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晓莫“吃”台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跟着晓莫“吃”台北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0.61 6.3折 3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晓莫著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3095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8元

货号8622581

上书时间2024-12-2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跟着晓莫吃台北》适合准备去台湾自由行的读者、对台湾饮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继觅食香港和澳门之后,晓莫的下一站,是台北。
这里的菜,不作豪奢,却尽是庶民澎湃之“力”;这里的人,不张牙舞爪,却共聚良善成城之“劲”。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多元的美食文化。台北对吃货来说,无疑是一座美食之都。跟随晓莫,细嚼台北,无论是享誉世界的名吃,还是街边不起眼的小食,味味关情。这样一路走来,你或许会发现,没有哪个地方的食物,能带来这么繁复的滋味。因为那些食物里,深深地渗透着每个台湾人血脉中的乡愁。

作者简介
晓莫,原名梁波,资历媒体人。

曾于《香港大公报》(深圳)任采编,其后11年于《南方都市报》(深圳)历任时尚、家居、商业、美食、旅游等版面编辑、记者。十余年间,为《大公周刊》《希望》《女友》(家园版、花园版)、《大都市BIBA》《香港风情》《优雅》《时尚》《女子世界》《商务旅行》《风尚周报》等靠前杂志撰稿,并曾于《上海一周》《新京报》开设时尚、女性专栏,于《深圳商报》开设美食评论专栏。

著有《觅食香港》《觅食澳门》。

目录
前  言品味此书,跟随作者晓莫在台北穿弄走巷,这勾起了我点点思绪。
 我曾经住在淡水,这里是福建移民来台谋生的起点,自然也是传统台菜的起点。甘甜是本地的主味,颇有特色。我常想是因为台湾饱满甜美的热带甘蔗,撑起这台味一片天。不过大约是基因关系,其实我每周都还得去台北市区寻访些外省口味,填补外省基因在淡水的味觉空缺。虽然现在地道的外省口味其实也不多了,或者被本地杂糅的族群给热闹综合了,但是搜寻、打探,以至行走巷弄,探险般地寻找美食,却成了我和内人银顺的乐趣。看着晓莫的美食地图,就仿佛看到了自己游走台北的身影,与那美食记忆舞跃于字里行间。
 书中说:“一个有无尽街巷可以闲逛,可以随处购买生活必需或不必需小零碎和吃食的城市,才具有真正的城市面貌。真正的城市生活,就应该由一些鲜活的、有生命的小街巷组成……”仅凭这段文字啊,就可以断定作者晓莫是一位精灵且深邃的生活大师。品味此书,跟随作者晓莫在台北穿弄走巷,这勾起了我点点思绪。

 我曾经住在淡水,这里是福建移民来台谋生的起点,自然也是传统台菜的起点。甘甜是本地的主味,颇有特色。我常想是因为台湾饱满甜美的热带甘蔗,撑起这台味一片天。不过大约是基因关系,其实我每周都还得去台北市区寻访些外省口味,填补外省基因在淡水的味觉空缺。虽然现在地道的外省口味其实也不多了,或者被本地杂糅的族群给热闹综合了,但是搜寻、打探,以至行走巷弄,探险般地寻找美食,却成了我和内人银顺的乐趣。看着晓莫的美食地图,就仿佛看到了自己游走台北的身影,与那美食记忆舞跃于字里行间。

 书中说:“一个有无尽街巷可以闲逛,可以随处购买生活必需或不必需小零碎和吃食的城市,才具有真正的城市面貌。真正的城市生活,就应该由一些鲜活的、有生命的小街巷组成……”仅凭这段文字啊,就可以断定作者晓莫是一位精灵且深邃的生活大师。

 犹记得数年前旅居维也纳时,我们去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好多天。除了搜集壮丽雄伟的皇宫映照于多瑙河水的黄金印象外,我与银顺还走出了观光区,寻访本地人生活街区的小巷弄。没想到这后面几天,我们的晚餐竟都在同一个巷弄、同一家小馆,点了同一道主菜——“匈牙利炖牛肉”(Hungarian Beef Goulash)。这馆子不在市内观光区,到我们旅馆得走上二三十分钟。掌厨的匈牙利老奶奶,见我俩天天来,还以为我们是不会说匈牙利语的新移民呢。

 晓莫在《后记》的“巷弄理论”说:“一个城市跟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只有生命的年轮达到一定的密度,才有可能展现出成熟而澄净的生活品质。”或许我这老头在匈牙利的“同一家巷弄牛肉坚持论”,也算符合了生活大师的高标准。

 晓莫品味美食的重要佐料之一是“记忆”,她在文章里也提到了台北人的集体记忆:永和豆浆。我一边闻着稿子里的琼浆玉液,一边不禁陷入晓莫的“佐料罐”中。20年前我们住在新店,时常在午夜甚至一两点钟,家里三人会开车十几公里去“永和世界豆浆大王”店。除了享用夜宵美食外,目的其实还包括看一场“生活数学秀”——豆浆店的店员,在结账时会来到你桌边,用快到你听不及的速度喃喃自语:“豆浆 12、萝卜糕 30,42 ;42加25,67 ;67加蛋饼25,92…… 加小笼包共223 元。”几秒钟后,她轻松自在地看着你,等您掏钱埋单。

 那时儿子楚楚还没上小学,竟爱上了这幕。而我也爱上一幕: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一边啃着烧饼,无意识地掉着芝麻,一边呆看着各桌一直上演的“神人算数”。偶尔我们会私下算计对账,只为了验证神人的算数答案,然后赞美这一场“美食加数学”的飨宴,这成了我们喜欢去永和豆浆店的双重原因。

 楚楚小学毕业后,我们移民加拿大,他也远离了永和豆浆。如今他大学都要毕业了,数学成绩,但仍管那些店员女士叫“神奇数学老太太”。我不知道那“生活数学秀”算不算是儿子的数学启蒙课,但可以确定,这是我们的回忆之一,或许也是台北人的集体回忆。

 回过神来,话说从头。我的老友允政兄(书中的导食哥David)也着实可恶,在我担任早稻田大学研究员,旅居东京却魂萦梦牵台湾美食时,传来了作者的书稿,偏那生冷的电子稿竟还传出阵阵美食香!

你说这日本不也是个美食国度?海鲜、寿司、拉面,早就“闯”遍世界。上

个月我开车去北海道旅游,还大啖了真正鄂霍次克海的帝王蟹。但这次怪了,怎

的只来了日本几个月,就日日思念着台北北投市场里平时每个月必专程去一两次

的那家水饺与酸辣汤店。起初怎么也不理解,和银顺仔细地思索还严肃地讨论这

情况——我们跑过了数十个国家,住过美洲、欧洲,也长期在国外待过,吃过各

国美食,怎的这次撑不了两个月就想念起台北美食?

 原来呀,如今有了年纪,味觉开始被生长的故乡一股劲地往回拉!我们总结道:“味觉与故乡原来是一种相连的基因!”你说我是不是真老了,种在味觉系统里的台湾味生了很长的根,在跑过许多国家后,美食记忆仍然回到生长的地方。所以你说,这时寄给我《跟着晓莫“吃”台北》溢满鲜香的稿子,是不是对我饥饿的灵魂很残忍啊!

 我把这书里的四大主轴给整理一下,分别是:美食、巷弄里的美食、富含人情味的巷弄美食、充满记忆且富含人情味的巷弄美食。这串起的中轴线,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不断刺激我们五官六觉里的每一根神经,也勾起我那些美好的回忆。回忆的目的不在助威,好文章也无须助威。距离回台湾还有七八个月之久这本《跟着晓莫“吃”台北》将会是我在东京喂养心灵时的梦幻菜单。

 文末,我很乐意地为此书作下脚注:细嚼台北你会发现,城市的灯,不花哨,却自有现代朴质之“美”;这里的菜,不作豪奢,却尽是庶民澎湃之“力”;这里的人,不张牙舞爪,却共聚良善成城之“劲”!

 台北不是布达佩斯,不是维也纳,不是东京,她也无须是他们。台北的滋味在于“回甘”,我认为作者晓莫要说的是这味道,只属于台北的味道。

 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卢国屏

 2015年4月12日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寓所

内容摘要
    卤肉饭是台湾地区人的“命”

    金峰鲁肉饭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一段10号

    住在南昌路的好处就是,出门到处是小吃店,价格不高、品位不差。兼*重要的――味道好。拐来拐去上了正街罗斯福道就是捷运站,呼啦啦台北市的东西南北,想去哪儿抬脚就去。

    提到金峰鲁肉饭,想必很多台北人会晤唔点头,不过你问他到底他家的卤肉饭好吃在哪里,他也未必讲得很清楚。而且,如果不是恰好路过遇见它,大部分外地旅行团游客。哪怕是自由行游客,也很难与它邂逅。毕竟,跟“胡须张”鲜明的品牌形象、四处开花的连锁店、统一VI标识、统一店堂装修、有真空包装外卖产品等等相比,街边人气卤肉饭餐厅金峰,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但,因为卤肉饭在台湾地区的遍及程度实在太高,街头巷尾可寻可吃的比率也实在太高,如此便使得这家门头不大却一日三餐都要排队的卤肉饭小店,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以至于我想要专门造访它吃一顿,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

    晚上十点半,我和久未碰面的哥们阿Ken在南昌路碰头,准备去消夜,转过街角走到罗斯福路,老远就看到金峰门前有人在排队,周围的街很静也没有太多灯光,只有金峰灯火通明,门前人龙蜿蜒。

    我跟Ken站在店门口只会“呵呵”了,因为这是我在台北的夜市上才能看到的场景,接近被它的气势搞蒙了。  第二天早起,我一直在酒店房间里挠头:到底是吃金峰鲁肉饭,还是先去对面7―11吃点小东西,中午再去金峰吃饭呢?结果拖拉到上午11点多才出门。只好直奔金峰。这个时间虽然店堂已经满满人声,但是还好可以找到位置跟人“拼台”。

    一个人,一小碗卤肉饭、一碟豆腐、一碟烫通菜、一碗鼎边锉。

    我以前很喜欢吃上海菜,很多朋友觉得奇怪:你个西北佬怎么会爱吃上海菜?当时我给出的理由是菜份儿小,遭到很多人鄙视和不解。

    每逢此时,我就做出捋一捋胡子的假动作,扮作掌故颇为熟悉的样子,来讲一番我的道理:“上海人很早就开始注重食物的精细,这接近是这一个地域的历史沉淀所致。什么菜都用小碟,但许多品种,每样都有一小点,吃起来很有享乐主义精神……”

    以前我这么说,常常被人嗤之以鼻,表示不认可。

    但在我传教士般不厌其烦地解说下,很多人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我的说法,并且当人们有了饱足感,开始向色香味转变的时候,我的理论听上去就更合理了。

    台湾地区也是一样,我想他们更多可能是受到日本料理的影响。

    日本人对食物采取的态度,一直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即使是一份火车便当,他们也将对食物的敬重、营养搭配、丰富性等等的观念植入进去。

    记得有一年去日本,某天的午餐是快餐盒饭,饭盒是环保纸皮制作,极像很薄的木头片,内容则有胡萝卜、青菜、海苔、樱花小虾、豆腐、香菇和一份白米饭,搭配得很漂亮,颜色鲜艳,质地新鲜,每样东西都只有一两块,而吃起来这盒饭味道却颇丰富……

    小而美,在吃饭上体现出来。

    但是,在金峰吃饭,鼎边锉端上来的时候,我仍然觉得我叫多了。

    几样食物里,鼎边锉是我*好奇的。先是它的名字有趣,接近不像一份食物。实际上它的名字是根据做法直接转化而来;其次,鼎边锉是一碗汤,但是跟一碗真正的肉丸汤、猪肚汤、排骨汤、蛤蜊鸡汤等等其他任何汤品相比,它的内容显得太过丰富了――粉卷、鱼肉条、香菇、蚵仔、鱿鱼条、韭苔、小虾米,一小碗汤里容纳了太多内容,以至于汤像是辅助品,而里头七七八八的食材才是主角。

    我台湾地区的朋友说,制作鼎边锉以前并没有固定要求的材料,它的名字正解释了它的内容:锅边上有什么就拿来下汤,而下进汤锅的方法就是用“锉”。据说,真正鼎边锉的粉卷并非现在这个样子,而是粉浆调好,在热锅里头“锉”出来一圈圈,让它在汤里自然滚熟,就会形成一个粉卷。不过,想必为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粉卷都是事先做好半成品,锅里热汤把几种材料滚一滚即可上桌。

    我没有看到金峰的厨师们做鼎边锉的过程,因为着实没料到是这么一碗内容丰富得过头的东西,只好在心里暗暗模仿台北女孩们的声音喊了一声:“这也太夸张了吧!”

    说实话,那碗卤肉饭,我还是认真地吃下去了,因为肉汁香、肉燥嫩而不油,正合我的口味,不像“胡须张”家的肉煤偏甜;烫的通菜梗,我也吃掉了,因为那股清香的味道,也因为在我眼里它们富含叶绿素和纤维质;两块油豆腐,我只能勉强自己吃下去,怕浪费太多让同桌其他人侧目;但鼎边锉,实在有点为难,我很努力地把鲜美的汤喝掉,然后每种出现在碗中的材料都尝一块,这已经到了我的极限……

    不由地又哀叹――为什么我的觅食之旅,经常是一个人吃饭?

    整顿饭的饱足自不必说,想要多留一会儿看看周围的食客们大快朵颐的欢乐场景,却有些不好意思,门前的人龙又一次排起来了,正式的午餐时间到了!

    其实,金峰虽然只此一家,但是也并非没有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做派――每桌都有个小单子,食客只需在上面打钩画下自己想要的食物;服务生大哥或大姐拿去“开放式厨房”(台湾地区这种街边大排档餐厅都保持着开放煮食的模式),烫菜的烫菜、做汤的做汤、盛饭的盛饭,大部分半成品都在大锅或大桶里慢慢炖煮加热,因此一下单马上就有得吃,无须等待太久。    忽然有点明白,人们在这里排长龙不是没有道理――我一个人大吃大嚼地吃下来,才不过百来块新台币,折合人民币不到25块,并且材料新鲜、内容丰富、美味饱足,让人心满意足。

    美味、饱足、卫生、放心……

    为什么不呢!

    P12-16

主编推荐
这里的菜,不作豪奢,却尽是庶民澎湃之“力”;这里的人,不张牙舞爪,却共聚良善成城之“劲”。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多元的美食文化。台北对吃货来说,无疑是一座美食之都。跟随晓莫,细嚼台北,无论是享誉世界的名吃,还是街边不起眼的小食,味味关情。这样一路走来,你或许会发现,没有哪个地方的食物,能带来这么繁复的滋味。因为那些食物里,深深地渗透着每个台湾人血脉中的乡愁.
 

精彩内容
继觅食香港和澳门之后,晓莫的下一站,是台北。
     在一个美食发现者和探究者,兼背包客的眼中与口中,台北美食的面纱被层层揭开,在美味的背后,晓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私下认为,“台湾菜”并非单一的某一类地域食物,而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各地家常食物的总和,在台湾菜里,总是可以看到山东、陕西、江苏、四川、福建和一些客家地区菜肴的影子,它们的总和,方可称为“台湾菜”。在台湾更风靡的,其实是各种吸引眼球的小吃,种类派别多到令人眼花缭乱,吃吃看看之余,发现其中“埋伏”着的台湾民众的生活创意。说台湾美食吃的是人情味,还有一个重要的体验,就是之前提到的综合性极强的“台湾菜”的渊源——台湾很多食物都跟大陆同宗同源,来台湾的游客时常可以从当地美食中,吃出自己家乡的味道来。
     一个城市跟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只有生命的年轮达到一定的密度,才有可能展现出成熟而澄净的生活品质。从这些意义上讲,台湾,或者说台北,是一个有味道的地方,是一个值得人一去再去、再去还想去的地方.

媒体评论
跟着晓莫“吃”台北

 认识晓莫是从《觅食香港》和《觅食澳门》这两本书开始的,我跟着她的觅食路线穿梭在名字古老而奇怪的大街小巷,看着地图和路标,用脚丈量路程,一站一站地完成惊喜的觅食之旅。而这一次,我被她的《带跟着晓莫“吃”台北》带到了台北。

 我对台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里,后来再跟着九把和李安加深了一下。我看着晓莫的美食地图,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台北沿街随巷,在巷弄里头遇到热情的服务生大哥大姐,用软糯的台湾普通话招呼我:“很好吃哦,要不要尝一碗?”

 真正的城市生活,应该由一些鲜活的、有生命的小街巷组成,在台湾,吃的是人情味,这是晓莫在行文中一而再再而三的碎碎念。作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我惊喜地发现,台湾还有很多客家美食的变种。的要数三杯系列了,三杯鸡、三杯鸭……三杯系列正是由台湾的客家人发扬的,现在回传到大陆,已经演变得跟广东梅州地区的客家菜有很大差别了。

 台北本地的一些地道小吃也有趣,晓莫极力的淡水阿给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给,像是一个美丽少女或勤劳妇人的名字,她舒雅娴静,在行动间偶尔露出柔媚的韵致。然而,阿给不是美人的名字,它是一款美味的食物。“阿给”是日文“油豆腐”(油扬げ、abura-age)发音的直接音译。它的做法并不复杂,是用四方形的油豆腐,挖去中间的豆腐,填进滑顺可口的肉燥冬粉丝,以鱼浆封口,加以蒸熟,吃的时候再店家特制酱汁,一碗半干半湿的淡水代表名物拌着卤汁的香气引诱味蕾。找个空闲的周末,自己在家就可以做来吃呢。

 晓莫坚信的食物,才是的,她认为“台湾菜”并非单一的某一类地域食物,而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各地家常食物的总和。台湾美食无论在食物本身还是情感上,都跟大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992年张艾嘉《爱的代价》专辑中收录了一歌《戏雪》,陈升写的歌词,活脱脱就是一篇反映老兵思乡情浓的散文:“1948年,我离开我*的人,当火车开动的时候,北方正飘着苍茫的雪,如果我知道,这一别就是四十余年,岁月若能从头,我很想说,我不走。”歌曲约着“近乡情更怯”的情愁。1948年后,一大批从大陆来到台湾的老兵,因怀念自己的家乡风味,就借助本地食材来寻找家乡的记忆寄托思乡之情,这大大丰富了台北的美食。在台湾菜里,总是可以看到山东、陕西、江苏、四川和福建等地区菜肴的影子,来台湾的游客时常可以从当地美食中,吃出自己家乡的味道来。诸如台湾的大肠或蚵仔面线,就跟厦门的面线糊同宗同源。

 说到台北的美食,当然少不了台北夜市,它是台湾美食中独特的存在。我一直向往台北的夜市生活,记得当时看《艋舺》这部电影(闽南语念“mang ga”,两节都是短音,一声和三声),通过那些灯影交错,厮杀混战,兄弟义气,儿女情长,我知道了艋舺夜市的存在。据说逛艋舺夜市的都是老台北人,他们的嘴巴刁,一般的食物是蒙混不过他们的嘴巴,他们爱的必定是物有所值百吃不厌的美食。在晓莫的觅食体验中,淡水老街的闲适,宁夏夜市的小巧精致,饶河夜市的美食“茶”香,士林夜市的热闹,从华灯初上直至夜色阑珊,它们无不丰富着台北人的生活。逛夜市吃美食,它可以带来“生为此地人”的错觉——傍晚走出家门,家门口就该有这么个小巧的街市,数不尽的美食各花入各眼。在夜市大快朵颐后,还可以散步到西门町感受一下台北年轻人的世界。

 跟着晓莫的美食地图寻找美食,你总是能吃到、,而且讲究到实处上的食物。“世界很大,走很远需要勇气;美食无尽,想不留遗憾需要更大的勇气。”然而,不管是早餐、午餐、晚餐还是小吃,只要用心品味,你都能在一粥一饭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台北味道。

  • 跟着晓莫“吃”台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