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足类角质颚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1.47
6.3折
¥
98
全新
库存18件
作者刘必林,陈新军,方舟 等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542946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9070007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 角质颚概述 第一节 角质颚位置与功能 第二节 角质颚形态和术语 第三节 角质颚的运动模式 第四节 角质颚的色素沉着 第五节 角质颚的微结构 第六节 角质颚的组成成分 第七节 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第二章 角质颚提取、保存、制备与观测 第一节 角质颚的提取 第二节 角质颚的保存 第三节 角质颚切片的制备 第四节 角质颚的观测第三章 角质颚色素沉着的分析与应用 第一节 角质颚色素沉着 第二节 阿根廷滑柔鱼角质颚色素沉着的研究 一、色素沉着等级分析 二、色素沉着等级与胴长和体重的关系 三、色素沉着与性腺成熟度的关系 四、色素沉着与角质颚形态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北太平洋柔鱼角质颚色素沉着的研究 一、色素沉着等级划分 二、角质颚色素分布性别差异 三、色素变化在角质颚生长中的性别差异 四、柔鱼角质颚色素沉着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五、分析与讨论第四章 角质颚形态特征的分析与应用 第一节 角质颚形态研究方法 一、形态描述 二、形态测量 第二节 角质颚形态特征的分析与应用 一、新物种的确定 二、雌雄差异性 三、种群划分 四、种类鉴定 五、捕食者食性分析 六、资源评估 七、生长估算 第三节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角质颚长度分析 一、角质颚长度特征 二、角质颚长度与胴长和体重的关系 三、角质颚各部生长 四、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北太平洋柔鱼角质颚长度分析 一、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及其与胴长、体重的关系 二、主成分分析 三、不同群体、不同胴长组的角质颚形态值差异比较 四、性成熟度与不同柔鱼群体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关系 五、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几种近海经济头足类的角质颚长度分析 一、中国枪乌贼 二、杜氏枪乌贼 三、短蛸 第六节 利用角质颚形态判定我国近海几种经济头足类 一、角质颚长度种间差异 二、角质颚长度判别分析 三、角质颚标准化长度判别分析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 第七节 利用角质颚形态划分东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 一、角质颚性别和地理差异 二、判别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第八节 基于地标点法的北太平洋柔鱼群体和性别判别分析 一、不同群体角质颚形态变化及其可视化 二、不同性别角质颚形态变化及其可视化 三、基于地标点结果的判别分析 四、分析与讨论第五章 角质颚微结构的分析与应用 第一节 角质颚生长纹 一、生长纹 二、初始纹 三、标记纹 四、异常结构 第二节 角质颚生长纹日周期性验证 一、实验室饲养法 二、化学标记法 三、环境标记法 第三节 角质颚生长纹在头足类年龄和生长中的研究进展 一、日龄鉴定 二、利用角质颚生长纹研究头足类生长 三、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几种大洋性柔鱼角质颚喙部生长纹实验方法及其日周期性研究 一、角质颚喙部微结构 二、角质颚处理与生长纹计数 三、角质颚生长纹与耳石日龄关系 四、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利用角质颚生长纹研究西北太平洋柔鱼的年龄和生长 一、角质颚微结构 二、角质颚生长纹日周期性 三、角质颚日龄与柔鱼胴长和体重关系 四、角质颚日龄与喙长关系 五、分析与讨论 第六节 利用角质颚生长纹研究秘鲁外海茎柔鱼的年龄和生长 一、日龄组成 二、孵化日期和产卵群体划分 三、生长模型 四、生长率 五、分析与讨论第六章 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分析与应用 第一节 角质颚稳定同位素 一、角质颚与肌肉组织间碳氮稳定同位素含量差异 二、摄食生态评估 三、栖息环境重建 四、洄游路线推测 五、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哥斯达黎加海域茎柔鱼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研究 一、上颚与下颚稳定同位素比较 二、胴长与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关系 三、日龄与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关系 四、性腺成熟度与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关系 五、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西北太平洋柔鱼角质颚稳定同位素信息初步分析 一、角质颚稳定同位素分析 二、个体大小与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关系 三、色素沉着等级与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关系 四、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西北太平洋不同柔鱼种群的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研究 一、不同群体间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差异 二、不同胴长组间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差异 三、GAM模型的拟合和选择 四、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几种近海经济头足类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研究 一、4种头足类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值 二、4种头足类营养生态位关系 三、角质颚碳氮同位素与胴长的关系 四、分析与讨论 第六节 利用角质颚稳定同位素分析东太平洋茎柔鱼的种群移动与连通性 一、稳定同位素值 二、稳定同位素地理差异 三、稳定同位素与茎柔鱼胴长关系 四、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靠前章 角质颚概述
靠前节 角质颚位置与功能
头足类的口器位于腕和头部连接的基部,其肌肉质球体称为口球(buccal mass),口球内部有各种腺体和齿舌(radula)等组织,角质颚也被包裹在其中(图1-1)。角质颚为几丁质组织,由上颚(upper beak)和下颚(lower beak)两部分组成,镶嵌模式由下颚嵌盖上颚,与鸟嘴的镶嵌模式相反(Clarke,1962;董正之,1991)。角质颚是头足类的摄食器官,主要用来撕咬食物。
图1-1 头足类角质颚位置示意图
第二节 角质颚形态和术语
角质颚上、下颚结构相似,由喙部、肩部、翼部、侧壁、头盖、脊突等主要部分以及侧壁脊、肩齿、翼齿、翼皱等附属部分组成(图1-2)(董正之,1991;Kubodera,2001;Lu和Ickeringill,2002)。喙部:角质颚咬区前端很坚硬的部分,包括颚缘和延续至头盖的部分;头盖:广泛连接喙部与翼部的部分;脊突:连接侧壁的部分;翼部:与头盖广泛相连的游离部分,上颚翼部甚小;侧壁:沿脊突向两侧展开的部分;肩部:连接头盖、翼部和侧壁之间的复杂区域;颚缘:喙部内缘;颚角:颚缘与肩胛内缘形成的夹角;肩胛:肩部外表面部分,与内嵌颚缘的后部毗邻,肩胛部分的色素沉着通常深于肩部其他区域;侧壁皱:部分头足类种类侧壁上倾斜的皱褶,有时发展成坚硬的脊;翼皱:下颚翼部颚角区的皱褶,侧视通常不可见。
图1-2 头足类角质颚外部形态
第三节 角质颚的运动模式
作为头足类的主要摄食器官之一,角质颚的活动状态也类似于关节活动。Wainwright等(1982)对大量动物组织进行分析后认为,所有动物的关节形态各异,不过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滑动关节(sliding joint)和柔性关节(flexible joint)。滑动关节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部位连接在一起,通过关节作用产生相对运动的一种类型;柔性关节是指不同部位相互连接,通过较易弯曲或形变的部分而产生相对运动的一种类型。而头足类上下角质颚之间的连接属于柔性关节的一种,被称为“肌肉关节”(muscle articulation),通过与角质颚相连的肌肉和其他连接组织,使得上下角质颚产生相对运动。
Boyle(1979)在早期对蛸类(Octopus spp.)控制角质颚的相关肌肉进行了分析,认为控制角质颚运动的肌肉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颚肌(superior mandibular muscle)和侧肌(lateral muscle)。上颚肌主要控制角质颚的闭合和收缩运动,而其运动机制仍不清楚。利用外界电极刺激对角质颚的运动进行分析发现,频率为50~60Hz即可刺激角质颚进行咬合运动,但是未发现尖盘爱尔斗蛸(Eledone cirrhosa)的角质颚有任何活动迹象。
Kear(1994)对控制头足类角质颚运动的肌肉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控制角质颚的肌肉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颚肌、侧肌和下颚肌(inferior mandibular muscle)。上颚肌[图1-3(a)]是优选的一块肌肉,从食道很好开始,沿着上颚的脊突延伸,然后从三个方向分开;侧肌[图1-3(b)]为一对,对称地分布在上颚侧壁内表面的两边,呈圆弧状,有一部分嵌入上颚翼部与侧壁外表面的间隙;下颚肌[图1-3(c)]是三部分中很小的肌肉,仅有很薄的一层覆盖于下颚脊突部分,然后充满下头盖和下侧壁的间隙,其中有一条较细的肌纤维沿着下翼部和下侧壁间隙一直延伸至上颚的头盖与翼部连接处,将上下颚连接起来。角质颚在摄食过程中其运动的全周期循环如图1-4所示,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上下颚相互运动主要是靠一个中轴区域(pivotal area)来完成的(图1-4)。上颚肌在角质颚运动过程中主要起着闭合作用;一部分侧肌在上下颚侧壁和翼部之间,主要是控制角质颚张开,一部分侧肌则是控制侧壁向外展开以适应舌齿和口须的运动;下颚肌主要控制舌齿和口须的运动,同时也配合上颚肌,在角质颚闭合时做收缩运动。利用电极方波脉冲刺激,对离体角质颚的活动进行分析,发现脉冲频率50~70Hz,刺激电压0.5~3V,持续10ms的刺激,能较好地观察到角质颚的运动循环,而在下颚肌后部与食道连接处进行刺激,能较好地发现角质颚全咬合过程,并且发现食道产生蠕动。同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八腕目(Octopoda)、枪形目(Teuthoidea)和乌贼目(Sepioidea)的23个种类角质颚相关的肌肉和运动模式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不同头足类其角质颚肌肉组成和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摄食习性也存在差异(Nixon,1988)。
图1-3 控制角质颚运动的肌肉组成
图1-4 角质颚运动周期循环过程
Uyeno等(2005)利用3D图像模拟技术,对加利福尼亚双斑蛸(Octopus bimaculoides)控制角质颚的肌肉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有四部分肌肉分布于角质颚的周围:上颚肌、侧肌、前颚肌(anterior mandibular muscle)和后颚肌(posterior mandibular muscle)(图1-5)。其中上颚肌的定义与Kear(1994)的定义类似。侧肌是覆盖上颚侧壁,并有一部分延伸入连接组织的左右对称的一组肌肉。下颚肌可细分为两部分:前颚肌为下颚肌的前半部分,为较薄的肌肉层,从侧壁出发,一直沿着脊突向喙部生长;后颚肌为后半部分,从下颚的脊突出发,沿着上颚侧壁内表面至脊突为止。Uyeno等(2005)对不同肌肉的作用也有新的解释:侧肌被看作是肌肉的调节器(hydrostats),控制着角质颚的展开,同时对于其他肌肉来说,也扮演着对抗肌(antagonistic muscle)的角色;后颚肌主要是辅助侧肌打开角质颚;上颚肌牵引上颚喙部使角质颚闭合;而前颚肌收缩上颚喙,同时使上下颚喙部靠近来辅助闭合。为了对上述功能进行验证,Uyeno(2007)通过肌电扫描术(electromyography)进一步分析加利福尼亚双斑蛸角质颚肌肉的运动原理。结果发现,头足类在接近麻痹后,角质颚仍可自主咬合较长时间,由于个体大小的不同,时间在14~110min。在角质颚的咬合过程中,下颚在口球中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上颚沿着背腹轴(dorsal-ventral axis)、水平轴(left-right axis)和前后轴(anterior-posterior axis)做相对运动来完成咬合。
图1-5 角质颚运动肌肉分解图
第四节 角质颚的色素沉着
Hernández-Garcfa等(1998)和Hernández-García(2003)分别对褶柔鱼Todarodes sagittatus和埃布短柔鱼Todaropsis eblanae的角质颚色素沉着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按8个等级对两者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认为,色素沉着式样类似科氏滑柔鱼Illex coindetii(Hernández-Garcia et al.,1995)(表1-1,图1-6)。
表1-1 褶柔鱼和埃布短柔鱼的色素沉着等级
续表
图1-6 褶柔鱼和埃布短柔鱼色素沉着过程
第五节 角质颚的微结构
在电镜下观察角质颚结构发现,角质颚主要是由大量的薄片组织构成,每个薄片厚度为2~3μm(图1-7)。它们的排列与角质颚的表面呈一定的角度,与长轴平行。这些薄片
图1-7电镜扫描下角质颚的微结构(引自Miserez et al.,2007)
(a)、(b)为喙部横截面中的断裂面,(c)为通过放大倍数所见的断裂面,(d)为断裂面的分层结构
精彩内容
本专著共分6章,第一章对角质颚的功能、形态、运动模式、色素沉着、微结构、组成成分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总体介绍;第二章描述了角质颚提取、保存、制备与观测;第三章为角质颚色素沉着分析与应用;第四章为角质颚形态特征分析与应用;第五章为角质颚微结构的分析与应用;第六章为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与应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