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认同:全球化时代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的意义追寻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11
6.3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 孙艳,李咪咪著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 9787503268243
出版时间 2021-12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48元
货号 11370421
上书时间 2024-12-2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艳,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级经济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外国留学生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美国饭店业协会注册酒店专业高级教育导师(CHE)。 先后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获旅游管理学士、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硕士、博士学位。历任江西宾馆总经理助理兼市场营销总监、江西省中国国际旅行社董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院长助理、副院长,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昆士兰学院副院长,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 多年从事高星级酒店及国际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2005年曾获“江西省巾帼建功标兵”。教学与研究领域为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留学生教育,行业服务聚焦旅游规划、酒店管理、商务文化与沟通培训。主持或参与多项境内外旅游项目的研究、规划设计工作,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消费者行为,旅游业管理。 李咪咪,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酒店协会注册高级导师。获得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学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环境学院地理学硕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有多项社会兼职,包括国际旅游学会副秘书长,旅游规划与设计副主编,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Event Management编委会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政府优配研究金,香港理工大学科研基金,澳门大学科研基金,并参与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旅游局亚洲旅游中心咨询课题等多个研究项目。在SSCI,CSSCI及多个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SCI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撰写双语教材《酒店及旅游业营销》,并组织编写《中国城市旅游》《跨文化中国研究》和《家庭与亲子旅游》。研究方向:目的地品牌及营销,消费者行为。 目录 章 理论基础··········································································· 5 第二章 回 家·············································································37 节 回家的故事 ································································39 第二节 他们的回家 ································································56 第三章 行走祖国··········································································61 节 回国旅游的故事 ··························································63 第二节 他们的回国旅游 ··························································78 第四章 舌尖上的中国 ···································································85 节 味道的故事 ································································87 第二节 他们的味蕾 ································································91 第五章 记忆的分享·······································································93 节 分享··········································································95 第二节 他们的分享 ································································99 第六章 家庭教育········································································ 109 节 日常教育 ··································································111 第二节 他们的日常教育 ························································ 120 第七章 认 同··········································································· 123 节 关于认同 ································································· 125 第二节 他们的认同 ······························································ 134 第八章 结 论··········································································· 137 节 记忆的信息建构与特征 ··············································· 139 第二节 国家认同建构与代际传承性 ········································· 143 第三节 结语········································································ 149 后 记······················································································· 157 参考文献···················································································· 168 内容摘要 “中国之行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它向我展示了获取快乐的无限可能。快乐的基础是接近包容、亲密的联系以及不必反复争取就能获得的爱。我已经这把年纪,但命运之神朝我微笑的次数还是远远多于皱眉的次数,而且从来没有像在这次中国之旅中微笑得那样频繁。”享誉世界的美国华裔人本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先生在《回家记》中这样写道。 返乡旅游活动是海外移民家庭成员在非惯常环境中的社会互动活动,包含探亲、种族寻根与怀旧等多重成分。本书中的移民(diasporas)指在东道国居住、工作,与原籍国保持着强烈的感情和物质联系的族裔群体。集体记忆作为家庭活动的记录,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指导,并为家庭成员提供身体和心灵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本书采用叙事研究方法,根据体验结果分类呈现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的若干故事,从记忆视角解析海外移民“家”的根源、情感和功能,展现其返乡家庭旅游的意义,也为在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趋势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全球化时代,促进海外移民与祖国的互动关系健康持久发展提供一定思路。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20世纪80年代广泛出现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历史学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话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集体记忆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至今仍存在着“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三种说法。 关于“集体记忆”(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的说法偏向以个人为中心。莫里斯·哈布瓦赫于19世纪20年代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并指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他先后在三本书里进行了阐述:《记忆的社会框架》(1925)、《福音书中圣地的传奇地形学:集体记忆研究》(1941)和《论集体记忆》(1950)。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所有的记忆都依赖于诸如家庭、社会阶级和宗教社区等群体的动态,一个人与他的团体成员的社会交往决定了他如何记住过去的经历。他认为,集体记忆在群体中存续,但只有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才能够进行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集体记忆不仅植根于传统,而且植根于从现在和具体经验现实中剥离出来的形象和思想,它们不是纯粹的回忆,而是重建。 关于“社会记忆”(代表人物:美国学者Paul Connerton)的说法偏向于以社会为中心,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是集体记忆的本体和中心,社会记忆必须面对建构过程中复杂的意识形态和权力问题。Paul Connerton(1989)认为不同的文化群体,塑造了不同的人类行为,不同的人类行为承载着不同群体的社会记忆。他认为身体实践(bodily pmctices)与纪念仪式(commemorative ceremonies)是社会记忆保持和传承的重要方式。其中,身体实践又分为体化实践(incorporating practice)与刻写实践(inscribing practice)。体化实践通常在仪式操演那一刻得到保存,并且形成.人们身体惯性和自动化的操演行为,不易受到对操演行为习以为常者的审视和评估;刻写实践是利用人体之外的手段和媒介来记录、保存、传递信息。他认为体化实践具有某种程度的保险性,不像刻写实践的文本存在积累性质疑与反思的过程,每个群体都会对身体委以最急需保持的价值和范畴,这也是记忆体系持续性的源泉。持社会学立场的研究者将纪念仪式活动理解为一种编码准文本表象的形式,强调仪式如何发挥作用、沟通群内共同价值,以减少内部纠纷。它是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使参加者注意到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这个观点表明社会稳定与平衡是如何形成的,并指出一种文化的精神以及由此精神塑造的意识,于某种类似单一集体文本(a single collective text)的象征体系中得到清晰表达时是什么样的。此外,纪念仪式能够把价值和意义赋予操演者的生活,它是一种操演语言(a performance language),具有重复性特征,明确宣称了对过去的延续。 关于“文化记忆”(代表人物:德国学者Jan Assmann和Aleida Assmann夫妇)的说法强调记忆被外化、对象化并以稳定的、超越情境的符号的形式储存,它可以从一种情境向另一种情境迁移,并从一代传递给另一代。文化记忆在社会中是结构化的内在趋向,是一种看不见的约束力量。“文化记忆”将集体记忆研究的取向拉回到个人和群体,其实是在Halbwachs的理论基础上增加了内在文化影响这个维度。 以上三种说法虽然是从三个侧重点阐述了集体记忆,但都表明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人们从社会中获得集体记忆,也在社会当中重构它。它是超越个人并被一群人分享的记忆。集体记忆的保持、传承方式是多样的,类似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这样的反复操演方式,往往成为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 P7-9 精彩内容 在全球化和流动性的世界中,“家”及其含义在移民迁徙的过程中, 沿着“根源”“情感”和 “功能 ”这三个方向不断发生裂变。随着移民进程的持续, 裂变也不断加深。海外移民通过返乡家庭旅游令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自由选择和流动性的空间,加强与祖国的互动,不但可以促进祖国的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海外移民家庭的长远发展。 本书采用叙事研究方法,根据体验结果分类呈现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的若干故事,从记忆视角解析海外移民“家”的根源、情感与功能,展现其返乡家庭旅游的意义,也为在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趋势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全球化时代,促进海外移民与祖国的互动关系健康持久发展提供一定思路。 媒体评论 本书通过对10个移民美国、加拿大的华侨家庭的采访追寻了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的意义。了解海外移民在返乡家庭旅游中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有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指定针对这一群体的政策。有助于旅游企业了解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的不同期望要求,促使旅游企业定制出令其感到满意的旅游产品。有助于加深外界与中国的理解和互信,展现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良好国际形象与大国风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