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80.98 6.3折 ¥ 129 全新
库存46件
作者李丹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17005
出版时间2022-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9元
货号12443005
上书时间2024-12-23
李丹舟,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新锐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专业:文化研究),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近年来的研究聚焦文化治理、艺术介入、文化遗产等问题域,是 较早以艺术人类学为视角、系统地研究城市文化的人员之一。围绕着这些跨学科领域,本人在Space and Cul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云南社会科学》《学习与实践》《文化研究》等SSCI和CSSCI来源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新城市·新文化”:深圳城市 新背景下的文化嵌入机制与路径研究》(2019年)。本人主持1项 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完成1项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办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和1项深圳市“十三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2项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重大项目。
绪论
理论篇 城市文化治理理论
章 世界范围内城市文明的历史演进与迭代 新:基于新文化史的考察视角
节 “前现代”的城市文明:农耕文明-城邦/帝国文明-工商业文明
第二节 现代性视域下的城市文明:工业城市
第三节 新一轮城市文明的探索与
小结
第二章 作为交叉学科分支的城市文化研究:缘起、观点与现状
节 交叉学科视角下的“城市研究”
第二节 城市研究的“文化转向”
小结
第三章 城市文化治理:概念、逻辑与路径
节 城市文化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城市文化的治理逻辑
第三节 走向“创意治理”
小结
实践篇 城市文化治理实践
第四章 “创意深圳”的创新经验以“大数据+城市文化治理”为例
节 “创意深圳”的历史与实践
第二节 深圳推进“大数据+城市文化治理”的成效与路径
小结
第五章 创意阶层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共治(一):都市夜间经济的场景营造
节 “场景”理论视域下的都市夜间经济
第二节 案例介绍
小结
第六章 创意阶层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共治(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治理
节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化变革
第二节 案例介绍
小结
第七章 创意阶层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共治(三):都市公共艺术的民间表述
节 艺术的公共性
第二节 案例介绍
小结
第八章 创意阶层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共治(四):城市社区 新的艺术介人
节 参与式艺术的深圳现场
第二节 案例介绍
小结
结语 “创意聚合”:深圳的“创意先行”与“文化示范”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一作为问题域的城市文化治理
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深水区”,探寻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路径势在必行。近年来,在中国多地棚户改造、旧城更新和老工业区活化过程中出现“重形体、轻人文”“重硬件、轻文化”等现象,导致形象工程泛滥、传统文脉断裂、拆迁过程中公众利益受损等后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突出“延续文脉、记住乡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强调人文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资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多样化发展。因此,过去偏重技术解决、缺乏社会文化因素介入的空间规划模式势必发生变化,作为驱动要素的文化则有助于探索一条“人”的全面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城市治理与文化治理均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城市管理日趋科学化和专业化,以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层面走在全国前列。然而,现有关于“城市文化”的探讨多停留在地域文明的审美判断上,缺乏勾连社会文化语境的学理阐释;“文化治理”多是基于文化行政“块”状的线性化管理机制静态描述,较少有构建文化治理共同体的“网”状动态作用机制分析。上述两个问题构成本书的问题意识:在提升“绣花式”管理水平的背景下以城市文化为聚焦场域,考察其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并探究城市文化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治理”(govermance)是一种行政管理学术语,指的是政府组织和(或)民间组织在一个既定范围内通过合作共治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①托尼·本尼特认为那种将文化视作政府对立面的看法代表了某种虚无主义倾向,而实际上文化规范的变革已经深深地嵌入技术革新和机构改革的历史进程,并以其独有的审美经验不断地转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②特别是对城市文化来说(不像乡土社会更强调家族主义和地方性关系),只有认识文化的产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引领、人文精神塑造等要素才能把握其治理框架。治理机制的生成是这些要素沟通协商的结果。当前,国内外学界关于城市文化治理的相关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领域。
第一,关于城市文化的研究。一是立足于工业化道路的阶段性任务来说明现代城市发展目标必然转向“文化”。17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城市出现的“城市更新”强调以清拆、重建和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物理空间翻新和贫民窟美化工程,但旨在解决区域经济复苏、社会阶层融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城市再生”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观念升级。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有机更新”④等中国旧城改造观念的提出,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再生逐渐成为决策共识,具体策略包括以都市休闲经济为主轴的“经济文化政策”⑤,以文化行政为内核的“文化规划”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快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观念转变意味着“人的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