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稿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3.28 6.3折 6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鹏主编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45483734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11688412

上书时间2024-12-2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朱鹏(1977—),暨南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现代国际关系、国际移民研究。200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获博士学位。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侨联研究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7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研究报告被国务院侨办、新华社等单位采用。



目录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001

一、“三十年战争”/002

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004

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005

四、国内学术界关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研究/006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013

一、美国独立战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014

二、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国际关系/015

三、国内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019

维也纳体系/023

一、维也纳会议/024

二、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026

三、会议外交/026

四、维也纳体系的瓦解/028

五、国内学术界关于维也纳体系的研究/029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037

一、德国的统一进程/038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构建/041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衰落/044

四、国内学术界关于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研究/048

五“门户开放”政策/057

一、列强侵华/058

二、东亚原有秩序的崩溃/060

三、“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与实施/063

四、国内学术界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066

“十月革命”与国际格局的变化/077

一、“十月革命”/078

二、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革命/079

三、国际格局的变化/085

四、国内学术界关于“十月革命”的研究/08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095

一、凡尔赛体系/096

二、华盛顿体系/100

三、“二十年危机”/102

四、国内学术界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研究/105

雅尔塔体系/113

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114

二、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117

三、雅尔塔体系的影响/119

四、国内学术界关于雅尔塔体系的研究/120



内容摘要

17世纪初,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矛质而引发的“三十年战争”,几乎将所有欧洲国家都卷人其中。1648年,交战各国最终达成妥协,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召开国际会议及签订和约的方式结束了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代国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欧洲由此进入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一、“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长期处于天主教的深刻影响之下,罗马教皇不仅是欧洲民众精神上的领袖,还把世俗政权牢牢掌控在手中,政教合一的统治造成教会内部腐败奢靡、西欧社会动荡不安等诸多问题。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这场运动中出现的路德派、加尔文派等新教派改变了天主教一统欧洲的局面。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逐渐分裂为天主教与新教两派,双方间的斗争持续不断,冲突时有发生。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德意志新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自此新教在法律上取得了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根据“教随国定”的原则,德意志北部的新教诸侯不仅彻底脱离了天主教,而且拒绝放弃教区控制权,这引起了西部与东南部信奉天主教各邦的不满。16世纪末17世纪初,双方矛盾愈演愈烈,《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渐渐失去了约束力,最终以“掷出窗外事件”为导火索引发了“三十年战争”

(1618-1648)。

“掷出窗外事件”是波希米亚(今捷克)人民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宗教起义。波希米亚长期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境内新教徒通过15世纪至16世纪末的长期斗争才赢得了信仰自由权。1617年,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受命担任波希米亚国王后,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严酷迫害新教徒。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入王宫,将斐迪南派遣的两位使臣从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该事件发生后,起义的新教徒废鹦了斐迪南的王位,推举信仰新教的巴拉丁选侯胖特烈五世为新国王。斐迪南不甘心就此罢休,纠集天主教同盟发动反攻,以武力收复波希米亚,并把欧洲诸国也卷入其中,长达30年的战争自此开始。

“三十年战争”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冲突开始,逐步演化为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参战双方分别是:以哈布斯堡王朝为首的天主教同盟,主要有奥地利、西班牙、波兰、立陶宛等,并得到罗马教皇的支持;由瑞典、法国、丹麦、荷兰等组成的反哈布斯堡同盟,英、俄、捷克、意大利等国也参与其中。战争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3)、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参战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终。战争过程中宗教色彩逐步淡化,争取国家利益和争夺欧洲霸权成为真正的焦点。

战争的第一阶段,神圣罗马帝国在天主教联盟的帮助下镇压起义,波希米亚约有四分之三的地主土地落入帝国的地主之手,帝国的统治者更是强迫波希米亚的百姓改信天主教。然而,英国、丹麦等新教国家都不愿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度在全国实施有效的统治。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当然,丹麦参战并非完全出于宗教原因,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北德扩张领土,与瑞典竞逐波罗的海霸权。结果丹麦军队被雇佣兵首领华伦斯坦率领的军队击败,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签订《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通过第二阶段的战争,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延伸至波罗的海。

神圣罗马帝国的扩张引起了信仰新教、争夺波罗的海制海权的瑞典的不安。1630年,瑞典在法国提供的军火和财力支持下进军北德意志。战争初

期,瑞典军队连战连捷,一度占据上风。但是,在1632年吕岑会战中,瑞典国王战死,瑞典军队的指挥能力大打折扣。此后,瑞典败多胜少,直至无力再战,不得不向神圣罗马帝国妥协。1635年,新教联盟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神圣罗马帝国赢得了战争第三阶段的胜利。

面对哈布斯堡王朝势力的不断扩张,一直躲在幕后、企图渔翁得利的法……



精彩内容

本书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为基本框架,从全球史观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自“三十年战争”至二战结束(1618-1991)三百多年间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重点讲解了威斯特伐利亚、维也纳、凡尔赛-华盛顿、雅尔塔四大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近代主权国家产生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轨迹,读者能够初步具备开展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能力,并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相关领域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