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教育信息化概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族教育信息化概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5.22 6.3折 88 全新

库存2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天伟,伊继东,梅英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6151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8973202

上书时间2024-12-2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民族教育信息化问题提出

第一节 历史现实: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 后发优势: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节 技术路径: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

第二章 民族教育信息化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节 民族教育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

第三节 民族教育信息化

第三章 民族教育信息化现状概览

第一节 硬件设施

第二节 信息资源

第三节 应用环境

第四节 人才队伍

第四章 民族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探索

第一节 资源选择

第二节 资源开发

第五章 民族教育信息化环境构建研究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二节 环境构建

第三节 环境评估

第六章 民族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论略

第一节 民族教育信息化人才特质需求

第二节 培养方式与途径

第三节 培养模式与策略

第四节 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保障

第七章 民族教育信息化之云南案例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实例调查

第三节 经验启示

第八章 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未来展望

第一节 资源可视化研究

第二节 协作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第三节 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

第四节 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章 民族教育信息化问题提出

    我国幅员辽阔,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因地域特征、文化属性、历史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东、中、西部省区间,区域城乡间,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差异。尤其在广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差异明显存在,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边疆的繁荣稳定、民族的团结进步,乃至各民族的同步小康。毋庸置疑,在致力于教育公平战略目标实现的今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亟须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并*终达到齐头并进之局面。

    我国民族教育亟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否实现?又该如何实现?笔者认为,根据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我国民族教育凭借后发优势存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而使此可能性成为现实所能依附的路径创造便是信息技术。因为我国社会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历程及教育信息化历史证明,信息技术无论进入何种领域,都必将在引发行为主体观念、环境、资源、手段方法变革后,使该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由此观之,基于我国民族教育亟须跨越式发展的现实、信息技术的“改造”特性,以信息技术为途径实现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达到跨越式发展目标,应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顺次推之,民族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极富时代意义的问题值得研究,也必须研究。本章中,笔者在对我国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书所针对的核心问题——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

    **节 历史现实: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

    “跨越式发展”概念来源于西方发展经济学领域,从*初的表述和本意来看,其主要指的是某个落后的国家或者地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吸收、借鉴**国家及**地区发展的很好成果和经验,打破既有经济发展的常规做法和一般步骤,不断凸显自身的后发优势、后发特色,以社会生产力的技术跨越、技术超越为主要支撑,从根本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和进步,用更少的时间,一举越过**国家、地区已经走过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从此概念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跨越式发展实质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打破旧的束缚前提下,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实现**规、跳跃式的发展。从表象来看,它较之常规发展而言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突破,是一种阶梯形上升的发展模式。

    回溯跨越式理论的源起,它与西方发展经济学领域中的“大突进”“替代性”“后起之益”理论密切相关,其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有名的比较经济史学家格申龙。格氏在经过理论考究后,认为后起工业化国家有取得比先起工业化国家更高时间效率的可能性,认为后起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进程方面接近具备赶上乃至超过先起工业化国家的可能性。此后,跨越式理论在短时期内风靡优选。1997年,十五大胜利召开,*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此后,各种与“跨越式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跨越式理论被广泛引入社会各领域中,教育也得以囊括其中。不论跨越式发展理论后来被转用于何种领域中,改变某一个体本来所处的落后状态并*终与他者并列是问题源生的根本。简言之,落后是跨越式发展源发的动因,摆脱落后是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就我国民族教育而言,各种历史原因使其发展长期滞后,但如今的现实又迫切需要其摆脱该局面,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已成了当务之急。具体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资源的拓展成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瓶颈。在长期的累积效应下,其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之间存有的差距已经极为明显,甚而成为一个影响社会正义的问题。此局面的存在,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相悖,民族教育基于如下三个方面原因亟须通过跨越式发展进而与他类教育齐头并进。

    首先,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工作。早在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上,中央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从根本上为民族地区民族群体及民族地区的非民族群体的教育事业跨越发展,均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支撑。此后,在十七大、十八大上,中央均对“各民族的共同发展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根本上看,一方面,教育具有直接提升劳动者素质的作用,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民族群体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从而通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增值,*终实现民族群体与非民族群体同等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还具有“文明教化”“开物成务”的作用,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从根本上阻断广大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贫困代际传递,通过知识的增长、观念的革新、技术的引领、文明的驱动、文化的浸润,促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终实现各少数民族群体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同步小康。

    其次,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有的统计表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民族群体,其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小于非民族群体。尤其在广大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区域内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更是远远低于其他区域。这一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表明,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是滞后的,高等教育对这些区域的辐射、示范、影响、带动,总体上也还有很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可以说,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民族教育的发展上,尤其在广大边疆民族聚居区民族群体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常规式的、循序渐进式的增长已经无法满足各民族全面小康的任务要求,从根本上要求我们要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更新观念,变传统的追赶式发展为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后,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之举。于任何一个时代而言,教育事业的存在都具有明显的社会传动机制的作用。通过教育的发展和多元辐射,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以教育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元社会事务的发展。换言之,通过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通过经济的发展,综合带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稳定提升和全面进步,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综合局面。当前,在国家制定、颁布和实施战略计划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新形势下,民族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而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对于在全国教育系统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教育事业而言,则是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契机。目前整个国家教育系统正在制定、颁布和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战略计划,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抓住全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利用国家公共教育资源的倾斜和中央财政日渐加大的投入力度,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而制定的特殊性和优惠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等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双重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成功经验,引进**的技术装备和模仿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制度,则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来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在教育领域对**发达地区的赶超。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国民族教育亟须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各界必须在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探寻一条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佳途径。

    第二节 后发优势: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如前所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规的快速发展,它以一种非连续的方式前进,并将跳过一些阶段或步骤。此种发展何以可能?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与原本处于落后状态的发展主体具有后发优势密切相关。所谓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也称为“落后者的优势”“后发性优势”“落后的有利性”“后起之益”。就其具体内涵而言,其所指的是不同个体之间必然会因自身条件各异而导致发展存有相对的先发和后发之分。然而,后发并非坏事,对于后发的个体而言,它们事实上具有某种由于后发所带来的先发个体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先发与后发是一种相对的区分,因此这种后发优势也是一种相对的优势。

    若将经济学的后发优势理论引入教育学领域中,我国民族教育处于后发状态是毋庸置疑的。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尤其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人才、设备、资源等方法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政府对西部的政策倾斜和一系列西部项目的实施已经形成了民族教育快速赶超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与帮助,也激起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东、西部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为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提供了动力和发展样本。而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由原来以手工工具、机械工具为主跨越性地发展转向以信息技术为主也是可能的。可见,当前民族教育接近具备格申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和列维(M.Levy)所列举的后发型的条件和特征。问题在于处于后发状态的教育是否会如同经济发展一样具有后发优势呢?对我国教育发展史进行考察后,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回顾我国教育发展史,其认可的得到跨越式发展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期,为逐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教育中存有的差距,我国开始以信息技术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从2000年9月开始,我国中小学逐步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公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次年10月,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又相继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在此之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表述正式取代在我国教育领域沿用了近20多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表述,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的新篇章正式揭开帷幕。进入2003年9月之后,国务院组织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会后,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该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该决定下发后,2003年国家首**行了试点,之后又组织大批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推进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这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文件实施和有关配套政策系统推进的基础上,仅2003—2007年,我国累计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先后为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4年来,我国先后向这些教学点约510万名山村小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直接使得全国38万所的农村小学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有关数据表明,这些投入基本上满足了农村8142万小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有关统计表明,截止到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和城镇中小学已基本实现了“校校通”;大多数中小学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并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在1994年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之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上处于空白,但是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事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与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差距逐步减小。

    简言之,从整体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原先处于落后状态的教育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发展历程上看,先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渗透到较之其他领域而言发展滞后的教育领域中;时隔不久,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词 

精彩内容

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民族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需要在综合教育学、民族学和信息科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性进行。徐天伟、伊继东、梅英等著的《民族教育信息化概论(精)》以“民族教育信息化概论”为题,综合多学科知识,结合田野考察的结果,论述了我国民族教育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全书共八章,从辨析民族教育信息化问题所涉及的关键概念入手,客观审视了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立足发展现实研究了民族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环境构建、人才培养三个关键问题,并对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案例进行了实证解读;综合现有成果及其发展趋势,展望了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未来。本书所探讨的民族教育信息化问题有一定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可为我国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书适合从事教育信息化、民族教育等人士参考。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