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全2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5.82
6.3折
¥
89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 (美)爱德华·赛登施蒂克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 9787552021769
出版时间 2018-09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定价 89元
货号 9277130
上书时间 2024-12-2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者爱德华·赛登施蒂克在《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上下)》这本书中凭借对东京历史及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追溯了东京城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发展及其所经历的沧桑巨变,述其如何从幕府末年的将军驻地,经明治维新、1923年关东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城市之一。作者在书中广征博引,所据资料涵盖了当时的各种指南,日报周刊,日本小说家如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的文学作品,以及各类日本文化研究著作,敏锐地洞察了东京城市精神的发展及其所代表的日本近现代文明的变迁。 作者简介 德华·乔治·赛登施蒂克(Edward George Seidensticker,1921-2007),有名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长年居于日本,先后执教于东京上智大学、斯坦福大学(1962-1966)、密歇根大学(1966-1977)、哥伦比亚大学(1977-1985)。曾因日本文化研究及日本文学译介方面的杰出贡献,获旭日章(1975)、菊池宽奖(1977)、日本靠前交流基金会奖(1984)。所译英文版《源氏物语》家喻户晓,被认为是该作品的很好英译本。其对川端康成作品的杰出译介,很终促成川端康成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日本研究方面,其很有名代表作是关于东京历史文化的两本书:《下町,山之手:东京从江户时代到大地震》(Low City,High City:Tokyo from Edo to the Earthquake)、《东京崛起:大地震之后的东京》(Tokyo Rising:The City Since the Great Earthquake),此次将这两本书合并为《东京百年史》,抢先发售引入中国。 目录 ?? 引言 前言 (上部) 下町,山之手 地图(1892年东京、1914年东京) 作者自序 章终结与开端 第二章文明开化 第三章双重生活 第四章颓废文化的衰亡 第五章下町,山之手 第六章大正风貌 (下部) 东京崛起 地图(1927年东京、1932-1947年东京区部、1947年以来的东京都) 作者自序 第七章震后的日子 第八章快乐重建 第九章黑暗降临 第十章棒鳕和芋头 第十一章奥运时代 第十二章昭和余韵 作者注释 索引 中译本后记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爱德华·赛登施蒂克对东京历史的经典叙述那样,不仅充满了一个城市及其国民的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 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作者凭借其对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以引人入胜的视角追溯了东京百年来的兴衰变迁,通过各种令人惊叹的细节和详实的史料,带领读者穿梭百年东京,揭秘近代日本为何能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成为世界强国之后,仍能将古老传统传承至今。
内容简介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爱德华·赛登施蒂克(Edward George Seidensticker,1921-2007)对东京历史的经典叙述那样,不仅充满了一个城市及其国民的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作者凭借其对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以引人入胜的视角追溯了东京是如何从幕府将军的古老都市,历经明治、大正时代的沧桑巨变,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在带领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穿梭于百年东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它的各个街区如银座、日本桥等地兴衰沉浮的同时,通过各种令人惊叹的细节、详实的史料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敏锐洞察力,揭示了近代日本为何能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成为世界强国之后,仍能将古老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奥秘。
作者简介 爱德华·赛登施蒂克(Edward George Seidensticker,1921-2007),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长年居于日本,先后执教于东京上智大学、福大学(1962-1966)、密歇根大学(1966-1977)、哥伦比亚大学(1977-1985)。曾因日本文化研究及日本文学译介方面的杰出贡献,获旭日章(1975)、菊池宽奖(1977)、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奖(1984)。所译英文版《源氏物语》家喻户晓,被认为是该作品的*佳英译本。其对川端康成作品的杰出译介,*终促成川端康成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日本研究方面,其*代表作是关于东京历史文化的两本书:《下町,山之手:东京从江户时代到大地震》(Low City, High City: Tokyo from Edo to the Earthquake)、《东京崛起:大地震之后的东京》(Tokyo Rising: The City Since the Great Earthquake),此次将这两本书合并为《东京百年史》,引入中国。
目录 目 录 引言 前言 (上部 下町,山之手 地图(1892年东京、1914年东京) 作者自序 章 终结与开端 第二章 文明开化 第三章 双重生活 第四章 颓废文化的衰亡 第五章 下町,山之手 第六章 大正风貌 (下部) 东京崛起 地图(1927年东京、1932—1947年东京区部、1947年以来的东京都) 作者自序 第七章 震后的日子 第八章 快乐重建 第九章 黑暗降临 第十章 棒鳕和芋头 第十一章 奥运时代 第十二章 昭和余韵 作者注释 索引 中译本后记
精彩书摘 (上部 下町,山之手 (第二章 文明开化) …… 初安装电灯的实验并不。1878年中央电信局开业仪式上的主要看点是一盏电灯,结果它只亮了15分钟就熄灭了,让整个会场陷入一片黑暗。1882年,大仓组商会在银座分店前地安装了一盏弧光灯。明治时期的浮世绘上可以看到一群人盯着它看,这种景象表明他们一点都不像谷崎那样哀叹幽暗的逝去。(当然谷崎也是在电灯点亮很久以后才写了那篇散文,他小时候也是喜欢电灯的。) …… 告别黑暗之后,东京似乎有意要成为世界上明亮的城市,并且很可能也做到了这一点。每当各种工业博览会召开时,追求“更亮”的照明实验便不断上演。 小说家夏目漱石在1907年的《虞美人草》中写道:“把刺激文明开化的袋子翻个遍筛选一遍,你就有了一个博览会。将博览会用昏暗的夜之砂滤过,你就有了炫目的彩灯霓虹。假如你还活着,为了证明自己并非行尸走肉,就该去看看照明彩灯。你将惊愕不已,大叫出声。被文明麻痹的文明人在大叫出声之时,才会次意识到自己还活着。”虽然这番话是明治末期已对文明开化感到厌烦的人说的,不过把“照明灯”等同于明治时代精神并没什么错。寻求变得“更亮”——而且是以比西方快得多的速度,正像是那个年代日本挣扎着寻求生存下去一样。摆脱了黑暗的江户之夜,人们都向灯光亮的地方聚集。因而当夜幕降临时,人群便开始从一片漆黑的日本桥向南涌到银座去。 谷崎直到步入中年时才成为阴翳的礼赞者。他在少年时代,对日本桥的黑暗其实挺怕的。“到了晚上即使是在下町,街灯也很少,真的十分可怕,我在天黑后一路小跑,独自从几个街区外的蛎壳町我叔叔家回来的途中,要经过几个可怕的地方。在漆黑偏僻的暗处,会有书生打扮的男人守候在那里,想要伏击长得俊俏的少年”。谷崎自己就曾被一个有着“萨摩偏好”(当时就是这么称呼男癖好的)的陆军军官绑架过,他被带到三菱草地,好不容易逃了出来。 和有轨电车系统一样,电力系统的不济一步暴露了城市由于过快的扩张和变迁而产生的混乱,以及私有企业的能力不足。东京在明治时代晚期的时候有三家电力公司,它们有时处于激烈到甚至引发事件的竞争当中。电费不是按消耗的电力来收,而是按照灯泡的数量来收,这样的收费制度自然使人们喜欢把灯一直开着。一户家庭可能有不止一家电力公司某户家庭把电力供应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家时,两家公司的架线员便会发生斗殴。有两任市长都因为无力改变这种情势而辞职,其中一位还是有名的国会议员,人称“之神”的尾崎行雄…… (第三章 双重生活 选段1) 在总是可以听到人们提到“双重生活”。这个词并不像刚开始听上去那么使人浮想联翩,它事实上有点乏味,指的是东西合璧的生活方式,比如既穿鞋子又睡地板。双重生活即使从乐观的角度来看也是给人带来多余的花销和不便的,而在坏的情况下,那就是一种折磨,带来身份认同的危机。 然而观察平时的生活状态,会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心平气和、理所当然地过着这种双重生活…… 剧作家长谷川时雨有一天回家,发现她有了一个新妈妈。倘若只是旧妈妈被逐出家门,一个新妈妈取而代之,这样的变化可能并不怎么让人吃惊。而时雨的感觉是旧妈妈被“重塑”了一遍,换了新颜。“她在履行母亲的职责上与平常并无二致,但她的脸与以往大不一样。过去她的眉毛是修掉的,画着淡青色的眉线。过去她的牙齿洁净但染成黑色。而现在我看到面前的妈妈有着短而硬的眉毛,她的牙齿又白又亮,但却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令我大吃一在她脸上满是以前不曾有的笑容,让我更觉不安”。 以前的江户妇女在结婚之后都要修掉眉毛,染黑牙齿。谷崎后来在《阴翳礼赞》中提到,这种风俗使江户女性的容貌带上了亡灵般阴翳的色彩。不论染黑牙齿有什么审美上的价值,人们以前就是这么做的。明治政府认为这种做法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决定予以废止。皇后在1873年首先作出表率,停止染黑牙齿。宫里的妇女很快跟着效仿,这股新的风尚逐渐向下传播,将近半个世纪后,就连日本偏远角落的农村妇女也不再例外。想想如果现在的英国女王和威尔士王储的妻子突然染黑了她们的牙齿,公众会多么震惊,就能明白当时所受到的冲击了,…… …… 所有江户及东京的“名所图绘”上都举出了不同季节适宜造访的名胜景点。与季节的自然规律略微相悖的是,在这些类似旅游指南的名所图绘中,景点以及各种看点的收录顺序是从雪开始,而不是从花草以及通常在晚春之前常能见到的东西开始。隆冬时的看点是山茶花和颜色亮丽的叶牡丹,但两者似乎都用不着特地跑大老远的路去某个景点观赏。隅田川的堤岸边是传统的赏雪景点。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适合赏雪,比如在明治期间增加的。雪被认为是值得观赏的景物,或许是因为它像樱花一样转瞬即逝,至少在本州岛的东京一侧就是如此。 在明治初期,人们能找到季节性花草多的地方大概是隅田川以东了。你不用向东走很远,就能把旧城抛之脑后入田野地带。当你转身回望,能看到成排房屋的身后是山之手地区绵延的丘陵,而在那之后是富士山巍峨的身影,…… 另一处花草茂盛且适合观赏的区域是在山之手的高台地区与下町低地交界的边缘一带。以樱花闻名的上野和飞鸟山都在这条边界上。从这里向东望去可以看到隅田川和田地。在高台地区的南端是从未建成的英国公使馆的所在地。 在明治时代,这条边界线上的景点比隅田川东岸的景点还要熙熙攘攘。上野已经不再像幕府将军统治时那样让人畏惧,它飞鸟山和隅田川堤岸,一跃成为适于举办热闹春日祭的地方。而就在上野和飞鸟山之间,位于东京城区边缘的一带,还有江户时期的苗圃中心,其中种有盆栽的菊花和牵牛花之类的花卉。苗圃这种栽培模式直到20世纪都依然占据主流,只是栽培的地点逐渐向外迁移,以至于今天的东京都内已经没有多少这样的苗圃了,不过市区外的北郊依然还留有不少。 早春时节开的是梅花,明治早期赏梅的胜地是浅草和龟户,这两个地方离隅田川东面的本乡不远。龟户还因为五月的紫藤受到欢迎。如今紫藤尚在,…… (下部) 东京崛起 (第八章 快乐重建) …… 总的来说,那年的自杀事件都可归因为整个社会弥漫的焦虑和紧张不安。在那一年,日本拒绝接受“李顿报告”,退出了国际联盟。报告要求日本从中国东北地区撤出。孤立感和危机感席卷了整个日本。悠悠球随处可见,街头巷尾,弹动摇摆。据说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出500万个。春天,日本从国际联盟退出,到了夏天,家家户户涌向街道和公园,伴着《东京音头》的旋律又唱又跳。这首歌的作曲者是中,日本现代流行乐的者;作词者是西条八十,日本诗坛的象征主义诗人,其在诗坛的地位高到百科丛书中的日本现代文学卷拿出整整3页对行介绍。 《东京音头》的歌词比较空泛,一半以上都没有多大意义,只是为合上节拍而吟唱的咿咿呀呀。其间夹杂着对各种景物的东拉西扯,比如隅田川上的明月、银座的柳树、筑波山,还有富士山这座本应该装点起东京的天际线,却甚少起到这一作用的山脉。 由于害怕日比谷公园的舞蹈活动影响陛下的休息,丸之内警局下令舞蹈活动要在晚上9点终止。而在浅草,警局的做法正相反,他们保护了那些跳舞者。因为浅草警局接到报告说,由于会上电影院的人们现在涌向街头跳舞去了,影院剧场一条街的客流量急剧减少,万分不满的影院老板们雇用了地下黑帮打手,想要破坏跳舞活动。而在城中的另外一些地方,跳舞的群众阻塞了交通,警方既无力驱散人群,…… (第十一章 奥运时代) 东京都政府大多数时候都笼罩在丑闻的阴云之下。战后的都政府也未能幸免,尽管相比战前,丑闻的规模和精彩程度都没那么夸张。东龙太郎在竞选第2个任期的时候就爆出了丑闻。接着,战后东京都政治的丑闻爆发了。都议会在1965年3月选出了一位议长,但这是一次非常肮脏的选举,贿赂和恐吓都公行。终在这起后来称作“东京都议会黑雾事件”的丑闻曝光后,议长自身及其他大约20个人被捕。这届议会显然必须解散,不过在这之前,先要等《地方自治法》修订完成。6月,依据新法的规定,议会全票通过了自行解散的决议,改选工作随行。 从6月底到7月,当竞选拉票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场巨大的蝇灾侵袭了隅田川东岸的几个区。铺天盖地都是黑压压的苍蝇。它们来自东京湾内一个叫作“梦之岛”的地方。梦之岛就是一个垃圾填埋场。虽然日本自卫队(可理解为日本军队)也出动杀灭苍蝇,但一开始似乎仅仅只是将它们驱散了。终还是焦土政策起效了。拜其所赐,梦之岛一度成为连飞蝇都无法落脚的灰烬大山。虽说对于这起由垃圾场引发的爆炸性丑闻,都知事是否能够事先预见并加以,是个疑问,不过那么多垃圾堆在一起终会变得怎样,他应该是想得到的。总之,事情发生的时机实在是太不凑巧了。 …… 江户及东京的町号设置一直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任何想要对其加以改善的努力,就结果来看,基本上都只一步增加了它的复杂程度而已。门牌号的设置原则,在欧美是沿着道路依序排列,而在日本则是在街区内随意设置,并非线性排列的。于是东京的门牌号便变得杂乱无章,原则不清,是想要改为欧美式时便会发现工程巨大,外加町名还不断变化,更增加了复杂度。手持一张稍微过时一点点的地图去找一个新门牌号,你就会发现要将这两者对上,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前言/序言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