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85.65 6.3折 ¥ 296 全新
仅1件
作者东莞市茶山镇人民政府,袁艺峰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2365501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6元
货号11019744
上书时间2024-12-23
第一章山川:茶山历代地貌变迁1.河川“地至广南而尽,尽者,尽之于海也。”这是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对广东之于整个大陆的关系之概括,这大地的尽头,并非一直如今天的繁荣,五岭横亘在汉地南端,在秦兵到来之前,汉人难以逾越,原住民越人在此背山面海,独成天地。但这里也并非世外桃源,事实上,这里山岭延绵,丛林密布,甚少平原,越人无法像汉人一样发展农业,只能穿梭在丛林中靠采集果实、狩猎为生,虽然得以繁衍,但缺乏农业文明的保障,终究无法壮大,敌不过秦兵的铁戈。汉民最先在政治军事因素的考量下有组织地通过广西灵渠到达岭南,再沿西江聚集在广信(今肇庆封开一带),而另一端的东江,从上游下船翻过南岭可通赣江,也成为后来的主要移民通道,潮州、循州(今惠州、河源、汕尾、梅州一带)等地随之兴起。唐代大庾岭道开通,再有大量移民为避战乱迁入,聚居南雄,于胡妃之祸”后进而南下珠三角。东、西、北三江从三个方向穿越山岭翻滚入海,此时下游三角洲地带虽然有南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是周边的城镇乡村大多还未出现,甚至连陆地都还没形成,还是一片汪洋。“古时五岭以南皆大海,故地曰南海。其后渐为洲岛,民亦蕃焉。东莞、顺德、香山又为南海之南,洲岛日凝,与气俱积,流块所淤,往往沙潭渐高,植芦积土,数千百晦膏腴,可趼而待。”②屈大均以上对“沙田”的描述展现了珠三角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中国史学家马立博(Robert B.Marks)则用组图视觉化了这一跨越两千年的宏观过程。把焦点移向东江出海口,受水流方向和地球自转影响,东江河口的冲积平原面积不如西岸的大,但也足以形成如今的东莞水乡一带(东江干流与太平水道之间的地带)的大片陆地。在《六千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变迁图》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个变化过程,且可上溯到秦朝之前数千年。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惠州罗浮山以南的博罗,东莞北边的石排、石龙、企石,都漫没于东江或增江的入海口、东莞如今的水乡片区更是深不见影。东莞中南、东南丘陵山区所形成的高地,像是一个巨大的海岛或半岛。岛的西北岸边已经有古人类定居,并留下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还有水沟遗迹和墓葬,这便是后来被称为“珠三角第一村”的蚝岗,位于如今的东莞南城。而岛的北端便是茶山所在位置,但其时只有北部(博头一石排燕窝)、中部(京山一粟边)和南部(增埗、卢边)高地冒出水面成为独立的离岛,其余片区都在水面之下。当时是否有人类在此居住尚不可知,但随着江河把上游砂石冲积至此,陆地面积渐渐扩大,距今2500-3000年时,塘角一带岗地已有人类活动踪迹。据东莞市博物馆2019年的《东莞市茶山镇岗地遗存考古调查报告》,“调查发现了塘角先秦遗址……该遗址年代为距今2500-3000年,大约是商周一战国晚期,与石排圆洲贝丘遗址年代相近……陶片标本实物将茶山镇的历史从汉代往前推进到商周时期,跨越上千年的时间维度。”①这是在茶山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迹,其海拔12米,证明这个高度在当时已经露出水面,而这个海拔并不算高。至秦代,海岸线已越过石龙,增江汇入东江进而出海,茶山大部分土地已经露出水面,形成京山、增埗两线山脉之间的广阔平原,发源于大屏嶂观音髻的青鹤湾水流过,汇入东江干道;而石排、茶山之间则冲积成另一块埔田,青鹤湾水分支石冈水流经其间。此后珠江东岸的海岸线逐渐向西南下移,而茶山的基本地貌格局已然成形。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