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1.44 6.3折 ¥ 82 全新
仅1件
作者郑江淮,孙志燕等著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22319360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2元
货号12444829
上书时间2024-12-23
郑江淮,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研究,主持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和机制、全球价值链攀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研究,曾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十余部。
孙志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主要从事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和区域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完成国家多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体功能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政策研究。
第一章 创新活动的空间布局
第一节 世界创新(专利)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创新的国内分布
第三节 创新集群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创新空间布局的形成路径
第二章 城市空间形态与创新活动
第一节 紧凑城市理论
第二节 城市紧凑度评价指标
第三节 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城市紧凑度的直接效应
第五节 市内交通与城市创新活动
第三章 本地化创新
第一节 创新的本地化特征
第二节 本地化创新中的集聚经济
第三节 大学与本地化创新
第四节 邻近关键企业与本地化创新
第五节 本地创新势能、企业进入与产业的区域布局
第四章 空间网络与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全球创新格局演变与创新网络分布
第三节 全球创新网络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全球创新网络的影响
第五节 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第五章 国内创新网络“多中心-外围”发展大循环
第一节 地区创新能力分析
第二节 创新集群发展模式的动态演变
第三节 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的界定
第四节 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第六章 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创新地理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典型事实特征
第二节 全球创新网络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全球高技术发明人才地理——技术中心度与多中心-外围式变迁
第七章 空间政策与创新
第一节 地方性政策
第二节 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第三节 空间差异化环境政策
第八章 创新资源战略性布局与政策选择
第一节 我国区域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第二节 创新资源空间优化的战略性意义与总体思路
第三节 战略性创新区域的初步构想
第四节 加快创新资源战略性布局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九章 区域凝聚政策和智慧专业化的实践和绩效
第一节 欧盟凝聚政策
第二节 智慧专业化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演化的内在机理
第四节 欧洲区域凝聚政策绩效的分析与评价
第五节 区域技术互补假说的提出:基于欧洲凝聚政策的启示
第六节 中国的区域凝聚政策;新发展格局中的导向与路径
参考文献
第—章创新活动的空间布局
第一节世界创新(专利)的空间格局
创新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在国家层面,创新活动向经济发达国家集聚;在国家内部,创新活动向某些特定区域集聚。由于不同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地区创新活动的演变往往演变成为技术网络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集群。地区技术集群的复杂程度将最终决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本章将围绕创新空间的测度方法、地区技术结构的形成路径以及创新集聚的经济效应等主要问题,回顾国内外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对中国的创新集群分布情况进行简单的描述,并检验中国各地区创新集群的经济效应和形成路径。
一、创新地理与创新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Romer,1990)。随着研究的深入,创新在地理上的分布以及地区如何形成独特的技术结构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并逐渐形成了“创新地理”学说。Krugman(1991、1995)提出的新经济地理框架,研究了“报酬递增规律”如何影响产业的空间集聚,即市场和地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经济知识的溢出能造成收益递增,最终带来区域的经济增长。Feldman和Florida(1994)第一次提出了“创新地理”的概念,并以美国为样本分析了州一级创新活动的分布情况,指出产品创新往往发生在技术基础设施(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较好的区域,他们所说的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相关产业的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以及商业服务企业的集聚。
以知识外部性(Marshall,1890;Jacobs,1969)、空间联系(Jaffe.1986)、技术联系(Hidalgo和Hausmann,2009)、经济活动本地化(Lawson和Lorenz,1999)等重要概念为框架,创新地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逐渐成为理解地区创新活动演变和经济发展动力来源的重要理论。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地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仍然模糊不清。尤其在中文语境下,对于不同的创新地理模型,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或分类。例如,枢纽、地区、集聚、集群和生态系统等术语常在不同的文献中交叉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Galan一Muros等,2021)。本书重点关注“创新集群”这一特定概念。
创新地理的核心是创新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及其所形成的集群地理分布,创新集群是地区创新集聚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地区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创新集群在一个地区逐渐形成规模,本地化的知识溢出可以降低搜索成本、提升识别机会和增加容易解决新问题的可能性,最终获得外部规模和范围经济,最终带来生产率的大幅提高(Lucas,1988)。
本书的前五章基于欧洲专利局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以及相关的研究和报告文献,总结世界各国以及中国各地区的创新集群现状,并梳理可能存在的理论机制。第六和第七章以创新地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创新网络和技术互补视角分析创新集群的形成路径。第八章结合我国创新活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何能更好地推动区域创新集群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本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路径和机制设计”(18ZDA077)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将新旧动能转换机制和路径分析嵌入在地理载体上,探讨本地化创新机制、创新中心与外围联动机制、国家间技术互补与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创新资源战略性布局等发展战略和政策思路。该书将系列呈现我国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创新研究的数据,总结得出各地的创新经验,是一部难得的收藏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