍,常年四季堆放着打谷机、锄头、犁耙、谷堆等东西,很里面的角落,还圈起了一个窝,那是几十上百只鸭子的家。 陶屋跟卧室中间本来有一扇门,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掉了,四伯用几块不规则的木板把它钉起来封死了,但是木板与木板之间有着宽宽的缝隙,说是缝隙,还不如说沟壑,腿或手轻松就伸得过去。每逢夜晚睡觉的时候,总是能听到窸窸窣窣的鸭子挪动、舒张翅膀的声音,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鸭子奏鸣曲在这连三间的土砖房里轻舞飞扬。你问我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张他们两兄妹的卧榻之上,我也是常客。 胜哥总是很热情地在寒暑假放假的第二天赶到学校,接我回奶奶家。顺便,要拿几本课外书走,还要积极无比地把我家那台十七英寸的“韶峰”黑白电视机扛几里地带到奶奶家——扛他家是没用的,因为他家直到很多年后才用上电。每晚看到电视台放“晚安”的画面,他一定要拉着我去他家睡觉,由于在奶奶家睡觉甚是无趣,加上又能和他唾沫横飞地讨论电视剧剧情,我便常常受不了诱惑跟他走一里多夜路去他家挤那张小床,听鸭子奏鸣曲。 总是难忘透过木窗棂照下来的皎洁的月光,总是难忘风吹过他家没有一块玻璃只裹着破破烂烂的塑料薄膜的窗户的声响,总是难忘窗外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和胜哥眼中喜悦的光芒……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1997年,我读初一的时候,他已经初三了。 我们那年随着爸爸工作的调动去了镇上优选的中心小学,第二年住进了崭新的舒适的教师宿舍楼,俨然已经是一个现代化家庭。 胜哥家里还是老样子,还点着煤油灯,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当。初三的下学期爸爸为了管教他的学习,接他在我家住了几个月,和我一起晚自习,可是他并没有什么起色。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太理他了,觉得他成绩太烂,没有共同语言。半夜,他有时会拿了自己的笛子,去空旷的操场上吹奏自学的几首曲子,我很少与他同去,只是在台灯下发呆的时候,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听一会儿夜空中传来的悲怆的悠长的曲调。 初三毕业,他没有考上任何一所普高。我爸找他家里谈,找他谈,建议他上个职高,将来出去找工作也容易些,他个否决了。当时,无数初中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向广州、深圳,也有一批打工仔赚到了在当时看来很好了不起的桶金,胜哥说他也想去广州打工,帮家里减轻点负担。 临走前,他叫我陪他去找他暗恋了三年的女同学,名字我还记得,叫吴自芳,住镇上当时很有名气的江北大厦五楼。我陪他去了,在她家门外的长阳台上一起站着聊了约莫半个小时。我不记得当时他是否表白了,也不记得他是不是留下了一封信或者是定情信物之类的东西,总之陪他去完后我们就匆匆告别了。 P3-6

主编推荐
 于凡人小事,居然写出夺目锦绣和惊心波澜。这是一种有质感的文字,有修养的文字,有大慈悲和大志向的文字。 —— 韩少功 散文的写作,看似*为简单,然而要出彩,要被人记住,是不容易的,需要有对自己题材与主题的自觉开掘,对自己写作个性的自觉追求——许多名家的作品都是走的这个路径。李卓采用同样的路径和技巧,是向经典学习的写作姿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麦田月光》超越“心灵鸡汤”的文字,走的是经典文学的正道。 —— 汤素兰 李卓的散文重视成长体验的书写,无论是讲述童年乡土往事,还是描绘少年成长经历,或是抒写青年探索激情,都超越了民俗乡情和个人情调的渲染,重点关注和表达的始终是人的生活状态与命运走向,在形象的描绘中往往隐含着对“现实残酷性”的清醒警觉,体现出对人生和命运的探寻与思考。 —— 邓湘子 在《麦田月光》里,我遇见了一个情感细腻的少年,看到了一代人为之魂牵梦萦的故乡,也随李卓一起路过了悲欣交集的烟火人间。文如其人,语言自然、风趣又凝炼,很有画面感,轻松好看。 ——黄春华 

精彩内容
 故乡元素 麦田月光 (代序) 李卓从小就有作家梦,还有高考作文满分的骄人成绩。然而,随着阅读视野的开阔,以及对“何为文学、文学何为”思考的深入,他的写作越来越本真, 他对自己文字的要求越来越严谨,直到而立之年后才郑重其事地捧出这本散文 集《麦田月光》。 从内容上来说,《麦田月光》共分四辑,分别为“家”“暮色苍茫”“少 年的江湖”“何事冬来雨打窗”,都是写少年李卓成长中的人和事。如李卓自 己所说:“写作*朴素的意义是留住自己的记忆,文学与记忆几乎从来不可分 割。”但《麦田月光》里的文字,既是少年李卓的记忆,也是成年李卓对故乡 人事深刻思考过后的呈现。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阅读书藉,更需要阅读 人事,就像沈从文所说“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在这本散文集里, 李卓真挚地记录了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也阅读了这些人和事,通 过对他们的深情记述与阅读,他了解社会,懂得人生,获得前行的力量。这种 阅读让少年李卓得以成长,而他又将自己的经验与体悟与读者们分享,让它们 成为他所面对的小读者的精神营养。 文学里的“麦田”有着丰富的意涵,它是大地上生长的植物,是可望见的丰收,还是孩子成长的空间,是充满希望的土地;在塞林格的作品中,它是孩子们游戏的地方——因为麦田的边缘有悬崖。所以,塞林格作品中的主人公霍 尔顿愿意自觉地站在悬崖边,充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当孩子们跑到悬崖边的时候, 他就一把将他们捉住,使他们不会坠下悬崖。 李卓曾在一个黑暗的夜晚感受恐惧。“在那种情境下,你或许就能明白为 什么中国文人那么偏爱月亮。倘若在那个时候,有月光倾泻而下,该是多么美 好!”(《拜饭》)因此,麦田里的“月光”也是象征。从作者的亲身经历来说, 他对于暗夜里“月光”的渴望,也正是在暗夜里“月光”存在的意义,这“月光” 能驱除“恐惧”,让夜行者能勇敢前行。这“月光”又是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阅 读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的获益,是智慧和情感的闪光。 在这本集子里,李卓用简朴的文字叙述生命中的各种遇见,*为动人的是 真情,是对各色各样人物的理解,对生之艰难的悲悯。初中毕业就扛起家庭重 担的“胜哥”、因校园欺凌而精神分裂的“果子”、月光下割稻子的“二舅”、 老光棍“聋子”、上门女婿“和平舅”……他们是李卓的亲戚朋友,李卓熟悉 他们的生活如同熟悉自己的掌纹,李卓体贴他们劳作的辛苦,同情他们不幸的 命运,同时,也礼赞他们的勤劳和坚韧——“那个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庭的有始有终的男人,始终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应该有权利,平凡地站在平凡的人群里”(《舅舅和平》)。悲悯是文学高贵的灵魂。对于人生世相中的过往与人事,用情去对待,用有温度的文字来记述,既看到生命的不易,又写出 存在的意义,写出人世间的“有情”,是文字存在的价值所在。 “故乡”一直是文学创作重要的主题。因为故乡萦绕在作家的少年 记忆中,同时,当作家逃离故乡、进入都市之后,现代都市的喧哗又让故乡 作为“镜像”而存在,能延展出许多现代性的话题。李卓也注意到每个作家 都有自己的“文学领地”,自己的文学故乡。因此,李卓在《麦田月光》中, 回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奋斗村”,“以旧时光为纵轴,以故乡为横轴,展 开了一幅幅画卷。这些画中,有灰色,有焦黄,有五彩斑斓,也有褶皱和漏 洞—— 它们也许并不美,但它曾经就是这样的存在,我只是用笔去复原它的 肌体,它的每个细胞,还它以本来面貌”。以故乡为写作主题,以真实的画 卷呈现出故乡的人和事,既是比肩大作家的写作野心,也是一种写作的策略。 散文的写作,看似*为简单,然而要出彩,要被人记住,是不容易的, 它 需要作者 有对自己题材与主题的自觉开掘,对自己写作个性的自觉追 求。从鲁迅的《朝花夕拾》、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到近年来有影响的散文如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都是走的这个路径。李卓采用的路径和技巧,是向经典学习的写作姿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麦田月光》超越“心灵鸡汤”类的文字,走的是经典文学的正道。 愿读者朋友们都能感受麦田月光的明亮,愿李卓未来的写作道路越走越 宽阔。 汤素兰 2020 年 6 月 27 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