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与城市文化心态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11
6.3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吴俊范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4850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8686872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吴俊范所著的《棚户区与城市文化心态》旨在以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典型的贫困社区——棚户区为个案对象,以其景观的扩展为依托,以其污名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驱动力为主线,揭示与之相关的城市文化心态的内容和演变机制。
通读全书,感觉脉络明晰,资料翔实,论证循序渐进,结论令人信服,且时时可见理论思想的闪光,这些对于一位年轻的历史学者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简介
吴俊范,河南荥阳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地理、江南环境史、上海城市史。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从水乡到都市: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获全国优秀百篇提名奖。2012~2013年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从事城市社会生态理论与历史地理交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课题。主要著作有:《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历史地理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1
第一章绪论
一、 问题缘起:城市贫困群体的融入问题
二、 上海棚户区案例的意义
三、 棚户区的概念及学术研究取向
四、 西方学界的“贫民窟”概念及贫困污名的研究
五、 本书的分析框架:基于景观的棚户区意象和污名
六、 相关概念、资料和方法的说明
第二章乡村聚落的瓦解与棚户区的发生:兼论污名的物质基础
一、 基于乡村聚落瓦解的棚户区发生机制
二、 城市周边河道体系的瓦解
三、 基于淤塞河道的低价值土地
四、 乡村风水形势的涣散
五、 本地人进城与外来移民落脚
六、 本章结论
第三章矛盾的“城市性”:棚户区扩展时期的城市心态
一、 根据租界市政档案的勾勒:城市性的凸显
二、 根据媒体资料的勾勒:矛盾的“城市性”
第四章城市居住生态图景中的棚户区
一、 棚户区景观的时空复原:资料与思路
二、 城市居住生态图景:景观与意象的分类
三、 1989年虹口区的聚落生态地图
四、 杨浦区棚户区发生的时间过程
五、 本章结论:基于景观泛化的污名
第五章“权力范式”下的污名构建与历史传递
一、 市政档案与主流媒体:棚户区负面形象的“定调”和初步传递
二、 历史学者与大众文学:棚户区记忆的再建构与再传递
三、 本章结论
第六章大众化的“住房贫困”情结:基于《上海文学》的分析
一、 文本分析:表面的“失真”与心态的“真实”
二、 普遍存在的“住房情结”
三、 “住房贫困”心态的延续与累积
四、 本章结论:“住房贫困”情结并非棚户区的贫困文化
第七章景观、意象与污名的嬗变:基于棚户区聚落地名的分析
一、 媒体所使用棚户区地名的资料价值
二、 景观、地名的存续与意象的嬗变
三、 污名是否延续?
第八章棚户区人群的代际融入与污名感
一、 定居上海的过程及其社会背景
二、 职业身份的变化过程
三、 教育程度的变化过程
四、 融入程度与污名感
五、 本章结论
第九章“局外”人群的棚户区意象
一、 “意象空间”方法与“上海人”概念
二、 年轻知识人群的棚户区意象
三、 新一代上海籍知识人群的棚户区意象
四、 市民的棚户区意象
五、 本章结论
第十章本书结语
一、 底层居住区的污名以景观为物质基础
二、 景观的更替与污名的存续不同步
三、 目前的“棚户化”倾向与新的污名内涵
四、 棚户区污名及其社会效应并不构成贫困文化
附录: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吴俊范所著的《棚户区与城市文化心态》以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典型的贫困社区——棚户区为个案对象,以其景观的扩展为依托,以其污名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揭示与之相关的城市文化心态的内容和演变机制。本书详细描述了贫困文化心态在中国大都市的表现及其形塑过程,并与西方大都市的贫困文化模式进行比较,从历史学与社会生态理论相结合的视角探讨我国城市贫困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曲折性及其文化特征。
精彩内容
本书以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典型的贫困社区——棚户区为个案对象,以其景观的扩展为依托,以其污名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揭示与之相关的城市文化心态的内容和演变机制。本书详细描述了贫困文化心态在中国大都市的表现及其形塑过程,并与西方大都市的贫困文化模式进行比较,从历史学与社会生态理论相结合的视角探讨我国城市贫困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曲折性及其文化特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