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汉学家马瑞志与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译文比较)(汉英)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7
6.3折
¥
59
全新
仅1件
作者于红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ISBN9787500166559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11168614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1 绪论
1.1 翻译研究的转向
1.2 语料库翻译学发展
1.3 译者文体研究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设计
1.3.4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译者声音
2.1.2 译者风格
2.1.3 译者文体
2.2 译者文体研究综述
2.2.1 传统翻译学研究与译者文体
2.2.2 语言学翻译研究与译者文体
2.2.3 语料库翻译研究与译者文体
2.3 语料介绍
2.3.1 《世说新语》及其翻译
2.3.2 《汉魏六朝小说选》及其翻译
2.4 本章小结
3 语料库建设与检索
3.1 语料库的设计
3.1.1 单语语料库
3.1.2 平行语料库
3.1.3 参照语料库
3.2 语料库的建设
3.2.1 语料整理
3.2.2 语料加工
3.3 检索与统计工具
3.3.1 检索工具
3.3.2 统计工具
3.4 本章小结
4 译者文体特征分析
4.1 译作取向的比较
4.1.1 高频词
4.1.2 标准类符/形符比
4.1.3 词汇密度
4.1.4 平均词长
4.1.5 平均句长
4.1.6 词汇难度
4.2 原作取向的比较
4.2.1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
4.2.2 直接引语句的翻译
4.3 译作副文本比较
4.3.1 副文本的结构
4.3.2 副文本的内容
4.4 本章小结
5 译者文体成因分析
5.1 译者自身因素
5.1.1 译者的教育经历
5.1.2 译者的研究领域
5.1.3 译者的翻译观
5.2 外部客观因素
5.2.1 原作的文体
5.2.2 目的语读者的期待
5.2.3 赞助人的制约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价值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TreeTagger赋码集(实词)
附录二 本研究平行语料库文本
附录三 《汉魏六朝小说选》第二版《出版前言》
附录四 《世说新语》英译本第一版封面一、封面二、正文照片
附录五 《世说新语》英译本第二版封面一、封面二、正文照片
附录六 《汉魏六朝小说选》英译本第一版封面一、封面二、正文照片
附录七 《汉魏六朝小说选》英译本第二版封面一、封面二、正文照片
附录八 马瑞志《世说新语》译文第二版《言语第五十九》“太微”的脚注图片
内容摘要
1绪论
翻译研究从语文学到语言学,再到文化研究,经历了重要的转向,也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变。研究的核心逐渐由两种语言间的转换研究向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交流研究转移。在这两次转向的变化中,译者也逐渐由“隐身”走向“现身”,由“透明”走向“操控”。
1.1翻译研究的转向
翻译研究的第一次转向始于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语言学派翻译理论认为,一切意义都包含在结构之中,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能够发现文本的意义,从而实现信息或意义的“对等”转换。
Roman Jakobson(1959/2000:114)将翻译分为三种类型: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际 翻译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语内翻译是指同一种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语际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符际翻译是指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通常所说的“翻译”就是语际翻译。关于如何翻译,Vinay和Darbelnet(1958/1995)提出了七种翻译方法(borrowing,calque,literal translation,transposition,modula-tion,equivalence,adaptation),用于解决词汇(lexicon)、 结构(structure和信息(message)三个层面的翻译问题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EugemneA.Nida(1969/2004)认为对等可分为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前者即译文和原文在词汇、结构等方面有相同的形式,后者即译文对译文读者的功能和原文对原文读者的功能相同。同样将对等分为两个方面的还有Peter Newmark(1988),他认为翻译有语意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翻译和交际(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两种类型:语意翻译面向原文,尽可能保留原文翻译的语言形式价值:交际翻译面向读者,尽量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语言学翻译研究着重语言分析,关注结构在语言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却忽视了翻译作为文化交际活动的特征,更加没有重视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译者。Pym(20102014:86)认为,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之所以迅速衰落,原因就在于认识论的怀疑主义(epistemologicalskepticism)和原作的不稳定性观点。认识论的怀疑主义来自于“观察着效果”(observer effect),即观察受到观察者所处的角度的影响。一个文本不能完全决定(导致、解释或证明)文本接受者对它的理解程度。每个接受者都会将自己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s)置于文本的理解之中,因此,接受文本的过程就是文本和这些框架之间的互相影响过程。同理,在翻译过程中,文本不可能完全决定译者的理解,原因之一就是翻译是靠观察和解释才能进行的(同上:87)。
法国社会评论家及文学评论家Roland Barthes(1971)认为,文体从来都不是原创的,因为“文体根本上是一个引用的过程,是各种配方的整体,是记忆,是一种文化的而非表达的传承”(同上:9),“任何类型的写作都是转换已有模式的方式,这些模式的原型不能被追溯,但是却构成了文学整体记忆的一部分”(同上:8)。Barthes之后,Michel Foucault(1979)指出,作者不是先于作品出现的,作者也不是作品中意义的源头,作者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原则,文化依据这一原则调节语篇的生产和流通。文学只关注它自身,倘若文学也关注作者,那么也只关注作者的死亡沉默和消失,哪怕是正在写作的作者。这些观点彻底否认了意义的独立存在,从而否认了作者和作品的权威地位。
……
主编推荐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典籍浩繁,很多典籍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在世界汉学研究领域有独特的价值。典籍英译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已经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将典籍作品译为英语,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彰显我国的文化独特性,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明确了译者文体研究的核心概念,揭示了译者文体的构成要素和制约机制,拓展了译者文体分析的方法和框架,从而丰富了译者文体研究的成果,为解释翻译现象和预测翻译活动的结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精彩内容
随着翻译研究的转向,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成为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传统的译者研究往往与翻译史研究密不可分,语料库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研究更加注重对译作的定量分析,通过描写译者的文体,甄别译者的身份,揭示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因素。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汉学家马瑞志与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译文比较》是在语料库翻译学领域中的译者文体研究,即通过对译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和归纳出译者在译作中留下的文体特点,并结合译者的自身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解释译者文体的制约条件。
媒体评论
在中国典籍外译的历史中,译者的作用功不可没。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多维度描写译者翻译文体特征,全方位解读译者文体成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