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与启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理学与启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6.8 3.4折 50 全新

库存25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义霞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0882

出版时间2008-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0元

货号6134941

上书时间2024-12-2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魏义霞,1983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5-2007年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现为黑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哲学与文化、比较哲学和中国近代哲学研究。

目录

  上篇 宋明时期道德哲学研究
  宋明时期的社会与道德
  一、宗法社会的鼎盛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理学被定于一尊
  三、传统伦理学说的体系化
  四、宗法道德的全面加强
  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强和普及
  一、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强和普及
  二、理学家的道德修养工夫论
  德法并举的治国理念及其尚刑重法
  一、德法并举的治国理念
  二、两宋思想家对德刑关系的论证
  三、德刑并用中尚刑而重法
  四、理学家对德刑合理性的论证及其对刑法的侧重
  知行观与道德教化的加强
  一、二程——“行难知亦难”
  二、朱熹——“知在先”与“行为重”
  三、王守仁——“知行合一”
  四、以知为先、为本与知行观的道德内涵和伦理维度
  五、知行与格物、致知
  六、知行观与“去人欲,存天理”
  三纲五常的进一步神圣化、规范化及其社会影响
  一、三纲五常被视为“天理”、“良知”
  二、对五常的进一步阐释和排序
  三、“民胞物与”说和“天下一家”说
  理与欲、义与利、公与私和价值观的冲突与归一
  一、理学家理欲观的禁欲主义色彩
  二、功利主义学者的“足欲”、“节欲”主张
  三、理学家义利观的尚义倾向
  四、功利主义学者对利的肯定
  五、殊途同归的尚公主张
  
  中篇 明清之际道德哲学研究
  明清之际的社会与道德
  一、明清之际的社会状况与商品经济的萌芽
  二、早期启蒙思潮的出现
  三、传统道德受到初步冲击
  正统的颠覆——对理学的批判与重建
  一、众口一词——对理学一致而全面的否定
  二、荒谬不经·颠覆理学的哲学根基
  三、盲目顺从·张扬和推崇个性
  四、惨无人道·倡导人性一元论
  五、清谈无用·推崇经世致用
  形上反思——对理学哲学根基的颠覆
  一、理气观——理先气后·理依于气
  二、道器观——道本器末·道寓于器
  三、有无观——以无为本·以实药空
  四、动静观——静主动客·静者静动
  五、心物观——心外无物·由物而心
  六、知行观——吾心之知·知源于行
  七、形上颠覆——早期启蒙思想家批判理学的根基处
  人之自然本性的还原和道德的重新定位——人性理论及其意义
  一、以理杀人——对理学的定性和谴责
  二、人性一元论——对理学人性哲学的批判和颠覆
  三、对人之自然本性的还原——欲、利、私是人之本性
  四、对道德的重新定位和理解——价值观念的变迁
  五、理不再杀人——人性哲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知源于行——知行观及其对理学的批判
  一、“未尝离行以为知”——王夫之的知行观
  二、习行哲学——颜元的知行观
  三、从以知废行到知源于行——早期启蒙思想家与理学家的对垒
  四、知行观之争的现实透视
  对三纲的批判与启蒙思想家的平等意识
  一、君权受到初步批判
  二、关于男女平等的微弱呼声
  三、朴素的平等观念与早期启蒙思想的局限
  重欲、贵利、尚私——明清之际价值观的新动向
  一、批判“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伸张欲的正当性
  二、重功利的义利观
  三、少数人对私的肯定
  四、明清之际价值观的总体透视
  明清之际社会道德面面观一
  一、新观念的社会影响
  二、明末社会道德的进一步堕落
  三、传统道德依然强大
  
  下篇 宋元明清道德哲学个案研究
  “命在义中”——二程性命之学研究
  一、天命论——似曾相识的儒家学脉
  二、天、理、道、性、命、心为一——本体一人性一道德哲学的三位一体
  三、“命在义中”——儒家道德主义的变奏及宋明印记
  四、“以义安命”——性命之学的道德旨归和修养功夫
  理气双重的审视维度和价值取向——朱熹性命之学研究
  一、理本论与理气观——性命之学的形上背景和思维框架
  二、“命有两种”——理命论与气命论
  三、人性双重一一天理之善与气质有恶
  四、存心、格物、致知——去欲存理的性命观
  个性·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李贽启蒙思想的灵魂
  一、异端与狂者
  二、对个性、独立人格的崇拜和张扬
  三、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平等思想
  四、基于人格独立和平等的功利主义
  “以实药其空”——颜元哲学的创建机制及其意义
  一、揭露理学的杀人本质和内在危机——思想建构从批判理学开始
  二、天理之虚与气质之实——人性一元论
  三、“以动济其静”——习行哲学
  四、习行的目的是为了功利——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
  五、诵读之虚与习行之实——对读书的看法
  气的提升与理的祛魅——戴震哲学的建构与理学的终结
  一、气与理的较量——以训诂的方式对宇宙本体的回答
  二、“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人性之气与人性之理
  三、天理与人欲——对理学以理杀人的揭露和批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既然内患比外忧更可怕,那么,治国的关键和重心自然应该定位在防内患上。为了严防内患,宋代*高统治者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重视对臣民的思想控制,迫切要求从哲理上论证宗法制度、伦理纲常的神圣性和永恒性。这不仅呼唤伦理道德重建,而且决定了从此开始中国的伦理思想拥有了越来越浓郁的形上意蕴,并在礼法并重中被制度化和法制化。

    经济上,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使宗法统治者更加重视对人的道德教化和思想控制。宋朝改变了唐代以来贵族官僚等级世袭占有土地的制度,确立了以契约为纽带的宗法土地租赁制度,国家编户的个体农民的出现减少了他们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这在提高个体农民的法律地位和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疏离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为了加紧对农民的身心控制,宋明时期的道德教化明显强化和普及。

    思想文化上,唐代风俗的胡化尤其是“五代十国”对传统道德的践踏使伦理道德千疮百孔,亟待文化和道德重建。唐代的胡风极其严重,唐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高度胡化,甚至连皇室成员也不例外。唐代盛行的胡风、胡化无疑对三纲五常形成了重大冲击和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在宋代之前的“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大混乱中,*高统治集团内部不时上演着臣弑君、子弑父的丑剧,骨肉自相残杀的恶行时有发生;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层出不穷,朝秦暮楚的无耻官僚比比皆是。这种局面严重涤荡着宗常,忠、孝、节、义等被破坏无遗,君臣一纲一伦遭受的蹂躏尤其严重。

主编推荐
《理学与启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精彩内容
本书内容包括:宋明时期道德哲学研究、明清之际道德哲学研究、宋元明清道德哲学个案研究三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