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0.79 6.3折 ¥ 6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汉语国际武术师资培训基地,洪浩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432676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11018498
上书时间2024-12-24
第一讲
武术概念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历史上的武术称谓
武术源于古代的狩猎和战争。早期的人类为满足生存和自卫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斗争,这当中既包括抵御凶禽猛兽侵袭时的被动防卫和狩猎活动中的主动进攻,也包括群体内部因利益不均而产生的各类争斗及不同群体之间因集体利益而发生的各种战争。正是在这种长期的生存斗争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攻防技能,在对这些攻防技能的总结和提炼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武术的雏形。《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矣。”《礼记》中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当时把射御、角力、手搏、击刺等泛称为“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所涵盖的内容不同,类似今天武术的内容有角抵、相扑、角力、手搏、击剑、刺枪、打拳、使棒、把式等。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颜延年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此处所谓武术,泛指军事武艺,与今天的武术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大相径庭。
“武术”一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在清末民初才开始被广泛采用。当时成立的各类与武术有关的社团,如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中华武士会、武术传习所等都使用“武术”这一名词。1914年,著名教育家徐一冰上书教育部“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也采用了“武术”的称谓。20世纪初期,在强调民族精神教育的思想影响下,以武术为基础的尚武思潮高扬,很多人提出将武术改称为“国术”。1927年,张之江等联名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
1928年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国术”一词随之被广泛采用。被誉为“国术”的
武术,便与“国画”“国乐”“国医”等居于同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一词又被广泛采用。1952年成立的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置了专门机构——民族体育形式研究会,对武术实行领导,这标志着武术
被正式列入体育的范畴,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至此,“武术”的称谓
得到明确,并一直沿用至今。
武术概念的演变
武术萌生于原始人类的生产、社会和宗教活动。在狩猎、战争和祭祀过程中,
人们将一些有效的攻防格斗技术进行总结、传授和演练,由本能的自卫活动上升为
有意识的技击技术,便形成武术的萌芽。此后,围绕技击这一核心,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逐步形成色彩斑斓的武术技术体系。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国古代虽无“体育”一词,却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武术便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体育活动内容之一。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有从实战搏杀的技击术演变而来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譬如,太极拳早期的发展是以提高实战能力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核心的,但此后的太极拳家又提出了“详推此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发展方向,以至今日提起太极拳,人们大多想到它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很难再与实战格斗联系在一起。
19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武术退出了军阵厮杀的舞台;另外,西方体育的输人也冲击了武术在体育领域的发展空间。在“强国强种”“救亡图存”的特殊年代,武术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色彩,成为抵抗西方体育的主力军。“土洋体育”的交锋虽然未能改变民族传统体育失落的命运,但客观上却加速了武术的体育化进程。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