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8.92 6.3折 ¥ 7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李向振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14264
出版时间2023-03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2318703
上书时间2024-12-23
本书所关注的是当代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与知识生产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立足民俗学学术史和当前学科危机讨论日常生活转向的必要性;二是作为方法的日常生活如何促进民俗学知识生产以及如何运用于具体研究;三是讨论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所关注的具体领域及相关学术概念的凝成与反思。
李向振,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信仰、村落生活、民俗学等。在《民俗研究》《文化遗产》《民族艺术》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与人合编著《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通州卷》等五部。
引言 当代民俗学的日常生活与实践理论转向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当代民俗学的知识生产危机
一 民俗学学科危机的表述
二 “民俗的终结”是民俗学的学科危机吗?
三 知识生产与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
四 当代民俗学及其知识生产的可能性
小结
第二章 从民俗事象到生活实践:当代民俗学的范式转换
一 先天不足:作为业余爱好的民俗研究
二 后天迟缓:中国民俗学的百年沉浮
三 实践民俗学: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理论转向的探索
小结
第三章 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当代民俗学
一 “民众的知识”:一个统摄性概念的尝试
二 民俗学的使命: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
三 从描述到解释: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小结
第四章 日常生活研究:当代民俗学贴近现实社会的可能性
一 “日常生活”的发现及其村落表达
二 “泛语境化”反思与日常生活整体研究
三 日常叙事分析:一个研究的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民俗与日常:当代民俗学的研究领域
一 日常时间与民俗文化
二 日常空间与民俗文化
三 生命日常与民俗文化
小结
第六章 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学的研究进路
一 民俗学的叙事传统与传统叙事研究
二 生活转向:当代民俗学与民俗学的当下视野
三 通过叙事:从事象到生活的双重还原
四 制作叙事:讲述与书写生活故事
五 民俗学的主体:讲故事的人和写故事的人
小结
第七章 通过民俗:理解日常生活作为目的
一 从“研究民俗”到“通过民俗”进行研究
二 文本与时间:民俗学的想象力
三 现代性的迷思:民俗学将何处安身?
四 从生活到意义的摆渡者:回归日常的民俗学
小结
第八章 理解日常生活:现代民俗学的几个关键词
一 现代民俗学:转向还是回归?
二 传统:现代性的社会镜像
三 城市化:现代性的特征
四 互联网技术:现代性的载体
五 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
六 日常生活: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寓所
小结
第九章 劳作模式:本土语汇概念化及其学术潜力
一 “劳作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 身体性与地域性:劳作模式的基本特质
三 “地方感”的构建:劳作模式对地域认同的影响
四 劳作模式与村落日常生活的关联
小结
附录一 把生活变成文字:作为知识生产方式的田野作业
一 反思田野作业
二 田野是一种学术建构
三 田野作业的两个阶段:交流与书写
四 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作者与写作者
五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田野民族志书写
小结
附录二 在社会史研究中发现“时间”——评王加华《被结构的时间》
一 时间是什么?——关于时间的类型学分析
二 传统社会农事节律与时间的“结构化”
三 现代人如何“失去”了时间
四 时间的“被发现”与民俗研究的可能性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社会转型与当代民俗学的知识生产危机
社会转型时期,讨论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问题,实际上是对民俗学学科未来出路的现实关怀。在此过程中,有些基本问题,我们不能不去思考,如田野中的信息和经验如何变成知识?生活和叙事如何变成文本?这既是当代民俗学需要直面的学科问题,也是其他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或其他以日常生活为关注对象的学科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但与其他学科相比,民俗学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上明显更为滞后,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著述。我们的学科经常会遭到社会公众的质问,诸如民俗学是什么、民俗学是干什么的、学民俗学有什么用,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共性问题,有些则是民俗学独有的困境,而这些看似责难的“灵魂之问”,恰恰切中了当下民俗学的根本之痛。这个切肤之痛就在于对于许多民俗学从业者来说,他们似乎真的不清楚这门学问的价值,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应用价值。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根本就没有形成一种总体性问题意识、总体性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总体性解决或解释方案,而这又进一步造成研究者只能跟随着具有原创能力的前辈学者或者其他专业领域的学者亦步亦趋,尽管民俗学界也生产出为数众多的学术作品,但多数属于同质性研究,它们对于民俗学真正摆脱学科危机助益有限。现阶段,我们讨论民俗学学科危机,需要重新思考危机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讨论纾解方案。
一 民俗学学科危机的表述
作为一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世界范围的民俗学诞生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社会之初,其最初的学术关怀是设法保留在现代工业革命蚕食下不断消退的农耕文明的“遗留物”。20世纪初,民俗学传入中国时,显然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和政治期待。纵观民俗学在国内的百年沉浮历程,不难发现,学科危机就像一个幽灵,时刻如影随形,伴随着国内民俗学的每个阶段。只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民俗学学科危机表现不同,其纾解之道自然也各异。分析不同时段学科危机的表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讨论和理解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
现在有些学者在谈及民俗学学科危机时,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时间轴锁定在20世纪90年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造成误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时学科领袖呼吁和总结的因素,又有学术跟风和人云亦云的因素,也有当下不少学者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学术重构的因素。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它从一出生就因参与学者的学术背景过于多元而具有浓郁的业余气息。伴随着国运兴衰,中国民俗学在20世纪上半叶几经沉浮,到三四十年代时,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颓势,当时即有学者如岑家梧等对民俗学学科危机及其原因进行过剖析。①20世纪60年代后,大陆民俗学学科几近停滞,这是民俗学学科再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到20世纪70年代末民俗学在大陆重新恢复。②这个粗线条的历程告诉我们,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不是现在才有的,更不是20世纪90年代才有的,恰恰相反,无论是在理论话语建设,还是在研究领域拓展,抑或在新研究范式引入方面,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