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概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化概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67 6.3折 52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阮堂明,沈华,李正春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6803030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10908912

上书时间2024-12-2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中国文化所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中古:中国文化的发展与隆盛 

第三节 近古:中国文化的延续与演变 

第三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第二节 汉字的演变与特点 

第三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原始宗教和信仰 

第二节 传统文化孕育的道教 

第三节 佛教及其中国化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的功能和特征 

第五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 

第七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远古艺术 

第二节 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 

第八章 中国古代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古代史学的多样化形式 

第三节 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九章 中国古代民俗 

第一节 民俗的产生、类型与特性 

第二节 民俗的生活应用 

第三节 民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十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及其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科技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四大发明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第二节 群己关系的定位 

第三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概论》:
  在汉字从产生到如今的漫长时间里,汉字始终处于不断的渐进式演变之中。书写材料的变化,行款格式的调整,实用目的与审美趣味的不同追求,尤为突出的行政指令的强制实施,等等,都会造成汉字形体结构的演变。今天所能见到的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此后汉字历经西周金文、春秋金文、篆书、汉代隶书和魏晋以来的楷书的演变。汉字的历史变化主要表现在书体和构造两个方面。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体与书写工具、材料有直接关系。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主要是龟的腹甲)、兽骨(牛的肩胛骨为主)上,因此笔画短促有力,线条瘦硬明晰,笔法有方有圆、有肥有瘦,字的大小随笔画多少而异,参差不同。从结构来看,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方式在甲骨文中已经具备,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用已有的字作构件创造新的字,这为汉字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但是甲骨文毕竟还处在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些汉字构形还保留着古文字的原始性,不少字的字形尚未固定,同一个字可以有很多种写法,文字书写时的置向不定,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如“卜”字中的短线条或在左、或在右,或朝上、或朝下。有些字的构件还不固定,如“牢”字的字形,画的是一个牢图形,牢圈中可以是一头牛,也可以是一只羊,还可以是一匹马。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形成异体字。甲骨文的书写行款还很不固定,有直书,有横书,有右行,有左行,其中以从上而下直书左行为主。
  金文是殷周时期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故称金文;又青铜器分礼器、乐器,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故金文又称“钟鼎文”。现存的金文属于商代中期,内容简短,到了商代晚期的帝乙、帝辛时期,才出现较长的铭文,但也仅有40余字。西周时期金文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的金文篇幅都比较长,毛公鼎的铭文共32行,499字,是现存的青铜铭文。金文一般是先刻在型范上,再翻铸到青铜器上的,因此线条肥厚粗壮、圆浑丰润,字形庄重美观,大小趋于一致,排列越来越整齐。金文中形声字大量增加,异体字相对减少,结构趋于定型,这说明金文比甲骨文更成熟。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合称,大篆是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字体,传为太史籀所创,所以又称“籀文”。因收人大篆的《史籀篇》久已亡佚,现藏故宫博物院唐初出土的秦国鼓形石刻文字,就成了大篆字体的代表,因此大篆又称“石鼓文”。大篆由金文演变而来,笔画比金文更均匀,结构更齐整。小篆又称“秦篆”,是赢政灭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所采用的字体。小篆的书写线条化,象形性减弱,字形规整匀称,笔道圆润顺畅,现存《泰山刻石》为小篆代表作,传为李斯亲笔。从构造来看,小篆一方面异体字大量减少,构件的写法趋于一致,同一个构件在不同的字中、在一个字中的不同位置写法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形声字大量增加。这些都说明小篆已经形成了相当严密的文字体系,小篆也成为汉字古文字阶段的终结者。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汉字脱离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古文字范畴,进入今文字时代。传统说法是,隶书是秦代为了应付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创造的简便字体。隶书的得名,一说是认为这种字体应用于徒隶之事,另一说是这种字体为徒隶所造。不管哪种说法都透露出这个信息:隶书是与庄重典雅的篆书相对的一种通俗字体。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这个变化在汉语发展史上被称为“隶变”,根据考古的发现,隶变从战国晚期已经开始,到西汉时隶书已经是成熟且通行的正式字体。隶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改连笔为断笔,变圆转曲顺的笔画为平直折转的笔画,变汉字的形象描绘为符号书写,字形由长圆变为方扁,方便了书写,但汉字也基本失去了象形性,出现了“方的太阳”;二是简化、合并了部分偏旁部首。为了书写的快捷,小篆中单字的写法和作为部首时的写法相同,隶书则为了布局的需要而改变原来的写法,偏旁与原字写法不同的情况普遍,原本不同的偏旁部首因为隶变而变得混同,许多偏旁部首被省减或合并。隶变后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从隶书到现代文字,形体几乎没有变化,所以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楷书是对隶书加以改进的字体,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变隶书的波挑为平直,字体方正端庄,书写方便。楷书大约兴起于东汉末年,流行于魏晋,成熟于隋唐。唐楷已经消除了隶书的笔意,笔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韵流畅,形体端庄优美。唐代也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达到了书法艺术的,被苏轼看作是“集大成”者。楷书吸收了行草书便于书写的优势,形成了相互配合的笔形系统。楷书的横笔改为收锋,“撇”改为尖斜向下。“点”是笔程的笔画,楷书的“点”比以往任何字体都更丰富。“提”和“钩”是在书写便利这一要求的促动下,笔画相互呼应而逐渐形成的。楷书结构严谨,便于识读,同时又笔形配合,便于书写,因此历千年而不变,成为近代文字中通行的字体,现存中国古代典籍,除了作者手稿外,都用楷书誊写或刊刻出版。在楷书基础上形成的专供印刷用的大小一致、笔画粗细均匀的宋体字以及后来的仿宋体、黑体,都只是楷书的变体。
  草书与行书是汉字的两种速写体。草书起源于秦汉之际,由隶书连笔快书而成。东汉赵壹《非草书》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早期草书带有隶书的意味,横画上挑,撇、捺分别,仍沿袭隶书法式。传说汉章帝喜爱杜度的草书,令其奏章也用这种字体,故名“章草”。章草在结构上,或省去字形的一部分,或省并笔画,仅留字形轮廓,书写简便。在用笔上,由于讲究快速,笔画圆转相连。
  ……



精彩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在文字、文学、历史、宗教、科技等方面的表现,内容丰富且多有新意。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全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人类一切的活动,都体现为文化,都具有文化的意义。因而,与学习自然科学主要以认识外部世界为目的不同,学习文化,其实是人类以认识自身为目的,因而在根本上可以看做是一种人类的认祖归宗行为。就像一个个体生命从孕育到出生,重演了人类的进化过程一样,一次从洪荒的野蛮时代到高度文明的现代的人类文化历程的巡礼,也是向人类自身的回归和认同的过程。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我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样不仅是一种以积累知识为目的的学习,而且也带有接受洗礼之后精神回归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为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不能不经历这样一种洗礼,并最终完成精神的回归。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