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早期文论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与传世之审美形态互相对比,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第二部分从符号构成角度切入古礼表意机制,探寻仪式表意体系的独特之处,并与早期文论的言语表意系统相比较;第三部分考察在古文论母题生成的过程中上古礼制所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上古礼制与文体发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上古礼制在早期文论形成过程中的综合作用,不仅在审美形态与思维构型上影响着文论发育,也形塑了先秦文体的发展走向。
作者简介
余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礼制史。曾在《学术研究》、《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中国韵文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一部,参与翻译海外汉学论著一部。曾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一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三代礼制遗存与审美形态
第一节夏墟遗址中礼器特征与夏之“质”
第二节商文化遗址中器物演变特征与商代审美形态
第三节继承与流变
——周式器物特征与周代文化形态
第二章上古礼仪的符号形式与意义表达
第一节试论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礼器符号类型与表意途径
第二节商代青铜方尊的造型演进及表意原则
第三节写实与象征:符号视野下晚商兽尊的存在形态与意义生成
第四节西周祭祖礼仪中的符号生成与文本结构
第三章从上古礼制到文论思想:话语溯源与跨界
第一节“质”的起源形态及审美传统形成
第二节西周礼“文”建构与“中和”审美形态发生
第三节从苞苴之礼看上古礼义之生成方式
……
参考文献
精彩内容
本书旨在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古文论早期思想的相关性,分为四个章节,其内容概括为以下四方面:(一)从考古遗存看三代审美风尚。上古三代虽时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早期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机制等为后来文论话语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前理论准备,而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则可与传世之审美心态互相对比印证,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二)从符号构成角度切入古礼表意机制研究。上古礼制是统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庞大意义网络。礼仪表意虽与语言体系不同,但蕴含了与言语相似的构思机制,如概念对举、写实与象征的体认等,因此在内在话语的生成机制上,礼仪体系与话语言说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三)在古文论母题生成的过程中,观察上古礼制的重要促进作用。古礼中的核心概念如“文质”、“中庸”、“中和”等后来大多演变成古文论的核心范畴,但均经历了一身份转移之过程,其基本模式为先在礼制语境内进行前理论时期的意义提炼,获得稳定内涵之后逐渐移植进入古代文论的话语体系之内,获得不断衍生发展的动力。(四)研究上古礼制与文体发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古礼制环境形成了特定的言说方式,形成一系列功能性文体,如命、告、诰、训、赞等,成为文学文体的前身,同时,礼仪特定的言说需求也促进了新兴文体的出现与振兴。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