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董黎 2003年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本科毕业。 2007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 2013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湖北地域文化与遗产保 护方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湖北省社科基金及省、市科研与教研项目5项,工程实践项 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品20余篇,主编 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
目录
目录
序 ………………………………………………………… Ⅰ
第一章 绪论 …………………………………………… 001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002
1.1.1 鄂南与聚落 ……………………………………………………………… 002
1.1.2 研究意义 ………………………………………………………………… 005
1.2 学术背景与研究现状 ………………………………………… 005
1.2.1 国内研究的理论发展 …………………………………………………… 005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006
1.2.3 关于鄂南传统聚落的研究 ……………………………………………… 007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08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008
1.3.2 研究方法 ………………………………………………………………… 008
第二章 地域环境 ……………………………………… 015
2.1 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 …………………………………………016
2.2 以丘陵为主的地形地貌……………………………………… 019
2.3 山地农业的生产方式 ………………………………………… 023
2.4 农耕主导下的手工业组成 ……………………………………026
第三章 历史传承 ……………………………………… 031
3.1 先秦时期的建筑雏形 …………………………………………032
3.1.1 历史背景 ………………………………………………………………… 033
3.1.2 原始雏形 ………………………………………………………………… 035
3.2 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融入…………………………………… 037
3.2.1 历史背景 ………………………………………………………………… 037
3.2.2 基本结构 ………………………………………………………………… 039
CONTENTS3.3 唐宋时期持续稳定的发展 …………………………………… 040
3.3.1 历史背景 ………………………………………………………………… 040
3.3.2 制度影响………………………………………………………………… 042
3.4 明清时期大移民的影响 ……………………………………… 043
3.4.1 历史背景 ………………………………………………………………… 043
3.4.2 社会影响 ………………………………………………………………… 046
第四章 文化面貌 ……………………………………… 053
4.1 荆楚文化的体现……………………………………………… 054
4.2 地域文化的渗透……………………………………………… 056
4.2.1 赣江移民的影响 ………………………………………………………… 057
4.2.2 徽州商业的影响 ………………………………………………………… 060
4.2.3 湘鄂区划的影响 ………………………………………………………… 068
4.2.4 峡江文化的影响 ………………………………………………………… 071
4.3 农耕形态中的家族与宗法 ……………………………………074
4.3.1 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 …………………………………………………… 074
4.3.2 实现族权的宗族祠堂 …………………………………………………… 084
4.3.3 表彰节孝的牌坊屋 ……………………………………………………… 099
第五章 构筑形式 ……………………………………… 107
5.1 院落的平面组成 ………………………………………………108
5.1.1 基本构成形式 ……………………………………………………………108
5.1.2 围合天井式 ………………………………………………………………110
5.1.3 灵活组合式……………………………………………………………… 113
5.2 院落的空间组成……………………………………………… 119
5.2.1 槽门……………………………………………………………………… 119
5.2.2 堂屋 ……………………………………………………………………… 129
5.2.3 天井 ……………………………………………………………………… 131
5.2.4 出檐和阁楼 ……………………………………………………………… 1365.3 空间形态特征 …………………………………………………143
5.3.1 讲究形制的合院 …………………………………………………………143
5.3.2 灵活的山地适应性布局 …………………………………………………145
5.3.3 商住一体的店铺街屋 ………………………………………………… 151
第六章 结构方法 ……………………………………… 161
6.1 承重体系的结构形式………………………………………… 162
6.1.1 抬梁式 …………………………………………………………………… 163
6.1.2 穿斗式 …………………………………………………………………… 166
6.1.3 插梁式 …………………………………………………………………… 168
6.1.4 混合式 ……………………………………………………………………169
6.2 支承体系的构造处理………………………………………… 171
6.2.1 梁、枋 …………………………………………………………………… 171
6.2.2 柱 ………………………………………………………………………… 174
6.2.3 挑檐 …………………………………………………………………… 181
6.2.4 山墙 …………………………………………………………………… 184
6.3 围护体系的构筑类型………………………………………… 188
6.3.1 墙体 ……………………………………………………………………… 188
6.3.2 屋顶 ……………………………………………………………………… 193
6.3.3 地面 ……………………………………………………………………… 194
6.4 门、窗………………………………………………………… 195
6.4.1 门框、门扇 ……………………………………………………………… 195
6.4.2 门头 ……………………………………………………………………… 200
6.4.3 窗 ………………………………………………………………………… 202
第七章 审美理想 ……………………………………… 209
7.1 装饰材质与手法……………………………………………… 210
7.1.1 木雕 ……………………………………………………………………… 210
7.1.2 石雕 ……………………………………………………………………… 219
7.1.3 砖雕………………………………………………………………………227
7.1.4 灰塑与彩绘 ……………………………………………………………… 2297.2 装饰题材的种类……………………………………………… 233
7.2.1 几何与抽象图案 ………………………………………………………… 233
7.2.2 花草树木 ………………………………………………………………… 237
7.2.3 祥兽与家禽 ……………………………………………………………… 240
7.2.4 人物故事 …………………………………………………………………247
7.2.5 器物清供 ………………………………………………………………… 249
7.2.6 诗词文字 ………………………………………………………………… 252
7.3 传统民间的审美观念………………………………………… 254
7.3.1 美在田园山水之间……………………………………………………… 254
7.3.2 美在诗情画意之中……………………………………………………… 256
7.3.3 聚落内审美观念的同质性……………………………………………… 257
第八章 保护策略 …………………………………… 259
8.1 传统聚落在自发演进中面临的问题…………………………260
8.1.1 城市化与传统聚落之间的矛盾………………………………………… 260
8.1.2 现代科技对传统聚落演化的推动 ……………………………………… 264
8.1.3 传统与现代居住理念的矛盾 …………………………………………… 265
8.2 动态的保护策略………………………………………………267
8.2.1 传统聚落的动态保护原则 ……………………………………………… 267
8.2.2 传统聚落的动态保护内容……………………………………………… 273
8.3 传统聚落的功能利用方向……………………………………281
8.3.1 传统聚落中蕴含的生态建筑经验 ……………………………………… 281
8.3.2 本土资源再利用与绿色再生…………………………………………… 285
后记 …………………………………………………… 288
内容摘要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1.1.1鄂南与聚落
任何一种自然地理空间的划分实际上也是一种人史现象的划分。本书对“鄂南”的界定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发,综合自然地理以及历史因素,形成一个视野广泛的“鄂南”概念.考察范围以成宁市为主,假并不限=J:咸宁市市域的范围,闪为市域的边界往往处在不同文化现象的边缘地带,并且具有文化的过渡性和模糊性.所以无法像划分行政区域那样将其明确地分隔开来。
成宁市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这一区域的历史悠久。它在夏商属荆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稚县(今阳新县),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置蒲圻县(今赤壁市).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升为永安县,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7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名讳,因《易传·乾·彖》中“万国咸宁”之“成宁”与“永安”
义近,改名为成宁县(今咸安区),南庸保大十一年(公元
953年)置嘉鱼县,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置通山县,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置崇阳县.北宋熙宁五年(公
元1072年)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