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梁宗岱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1.5
4.5折
¥
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刘志侠,卢岚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3135
出版时间2013-0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8326286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刘志侠、卢岚著的《青年梁宗岱(精)》是一本叙述性传记,跨越1903年至1931年的二十八年时间,从梁宗岱的家世开始,至欧游学成归国。主要内容根据笔者近年在海内外搜索到的历史文献撰写,引用多种新发现的少作、书信、日记、手稿和同时期的中外出版物,包括梁宗岱致文学大师瓦莱里十四封信和罗曼·罗兰四段日记。所有叙述均有所本,史实为重,评论从简,详尽介绍人物、事件和时代背景,具体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青年梁宗岱及他的成长过程。
作者简介
刘志侠,广州中山大学外语系毕业,1970年代初在巴黎大学法国文学系进修,现居巴黎。已出版《巴黎五色笔》(五卷),《里尔克与罗丹》,《法语医用会话》等多种著作和双语类书籍。
卢岚,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曾任教于中山大学和广州外国语学院,七十年代初赴法定居,进巴黎大学法国文学系深造。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把水留给我》,散文集《巴黎读书记》,《塞纳书窗》,《文街墨巷》,《笔走皇林村》,《与书偕隐》等十余种,翻译法国小说《故梦》等。
目录
序言(卢岚)
第一章 家庭与童年
第二章 培正中学
第三章 诗心的觉醒
第四章 岭南大学
第五章 文学研究会与《晚祷》
第六章 日内瓦一年
第七章 初抵巴黎
第八章 瓦莱里与索邦大学
第九章 中译《水仙辞》
第十章 与普雷沃的情谊
第十一章 《法译陶潜诗选》
第十二章 巴黎文艺生活
第十三章 瑞士假期
第十四章 罗曼·罗兰日记
第十五章 玫瑰村的朋友
第十六章 告别欧洲
后记(刘志侠)
致谢 Remerciements
附录
梁宗岱早年生平简编
梁宗岱早期文学作品编年
主要参考文献
海外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他的美术启蒙也是从培正开始,不是通过美术课或手工课,而是一位未来的国画名家。1922年,学校来了一位年青的美术教员黄君璧(1898―1991),他在1914年考进广东公学,美术老师是广东山水画家李瑶屏。1919年中学毕业后,他宁愿放弃赴美机会,继续跟随老师习画。三年后,李瑶屏把他推荐到培正教授小学美术。他从来没有当过梁宗岱的老师,梁宗岱也不善画,但是两人却结为好朋友。1949年培正建校六十周年,梁宗岱回校参加庆典,写了一篇文章《黄君璧的画》,发表在《培正中学六十周年纪念刊》上:
我和君璧认识还是廿四五年前的事,那时我在培正中学肄业,君璧则在小学任图画教师,或许由于某种渺茫的心灵的契合罢,君璧和我过从颇密,但他当时所从事的是炭画和一种流行的月份牌画!我特别提出这点,是要大众认识从这卑微的出发点直到今日辉煌的发展,君璧的努力要走过多少的路程。以及一个人的努力能够成就怎样的奇迹。
可是当我七八年后从欧洲归来,君璧山水画的声誉已开始传播到我的耳里,不少后辈的培正同学曾经不厌其详地对我叙述我去国后君璧的生活。他们都异口同声强调他怎样把自己闭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去临摹古画;怎样东抄西袭,七拼八凑起来当自己的创作,我明白他正在孜孜地奠定他的基础。
[……]
但是如果君璧的努力只限于“法古人”,他的画至高不过是古人的复制品――即使是很精巧的复制品。他于是开始他那邀游的生活,开始去“师自然”于那很崇高很清旷很幽深很险峻处。他开始用他自己的眼睛和心灵――那受了许多精明透辟的伟大的眼睛和心灵训练过的眼睛和心灵(因为,我们不要忘记,每个大画家的手法就代表他的看法,善学一种技术之人就等于获得一种新的宇宙观)去和大自然接触,藉以达到一种更深彻更接近的契合,他游黄山,登华岳,渡蓬莱,入西蜀,很近且流连于台湾地区的霞光云海,把大自然的变幻无穷的万千气象一一纳入他那精神的画箱中,这就是他的山水画所以能戛戛独步于今日的画坛(张大千先生有他的奇逸却没有他的沉厚),构思奇兀而不狂怪,用笔恣纵而不矩了。所以在君璧的作品中,我很神往于那些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一草一木都仿佛浸在苍苍的大气中的蓊郁深蔚的画……
这篇夹叙夹议的回忆,准确地概括了这位大师的前期艺术道路。四十年后,黄君璧九十岁,在《白云堂画论画法》自序中回顾习艺经历,结论十分相似:“习艺一事,不外师人,师心,师造化。师人者以古人为师,师心者以己身为师,师造化者以自然为师也。”黄君璧比梁宗岱幸运,五十岁到台湾地区后被聘为台湾地区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工作了二十二年至七十四岁才退休,很后活到九十三岁高龄。这四十多年和平安定的生活,为他提供了一个优良环境,把艺术创作带到更高峰。像他那样从大陆移居到台湾地区的画家人数不多,台湾地区人把他与张大干和溥心畲称为“渡海三宝”。
六育中的“群”基本上属于课外教育。比起一般学校,寄宿生制度形成的集体生活,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朝夕相处,几乎就像一个大家庭,这对群育的推行无疑十分有利。培正的学生组织并不比其他教会学校多,只有学生会与青年会。
学生会很早便成立,与中学部的开设同步:
本校学生会,盖由校中全体组合之一大团体也。发起于黄泽光、伍英树(按:1916年中学部届学生)等君之手,后经本校教员李竹候先生草订组织大纲。本会遂成立于1917年。
[……]
本会之宗旨――学生会是本校全体学生对内,对外,优选很高之机关。对内――则联络感情,助理校务。对外――则与各校及各团体往来交际,以期增进学益。此则本会之专享宗旨也。
本会之组织――(一)总监府由本校教员会组织而成,有监督本会进行之责。(二)议院――分参、众两议院,由全体学生选出,所以代表全体公意,执行立法,及监督政务进行。(三)政务院――分自治,经济,卫生,演说,纠察,交际,体育,会食,外交,九部。总其成。各部设总、次长各一,执行各部政务,此则组织之大略也。(一九二三年级同学录)
由此观之,学生会的功能相当于学生自治政府,由学生选举,管理学生日常事务,上至对外联络,下至膳食和小卖部,都由学生负责或派代表参加,这是学习民主的一个很有效的工具。
……
P48-50
主编推荐
文学翻译一代宗师
文学青年在民国如何成长为大师
在巴黎,还有一个中国人的“流动的盛宴”
精彩内容
梁宗岱(1903-1983),1924年至1931年游学法国和欧洲,七年间从一个诗歌青年蜕变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回国后成为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教授。
本书是一本叙述性传记,跨越1903年至1931年的二十八年时间,从梁宗岱的家世开始,至欧游学成归国。主要内容根据笔者近年在海内外搜索到的历史文献撰写,引用多种新发现的少作、书信、日记、手稿和同时期的中外出版物,包括梁宗岱致文学大师瓦莱里十四封信和罗曼罗兰四段日记。所有叙述均有所本,史实为重,评论从简,详尽介绍人物、事件和时代背景,具体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青年梁宗岱及他的成长过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