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9.1 6.3折 158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瑾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8918954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11510976

上书时间2024-12-2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瑾,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重庆城市史、卢作孚与川江航运史及抗战新闻史方面的研究,著有《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2003年版)、《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重庆时期的宋美龄研究》等,先后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民国档案》《民国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等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目录

导论

一、转型与发展——“封闭”中的变迁

二、特殊的演变轨迹——“条约体系”的内陆个案

三、“军人干政”与重庆城市现代化

第一章城市资源与开埠通商

第一节城市资源的优势特征

一、重庆的地理区位优势

二、重庆的商贸资源优势

第二节跨出封闭的世界——重庆开埠

一、内陆的商机

二、重庆开埠后的城市发展指向

三、重庆的日本租界

四、各国领事馆和洋行的设立

第三节川江航运的开辟与重庆的开放

一、川江航运的开辟

二、川江上的中外商业竞争

第二章相对封闭中的政治递嬗

第一节防区时代权力资源的再分配

一、防区政治与刘湘集团的崛起

二、防区政治构架的若干特征

第二节权力的整合——参谋团入川

一、防区制解体——地方权力的新困境

二、参谋团入川——中央权威的渗透

第三节构建四川“新”秩序

一、改组省政府与统一川政

二、改革声浪与四川“新”气象

第三章“军人干政”的范型特征

第一节军人政权的构架及特征

一、权力的核心——刘湘的二十一军集团

二、干政的范式——二十一军政务系统

三、军—绅合作的政权

第二节军人的城市

一、重庆建市及其行政地位的提高

二、以军治市――潘文华掌理重庆市政

三、重庆不是特例

第四章现代意义的市政建设浪潮

第一节市政建设的全面启动

一、城市空间的拓展

二、新兴公用事业——自来水厂、电力供应与

路灯、电话所

三、城市教育的初步发展

四、城市卫生建设的起步

第二节“上海模式”的冲击

一、西蜀的“小上海”

二、军人政府的“响应”

第三节 艰难的建设

第五章军一绅政权下的城市经济

第一节二十一军防区经济的运作

一、重庆对于军人的价值

二、刘湘集团卷入城市经济建设

第二节城市经济的艰难起步

一、重庆早期工量化启动——现代意义经济部门的温躺

二、军一绅政权的经济基础:域市金融业的畸形繁荣

三、制约重庆经济发展的若干因素

第三节民生公司:一个内陆现代企业的崛起/309

一、经济民族主义与民生公司的发初

二、军人政权与民生公司的成长

三、现代管理理念与民生公司的辉煌

第六章社会变迁与城市生活

第一节无法隔阻的交流

一、“下江人”到重庆

二、“下江人”的认同及群体的壮大

第二节防区体制下的城市生活

一、都市人口激增与社会阶层的异动

二、追逐“上海摩登”

三、缓慢的变迁,艰辛的生活

第三节崇尚另类精神:北碚的现代生活

一、现代精英卢作孚

二、“北碚模式”的凸现

三、对“军人干政”的冲击

第七章城乡互动与反哺失衡

第一节防区时代重庆城市腹地的变迁

一、防区体制下的腹地变迁

二、城市经济对乡村的吸纳

三、城市经济对乡村的辐射

第二节竭泽而渔的农村政策

一、二十一军在防区内的搜刮

二、极度贫困的乡村社会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2003年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内容摘要
张瑾女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论文的创新观点及富于启发性的结论,在答辩时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被评选为南京大学很好博士论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对西部中国的重庆而言,又是该城市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这十年,重庆经历了一个不充分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作为近代长江上游封闭内陆的开埠口岸,重庆的现代化进程异常缓慢、艰辛,反映出近代中国内陆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轨迹。因而解剖重庆这一历史时段,具有典型意义。作者在传统史学的微观实证研究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结合,利用丰富的中外文档案文献、地方史志,充分借鉴中外学术界新研究成果,将这十年的重庆置于近代中国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大背景加以考察,探讨了近代“条约体系”的差异性,为中国城市多元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典型的内陆个案。作者试图从理论上构建近代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发展轨迹以及运行规律,提出了“从重庆发现历史”的思考。

就重庆城市发展历史研究看,作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的“开放”格局的分析也是独特的。作者抓住了四川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黄金水道”——川江。作者指出,重庆占据川江枢纽区位,使其与外界处于一种“潜在”的交流状态。这样的思路给四川军阀防区政治研究注入了新的特点。由此,引出了影响民国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特殊群体“下江人”“旅外川人”等概念。作者指出,在防区制“封闭自为”的客观条件下,“下江人”“旅外川人”成为沟通川内外的重要媒介,放大了沿海“现代性”要素对重庆的冲击与辐射效应。

精彩内容
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是权力、冲突与变革中的一种文化生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权力的更迭与交织更显示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中国的城市系统是极为复杂的,在这种城市系统中寻求脉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种文化生态的更迭中,现代化逐渐演变为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与大后方的历史休戚相关,彼此依赖,彼此共生。其研究具有极其高的学术价值,让人在历史与空间中寻找现代化的痕迹与记忆。本书是主要研究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历程,从军绅关系中窥探出权力的交织,从城乡二元矛盾中探究变革的动态,此外,还包括开埠、市政、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环境的演变,并由此分析出各种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现代化意义与其背后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原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