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何梁何利奖(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019何梁何利奖(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0.18 6.3折 80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编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88286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0元

货号11267813

上书时间2024-12-2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刘鹤出席何梁何利基金2019年度颁奖大会并讲话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2019年度工作报告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传略
  吴伟仁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传略
  数学力学奖获得者郭万林
  数学力学奖获得者江松
  物理学奖获得者杜江峰
  化学奖获得者冯小明
  天文学奖获得者史生才
  地球科学奖获得者何继善
  地球科学奖获得者周卫健
  生命科学奖获得者胡海岚
  生命科学奖获得者季维智
  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杨辉
  农学奖获得者刘仲华
  农学奖获得者印遇龙
  农学奖获得者张献龙
  医学药学奖获得者范先群
  医学药学奖获得者耿美玉
  医学药学奖获得者刘中民
  医学药学奖获得者王松灵
  医学药学奖获得者吴效科
  医学药学奖获得者庾石山
  机械电力技术奖获得者姜培学
  机械电力技术奖获得者王秋良
  电子信息技术奖获得者管晓宏
  电子信息技术奖获得者陆贵文
  电子信息技术奖获得者龙腾
  电子信息技术奖获得者吕跃广
  交通运输技术奖获得者丁荣军
  冶金材料技术奖获得者张治民
  冶金材料技术奖获得者邹志刚
  化学工程技术奖获得者郑裕国
  资源环保技术奖获得者贺克斌
  资源环保技术奖获得者李家彪
  资源环保技术奖获得者王浩
  工程建设技术奖获得者雷增光
  工程建设技术奖获得者吴希明
  工程建设技术奖获得者朱坤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传略
  青年创新奖获得者樊春海
  青年创新奖获得者何元智
  青年创新奖获得者黄和
  青年创新奖获得者陆宴辉
  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刘真
  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孙剑
  青年创新奖获得者王书肖
  青年创新奖获得者肖飞
  产业创新奖获得者常兆华
  产业创新奖获得者李青
  产业创新奖获得者任发政
  产业创新奖获得者孙宝国
  产业创新奖获得者孙立宁
  产业创新奖获得者沈政昌
  产业创新奖获得者王华平
  产业创新奖获得者朱真才
  区域创新奖获得者多吉
  区域创新奖获得者路战远
  区域创新奖获得者王维庆
  区域创新奖获得者周少奇
附录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章程
  关于何梁何利基金获奖科学家异议处理若干规定
  关于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工作若干问题的说明
  关于何梁何利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公告
  何梁何利基金捐款人简历
    何善衡
    梁铽琚
    何添
    利国伟
  何梁何利基金信托人简历
    朱丽兰
    髙迎欣
    杜占元
    郑慧敏
    沈祖尧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成员简历

内容摘要
吴伟仁,195310月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长期在航天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国防科工委、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等单位从事科研工作,是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和战略科学家。负责研制中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推动研制建设了与美、欧并列的中国深空测控网;负责探月工程研制,提出并实现嫦娥二号一探三、嫦娥三号首次自主月面软着陆、嫦娥四号国际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为主提出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和月球科研站实施方案,实现中国月球探测由跟跑、并跑走向部分领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等。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吴伟仁,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航天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10厂和国防科工委等单位工作,历任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厂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兼二期工程总设计师、嫦娥四号工程总设计师。四十年来,主要从事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研制、探月工程总体设计与实施以及深空探测发展战略研究。

一、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研制

1.负责研制我国首套S频段计算机遥测遥控系统

20世纪80年代,针对我国第一代P频段航天测控系统码率低、精度差、严重制约航天型号研制和定型的难题,率先提出以灵活性为核心、开放式体系架构的思想,负责研制了第二代S频段计算机遥测遥控系统,并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长征系列火箭等,使我国航天测控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该成果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创建了一种远程运载火箭遥测新体制

针对远程火箭飞行距离远、测控参数多、飞行效果评估难的特点,攻克了飞行过程中实时变状态、天地一体特征码生成与实时快速识别等关键技术,被后续型号广泛应用。该成果于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率先开展深空测控通信研究

在探月工程中制订了X频段统一载波+差分单向测距的天地一体测量试验方案,并首先在嫦娥二号工程中试验验证;推动研制建设了全球布局、S/X/Ka三频段兼容的35米、66米天线口径深空测控网,使测控通信距离由数万千米提升至数十亿千米;推动改造升级传统天文观测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VLBI),使航天器定轨定位精度得到数量级的提高。不仅为未来太阳系探测奠定了测控通信基础,也带动了我国多个天文台站对地外天体探测能力与水平的大幅提升。

二、探月工程总体设计与实施

1.提出嫦娥二号一探三技术方案并成功实施

针对月表±10千米高起伏地形、嫦娥二号变轨控制点处于月球背面无法测控的难题,创新了一种控制点偏置的非对称降轨控制方法,使发动机关机点从月球背面延至月球正面,可测可控,避免了低轨撞月风险,实现了距月面15千米高精度探测,为获取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1.5米高分辨率立体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圆满实现既定的环月探测目标基础上,创新提出对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4179”号小行星拓展探测的技术方案。采用低能量转移和双向流形拼接轨道设计方法,解决了日---星四体环境下双端点参数敏感的轨道设计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逃逸至150万千米处的日一地L2点探测,获得了太阳耀斑爆发等珍贵原始数据,实现了我国科学界多年的夙愿。针对潜在威胁地球安全的“4179”号小行星轨道不稳定和轨道数据被国外封锁的难题,组织相关天文台站协同攻关,指导建立了轨道递推模型,实现了对该小行星的高精度测轨;提出了近距离目标逼近交会方法,实现在距地球700万千米处以3千米超近距离的交会飞越探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该小行星3米分辨率高清成像。嫦娥二号一探三的实现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对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探测的国家,并至少节省了一箭一星约20亿元。嫦娥二号成为国际上唯一一个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上述有关成果于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精彩内容
     本书是何梁何利基金出版物——《何梁何利奖》的第二十六集。书中简要介绍了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56位获奖人的生平经历和主要科技成就。为了便于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奖背景,书中同时收入了反映何梁何利基金及其科技奖励情况的资料,作为附录刊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